电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电报
开放分类:邮电、电磁波、电力、通信方式、通信业务
目录•【简介】
•【原理】
•【电报的发明】
•【历史】
•【中国电报史话】
•【分类】
•【内容】
•【计费】
•【国内公众电报业务】
•【中国电报发展史】
•【五针式电报机】
•【第一封海底电缆电报电报】
•【相关术语】
•【附言】
•【国内公众电报业务】
•【中国电报发展史】
•【五针式电报机】
•【第一封海底电缆电报电报】
•【相关术语】
•【附言】
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在通讯越来越迅捷的今天,电报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也许有一天电报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简介】
电报(telegraph)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原理】
利用电磁波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按照出现的频度排序,然后用点和划的组合来代表这些字母、标点和空格,使频度最高的符号具有最短的点划组合;“点”对应于短的电脉冲信号,“划”对应于长的电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传到对方,接收机把短的电脉冲信号翻译成“点”,把长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划”;译码员根据这些点划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
【电报的发明】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也已具备。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
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他是一位画家,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他4l岁那年,他从法国学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
回美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然而,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失望中抬起头来。
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1836年,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但莫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是多么不容易啊!这种用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构想是多么伟大,多么奇特!这样,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莫尔斯的奇特构想,即著名的"莫尔斯电码",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是电报发明史上的重大突破。
莫尔斯在取得突破以后,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把设想变为实用的装置,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进。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
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历史】
早在莫尔斯之前,就有人想过用电来进行通信,最早的电报机应该是有着26根电线的机器。1753年,当时对电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静电上,一位叫摩尔逊的人,利用静电感应的原理,用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26根导线通电后进行信息传输,但这种机器需要的导线太多,设置庞杂,并且静电传应的距离有限,因此这项发明没有得到推广。1804年,西班牙的萨瓦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他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他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萨瓦的电报接收机可靠性很差,不具实用性。后来,俄国科学家许林格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然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
上述这些幼稚时期的电报接收装置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的应用和推广,但它们为后进者提供了试验基础,随着电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电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根导线的电报机在莫尔斯的千呼万唤中诞生了。
莫尔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翌年5月,他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用他从1937年便发明出来并不断完善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自此之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自助者天助。上帝没有创造奇迹,但上帝很公平。他没有使莫尔斯循着四十年的人生轨迹继续走向绘画世界的辉煌——尽管他已是时人公认的一流画家,但让莫尔斯最终实现他的发明梦想,在科学界获得了一个席位,从此开启电子通信时代的新纪元。
【中国电报史话】
电报自发明使用以来,也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一、满清时期
1871年-最早侵入中国的电报通信
英国、俄罗斯、丹麦敷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水线,全长2237海里。于1871年4月,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敷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873年-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
由于汉字由许多部首组成,结构复杂,字型繁多,一个字一个"面孔",拍电报不直接用电码来表示。因此,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中国汉字多大6万字,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四码电报"的来历)。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1873年-中国人最早研制的电报机
1873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清政府拒不采纳。
1875年-中国最早的电报学堂
福建巡抚丁日昌积极倡导创办电报。1875年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
1877年-中国第一条自建的电报线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拟定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方案,并派电报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等专司其事。先由旗后(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台南)。负责工程的是武官沈国光。于1877年8月开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线长95华里。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1879年-中国大陆自主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
1879年(清朝光绪5年),国内外战事频起,沙皇俄国乘机强占我国伊犁,并派军舰窜入我国领海。清朝政府为了沟通军情,派李鸿章多次与在我国开设电报局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由中国出钱,委托其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上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
1880年-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总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并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为教师,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为建设津沪电报线路作准备。
1881年-中国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1881年4月,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营业,收发公私电报,全线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立了电报分局。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1887年-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在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主持下,花费重金敷设了长达433里的福州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于1887年竣工。它使台湾与大陆联通一气,对台湾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899年-广州在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
我国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地区是广州。早在1899年,就在广州督署、马口、前山、威远等要塞以及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等江防军舰上设立无线电机。
1905年-天津开办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学堂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葛拉斯为教师。他还托葛拉斯代购马可尼猝灭火花式无线电机,在南苑、保定、天津等处行营及部分军舰上装用,用无线电进行相互联系。
1906年-我国开通最早的民间无线电通信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08年-上海地区开设无线电台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汇中旅馆私设了一部无线电台,与海上船舶通报。后由清政府收买,移装到上海电报总局内,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无线电台。
1911年-中国最早的远距离无线电报通信
1911年,德商西门子德律风公司向清政府申请,要求在北京、南京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
电台分设在北京东便门和南京狮子山,通报试验结果良好。辛亥革命时,南北有线电通信阻断,南北通信就靠这两地的试验电台沟通。
二、民国时期电信改属交通部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邮传部,改组为交通部,设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这一年:
◆上海电报局开始用打字机抄收电报。
◆京津长途电话线路加装加感线圈(即普平线圈或负载线圈),提高通话质量。
◆国际无线电报公会规定我国无线电的呼号范围为XNA——XSZ。
1913年-最早的邮电学校和无线电报局建立。
8月,交通部传习所设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分别学习有线电、无线电各项工程。同年,北京设立邮电学校。设高等班(二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1919年4月增设"电话专修班"(入学学生以国内外大专学校电机科毕业生为限),招收学员20名。成立北京无线电报局,装设5千瓦无线电发报机,地址在东便门外。
1919年-设立无线电远程收报处
1919年4月,北京无线电报局迁至天坛。在北京无线电报局东便门原址设立远程收报处,应用真空管式无线电接收机直接接收欧美各国的广播新闻。6月28日,将直接收到的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签对德和约的消息,传报给正在总统府前静坐示威的学生,鼓舞了"五四"后的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东、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垄断传递国外新闻的局面。
1921年-1月7日,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万国电报公约)。
1924年-沈阳开始建设远程无线电台
1924年,在沈阳故宫八角亭先建立了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世界各国的新闻,并与德国、法国订立了单向通信(即单向接收欧洲发至中国的电报)。同年秋天,北大营长波电能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真空管发报机,实现了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的远程通信。
1927年-中国与欧洲实现双向通报
1927年6月,沈阳大型短波电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德制无线电发报机。年底,成立了沈阳国际无线电台,与德国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设了美制10千瓦短波发报机。沈阳国际无线电台承接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国际电台。
1930年-上海国际电台建成。
1930年12月,与旧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达无线电报通信。正式开通中美、中德、中法电路。这是当时唯一由国家经营的国际电信通信机构。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37年-中国在长途干线上开始装用单路或三路载波机。
三、新中国时期
解放以后,新中国的电报业务蓬勃发展,1969年,"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的机器,从电报局受到的电报,报文已经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汉字。中文电报译码机的个工作流程:首先,象电传打字机一样,把收到的电报电码自动翻译成数字或者字母,然后,象电译员一样,将四数字自动翻译成汉字,并控制印字机印出汉字,并控制印字机印出汉字。
中文译码机的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它的出现,解决了电报传输过程中由四码自动译成汉字的问题。
但是,至于电报发送过程中由汉字自动译成数码,它却无能为力了,因此,在为了同时实现发报和收报的过程中的自动化译电,80年代初,中国研制了"中文电传打字机",也叫"汉字电报机"汉字电报机的外形和普通的中文打字机相似,机器面上有一排汉字,按下那一个键,响应的汉字信号就能自动地发往对方。收方能收到的信号,按照报文格式直接在纸上印出汉字,还可以用复写纸复印几份。用汉字电报机还可以口述指令,它的通报速度比当时的电子电传机还高。
2001年8月1日:从今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着受飞速发展的新兴通信产业的冲击,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来,"东方红,太阳升"的优美乐曲总会在整点时间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上空回荡,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985年以前,北京电报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可达300万份,占电报局业务总量的一半。近几年来,虽然电报部门开发的鲜花礼仪电报等新服务深受用户欢迎,但受诸多更具时效通信手段的冲击,城市居民总体电报业务量直线下降。目前,公众电报业务量每月只有40万份左右,仅占电报局业务总量的3%。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近年来北京市普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通信、卫星通信等新兴通信手段发展迅速。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层出不穷的业务产品有力地促进了通信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电话普及率正以每年1至2个百分点的速度迅速提高,全国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亿,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用户群。同时,移动电话以其方便、快捷和个人化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人均消费已达到73元,比1995年增长8倍。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2600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的消费增长也很快,人均达到3.6元,比重由1997年的0.9%上升到1.7%。而传统的电报业务则"日薄西山",下降明显,由人均1.6元下降到0.2元,比重下降到0.1%。对电报行业的前景,信息产业部的有关人士表示,我国西部通信设施还较落后,传统电报业不会马上消失。回顾中国的电报发展史,我们看到,电报为中国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类】
电报因其译码、传递速度、信息内容的不同等,可以分成很多类。
(—)明码电报与密码电报
电报对某些电文的传递,不是直接拍发和接收的,尤其是汉字书写的电文,需将文字译成可用电信号传达的电码后才能用发报机向外拍发。电码有全社会共同约定的,也有个别人或集团之间互相约定的。全社会共同约定的电码供公众公开使用,叫明码;由个别少数人或集团之间互相约定的电码,主要用于保密活动,所以叫密码。
公众日常拍发和接收的电报,都是明码电报。目前明码电报的翻译工作,一般是由电信局的业务人员来做,发报人将拟好的电文按邮电局规定的手续写好交付业务人员就可以了,收报人收到的电文,已经是业务人员根据接收的电码译成文字的电文了。
(二)普通电报与加急电报
普通电报与加急电报的区别在于传递的时间长短。就我国目前电报传递的条件来讲,普通电报一般在二至八个小时之间可以收到。但是,普通电报夜间停送,如果事情特别紧急,普通电报的速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就须发加急电报。加急电报比普通电报速度更快,收费也相应增高,办理发报手续时须写明“加急业务”,井按“加急业务”交费就可以了。
(三)公务电报与私务电报
电报依其内容来分,首先可分为公务电报和私务电报两大类。公务电报是为公事而拍发的,公务电报稿的写作属公文文种,可参阅公文写作的有关章节。私务电报是个人生活交际活动常用的,这类电报稿的写作,属于日常生活应用文范围。
电码主要有两种
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电码由短的和长的电脉冲(称为点和划)所组成。
点和划的时间长度都有规定,以一点为一个基本单位,一划等于三个点的长度。在一个字符内,各点划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一个点的长度,而字符和字符之间的间隔为三个点的长度。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为五个点的长度。莫尔斯电码各个字符的电码长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属于不均匀电码。
五单位电码
属于均匀电码,每个字符由长度相等的五个电脉冲组成,一般以有电流代表传号,无电流代表空号。传号和空号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只有五个位置供选占,因而能有25即32种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既可代表字母,又可代表数字和标点符号及“机能”组合。字母和数字的转换由机能组合控制。五单位电码不止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是国际第二号电码和数字保护电码。
以电传打字机而言,在五单位电码的32种组合中,用其中26种来代表全部字母或用26种来代表数字和标点符号,其余6种则为机能组合,六种机能组合是字母位、数字位、换行、回车、间隔和空白。
电报收发报机主要有两类
莫尔斯电码电报机
莫尔斯电码由报务员用电键发送。电键实际上是一个易于持久操作的开关,由按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点或划。收报机在匀速前进的纸带上划出长短不同的符号,或者用声响等方法来显示出所收到的电码,报务员由此录出字符电文。这种通报方式称为人工电报。人工电报虽然是一种早期的方式,通报速率较低,但是设备简单,对传输电路的质量要求不高,工作比较稳定,所以至今仍有应用。
1858年出现了用莫尔斯电码的高速自动收发报机。发报局用专用的凿孔机先在纸带上凿出与电文字符相对应的圆孔,再把这种凿孔纸带在莫尔斯电码自动发报机上发送,收报局则用波纹收报机在纸带上录出点划电码,其通报速率可以比人工发报快几倍到20倍左右。
五单位电码电报机
电传打字机是采用五单位电码的电报机。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从30年代初起得到广泛应用,发展较快。电传打字机在外形上与外文打字机相似,由于发或收任一字符所需的时间相同,可简化机器的设计和构造。电传打字机主要包括发报键盘和收报印字两个部分,因此兼有发报和收报功能。发报部分由装有打字字键的键盘发送出五单位电码的电脉冲信号;收报部分则依照收到的电码信号在纸页(或纸带)上印出字符来,省去了电码和字符之间用人工互译的工作,因此效率高而且使用方便。
电传打字机通报时两端的发报机和收报机须同步工作,每传送一个字符同步一次。因此要在每个字符的五单位电码第一脉冲之前都加上一个空号性的起动脉冲,其长度与一个信号脉冲相同;而在第五脉冲之后都要加上一个传号性的停止脉冲,其长度常为1.5个信号脉冲。所以每个字符的实际长度为7.5个脉冲。起动脉冲和停止脉冲的作用是使电传打字机每发、收一个字符时机器起动和停止各一次,以保证发报和收报两端的电传打字机在通报时能得到同步,因此电传打字机也称为起止式电报机。
在收报印字器件的每个字位上除字母外还有一个数字或符号,按下发报键盘上的“字母位”机能键后,能使收报印字部分只印出字母;而按下“数字位”机能键后则收报部分只印出数字符号。印出的字母或数字符号各为26种,因此电传打字机共可印出52种字符。
【内容】
电报稿的内容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受报人的地址、姓名、称呼、提称语。
(2)电报正文。
(3)自称、署名、末启辞。
(4)时间、印信辞。
电报稿的结构很像书信、便条,但是,在电报稿中,这些格式的书写比较简单,且有些常被省略,如称呼、提称语、末启辞等,自称与署名有时二者取其一便可,至于时间、印信辞,有时也可省略。
【计费】
电报传送的技术复杂,手续较多,因此费用也较高。拍发电报收取的费用是按电报的字数计算出来的,字数越多,收费越多,所以,电报稿的写作,在考虑完整地表达旨意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尽量精简字数以节省费用。
日常生活中还有些事情也常用电报的形式,这就是某些时效性较强的交际活动,如亲友之间祝贺成功、庆贺婚嫁、祝寿、慰问、吊唁、答谢等等。有关交际内容的电报稿的文辞多具礼仪性,又称礼仪电报。在礼仪电报中,虽然也提倡精减字数,但称呼、提称语、末启辞、自称与署名、时间、印信辞等不可一概从简,应从得体出发,斟情使用。
【国内公众电报业务】
1.国内公众电报业务,根据不同的传递方式国内公众电报业务和业务性质分为:国内电报、国内船舶无线电报、传真电报、用户电报。
2.国内电报,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
3.国内公众电报开放的特别业务有:邮送电报、庆贺电报、请柬电报、慰问电报、吊唁电报、鲜花电报。
4.邮送电报是超出通信部门投送范围,按挂号信邮寄的电报。
5.庆贺电报、请柬电报、慰问电报、吊唁电报统称为“礼仪电报”,礼仪电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有喜庆、哀悼事件,向亲朋好友祝贺、慰问、邀请或吊唁,以表达相互关心,慰勉情意所拍发的电报。
6.鲜花电报是在礼仪电报业务种类中,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所拍发不同种类的鲜花礼仪电报。(未开办此项业务的城市不予受理)。鲜花礼仪电报只开办“普通”和“定时投送”两种业务。
业务处理时限要求
1.天气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为30分钟。
2.水情电报、公益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为120分钟。
3.普通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为:12小时。投送时间每日09:30、14:30、20:00各一次。(夜间停送时间:即当日20时至次日09:30时,扣除不计)。
4.礼仪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与普通电报相同。
5.鲜花礼仪电报:
普通业务:按电信部门规定的时限要求,发报人上午十一时(含十一时)前交发的电报当天投妥,上午十一时后交发的电报于次日十二时前投妥。
定时投送业务:是按发报人指定的日期和时间投送的业务,对于投送的鲜花电报,发报人应至少提前24小时交发:指定投送时间限于0800-2100,投送时间与用户指定投送时间差为前后半小时。春节、元旦、圣诞、情人节等业务高峰期间只办理指定日期投送业务,不办理指定时间投送业务。
【中国电报发展史】
中国电报的兴起是在西方国家入侵时开始的,为了在亚洲第一大国扩展势力,他们相继在我国开办电信业务,而电报则是其中的一项。
早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擅自把敷设在长崎(日本)至上海间海底电缆接至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收发国际电报。从此,英美等国电信公司之海线亦进入中国。1873年,大北电报公司竟然在吴淞水线私架陆线通往上海。
上述种种侵略行为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外商于我国开设电报业务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877年,在津沪间试设同城电报,并相继建成上海行辕至制造局电报线及天津督辕至机器局电报线,这是我国自办电报业务的开端。1879年5月,国内首条军用电报线在天津至大沽及北塘亦宣告建成。1880年9月,天津至上海间电报线明线沿运河架设,全长约1771公里,次年竣工营业。1884年,清政府设内城电报局专事收发官电,外城电报局收发商民电报,并把自行创建的第一条电报干线延伸经京郊通州引入京城。从此,北京才始通电报,当时用的也是进口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到1899年,国内先后建成数条电报线路,基本构成了我国干线通信网。
20世纪初,国内繁忙的线路开始广泛使用进口的莫尔斯自动电报机,以提高其通信速度和质量。民国时期,时局较为混乱,电报这一通信手段发展极为缓慢。二十年代末,电传打字电报机传入中国,从1927年至1937年的这十年,国家着重整修改建电报旧线、新架线路5000公里,共有电报局所达1500处。抗日战争期间,内地电报局所亦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直到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才开始恢复并开办特快电报、国际电报、夜信电报等业务。解放前,国内仅有两条线路:国内线路为沪宁干线,国际线路为上海至美国旧金山相片传真电路。
1949年全国解放后,电报通信得到一定的发展。国家投入使用了一批苏联和德国生产的电传机,分别安装在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并相继推出真迹传真业务。为了加强国际间的联系,1950年2月7日,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建立电报电话联络协定》,于1959年1月2日开通北京至莫斯科国际用户电报电路。当时全国各地均非常重视电报业务的开展,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电报建设,1951年4月,新疆试办维吾尔文电报业务。
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1959年又生产出载波电报机。1964年搞出双机头自动发报机;次年推出晶体管载波电报机。各地电报局所采用的为撕断纸条半自动转报设备,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至此,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
1967年初,在电传电报通信中全都改用数字保护电码,进而大大提高了电报通信质量。1969年,邮电部门研制出较先进的中文电报译码机,该机由光电输入机、主机、印字机等部件组成,其功效在于能把电传机的五单位电码凿孔纸条自动译成汉字,故节省了电报从业人员译电之手续。
传真电报简称传真。使用传真可直接传送发报人文件、图形、表格、照片等。它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在于通信速度快、操作简便,对方只需一台传真机就能接收与原样相同的复制件。其传输方式分直流电报和载波电传传输。若实施电报通信,一定不能缺少两部分设备。一是电报通信的终端设备,如人工电报机、电传打字机、五单位自动发报机等;二是电报通信的传输设备,如通信线路、载波电报机、无线收发信机等。
电传打字机包括两大类。一是机械式电传打字机,此类打字机依靠电动机带动一系列的机械动作来完成接收或发送信号;另一类是电子式电传打字机,它的发报、收报及各部分动作的协调均由电子逻辑电路控制完成。目前,常见的传真机包括真迹传真机、相片传真机、用户传真机、信函传真机、电子式电传机、电子计算机自动转报机等。
七十年代初,国内开通北京—华盛顿无线电报和传真业务、使用60路报纸传真机开办北京—成都传送《人民日报》等三种报纸传真业务;1975年,有关部门研制出单路真迹传真机,京广微波干线上的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五个城市建成开通真迹传真电报网;1979年2月7日,邮电系统开放对台湾电报业务。
八十年代初,邮电部决定恢复使用人工电报电码符号、国际通报用语和公电密语。1982年,国内有些城市开办国际真迹传真业务,主要对象有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及地区。1984年6月,西藏自治区试办藏文电报业务,同年8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256路程控自动转报系统在上海电报局运行。翌年,邮电部524厂成功地推出汉字电传机,该机具有自动汉字译电功能。次年12月,全国第一个省内公众快速传真通信网在江苏省建成,后发展为18个省会城市开办省际真迹传真业务。1988年1月6日,邮电部决定自2月1日起,在国内33个城市推出“礼仪电报”新业务,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电信业得到迅速发展。电报业务也有了新的开拓,开办了请柬电报业务。1990年11月7日,西宁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系统亦正式投入运营。除拉萨以外的各省会城市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网宣告建成。
但是随着有线电话和移动电话及无线寻呼等业务用户的不断增长,电信业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因此,电报这一传统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如今,人们去邮局发电报的已很少,代之而起的传真机大量走进寻常百姓家。“有急事,发电报”的情形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了。
【五针式电报机】
五针式电报的工作原理:两根指针指同一个字母正在传送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拍发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发出了:“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一语。
【第一封海底电缆电报电报】
1850年8月28日,英国人约翰(John)和雅各布·布雷特(JacobBrett)兄弟俩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CapeGris-Nez)和英国索兰海角(CapeSouther-land)之间的公海里用“巨人”号拖船在英法两国之间的多佛尔海峡敷设了第一条海缆,但只发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因是有个打鱼人用拖网勾起了一段电缆,并截下一节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这种稀少的“海草”标本,惊奇地说那里面装满了金子。
1858年8月5日,第一份海缆电报横越大西洋。这条大西洋海底海缆于1857年8月7日从爱尔兰西海岸瓦伦西亚(Valentia)开始敷设,8月17日海缆在12000英尺深的水下崩断。1858年7月28日深夜,两只敷缆船再次在大西洋中部相会,拼接好电缆后敷缆船向相反的方向敷缆。8月5日,总长为3240公里的电缆敷缆完毕。凌晨二点四十五分,第一份海缆电报横越大西洋。8月12日美国和英国之间播发海缆电报,9月3日1点,由于报务员的错误导致电缆绝缘击穿而损坏。
【相关术语】
音频复用电报
英文:voice-frequencymultiplextelegraphy
解释:在电话型通路中使用频分复用的电报传输。
人工电报机
英文:manualtelegraphset
解释:供人工收发电报电码用的设备,例如发报电键,收报振荡器等。
电报振动继电器
英文:vibratingrelaytelegraph
解释:具有附加绕组的电报继电器。当正常绕组中没有线路电流时,附加绕组被激励,使衔铁在其停止点之间产生某种有规律的振动,从而达到提高继电器灵敏度的目的。
电报挂号
英文:telegraphicaddress;cableaddress
解释:电报经营部门用以代替电报用户地址和名称的号码。
【附言】
日常生活中还有些事情也常用电报的形式,这就是某些时效性较强的交际活动,如亲友之间祝贺成功、庆贺婚嫁、祝寿、慰问、吊唁、答谢等等。有关交际内容的电报稿的文辞多具礼仪性,又称礼仪电报。在礼仪电报中,虽然也提倡精减字数,但称呼、提称语、末启辞、自称与署名、时间、印信辞等不可一概从简,应从得体出发,斟情使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