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化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矾化学
1.对各种矾的制取
我国古代使用的矾品种繁多,在染色、医药、炼丹、造纸、食品加工、日常生活中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当然需求量也就相当可观。但在自然界中可以直接使用的天然矾是很少的,仅胆矾、绿矾、黄矾偶有发现,绝大部分需通过对有关矾矿石进行焙烧、煎炼和加工提纯才能取得。而且我国先人也曾用无机合成的方法制造过某些矾,这些生产经验和创造发明为我国古代矾化学的成就添增了光彩。赵匡华先生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
白矾的焙制在自然界中并无白矾,只有白矾石,其主要成分是Kal3(SO4)
2(OH)6。在成矿过程中,白矾与其他成分,如黄铁矿、粘土片岩等共生,
形成不溶性白矾矿石;又因其形状如垒石,所以我国古代又称之为“马齿矾”。经焙烧,便发生如下反应:
Kal(SO4)2(OH)6KAl(SO4)2+Al2O3+3H2O
得到粗制白矾,再经水溶浸后,奎、铁质沉淀,然后把浓缩的热清液澄出,便逐步析出纯净的明矾。古代医药学家们往往利用白矾石,亲自焙炼。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有关阐述可算最为翔实明确的了,原文如下:
“凡白矾,掘土取垒块石,层垒煤炭饼锻炼,如烧石灰样。火候已足,冷定入水。煎水急沸时,盘中有溅溢如物飞出,俗名蝴蝶矾者,则矾成矣。煎浓之后,入水缸内澄,其上隆结曰吊矾,洁白异常;其沉下者曰缸矾。轻虚如棉絮者曰柳絮矾。烧汁至尽白如雪者谓之巴石。方药家煅过用者曰枯矾云。”绿矾与黄矾的制取至迟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用焙烧涅石法制造
绿矾。其做法大致与烧石灰相似,先以土坯砌墙成窑,在其中把涅石与煤炭垒叠起来,点燃焙烧,在空气供应不很充分的情况下,窑中便发生如下反应:
FeS2+2O2FeSO4+S↑
这种工艺一直是我国古代制绿矾的传统方法,但在早期的古籍中尚未见有明确记载。惟在《天工开物》中才有清晰的说明:
“取煤炭外矿石子(俗名铜炭),每五百斤入炉,炉内用煤炭饼(自来风,不用鼓鞲者)千余斤,周围包裹此石。炉外砌筑土墙圈围,炉颠空一圆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旁以矾滓厚罨。??然后从底发火,此火度经十日方熄。其孔眼时有金色光直上(取硫)。煅经十日后,冷定取出。??其中精粹如矿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干之后,上结者皆佳好皂矾,??此皂矾染家必需用。??原石五百斤,成皂矾二百斤,其大端也。”
这段文字和所附的“烧皂矾图”把该工艺描述得非常清楚了。文中所谓“煤炭外矿石子”当指含煤黄铁矿石,色黑而带有金黄色调的金属光泽,因而又俗名“铜炭”。采用这种工艺在制得绿矾的同时,从窑顶导管中便会冷凝流出硫黄来,这正是我国早期取得硫黄的一种方法,所以硫黄约在东汉时就有了“矾石液”的别名。陶弘景所辑《名医别录》中就说:“石硫黄??生东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矾石液也。”宋应星对此解释道:“凡硫黄乃烧石承液而结就。??遂有矾石液之说。”
至于黄矾,则无论是天然产的,还是人工制造的,都是由绿矾经空气氧化而成。在用焙烧法制绿矾的窑炉土壁上经久便会凝结出黄矾;煮胆水炼铜的铁釜周围土地上,溅洒的绿矾水日久往往也会析出黄矾。《天工开物》中记载:

“其黄矾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春夏经受火石精气,至霜降立冬之交,冷静之时,其墙上自然爆出此种。如淮北砖墙生焰硝样,刮取下来,名曰黄矾。染家用之。”
2.矾的作用
我们已知,从矿物和金属制得各种无机化学制品,如果没有诸如硫酸、硝酸、盐酸等这些无机酸,那么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我国古代几乎没有用过这类强酸,在医药和炼丹术化学中却出色地制造出了一系列无机化合物,有些则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矾类的利用以及矾与硝、盐的结合使用,起了突出的、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在火法试验中,矾类将分解出硫酸;矾、硝
一起加热,便将产生硝酸;矾与盐或硇砂(NH4Ci)一起加热,就会产生盐酸。
因此,有了它们的参与,很多反应就可顺利进行了。所以矾类及这些混合物堪称之为“固体强酸”。
铅丹煎炼明代,制铅丹的工艺就从“硝黄法”过渡到“硝矾法”了,质
量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工艺中实际上是在矾类参与下利用了硝酸来溶解黑铅,再进一步把硝酸铅分解,氧化成铅丹,反应既快又充分,而且产物经淘洗后十分纯净,成为后世最受推崇的标准法。《本草纲目》对此方法有所论及:
“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若转丹为铅,只用连须葱白汁拌丹慢煎,煅成金汁倾出,即还铅矣。货者多以盐、硝、砂石杂之。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这段文字既介绍如何炼铅丹,又指出以丹还铅的技艺,看来也是出自炼
丹家的创造。这种方法文是借助了矾的功力,已具有了近代无机合成化学的雏型。这在当时是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的。因为在《本草纲目》问世近三百年后,1875年英国蒲洛山著述的《无机与有机化学》中,介绍的炼铅丹法还与中国东汉时期狐刚子炼制“九转铅丹”时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
金银的分离矾类不仅在古代无机合成化学中发挥了它的威力,而且在解决金银分离这一古代难题中,也曾经发挥了特别的作用。
中国古代金银分离术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矾—硝与矾—硝—盐混合剂的应用,也就是接近于借助硝酸和王水来溶解白银了。
明初曹昭所撰《格古要论》记载了这种方法。他把焰硝、绿矾及盐的混合物称为“金榨药”。原文如下:
“用焰硝、绿矾、盐留窑器,入干净水调和,火上煎,色变即止。然后刷金器物上,烘干,留火内略烧焦色,急入净水刷洗,如不黄再上。然俱在外也。”明末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中记述了“矾硝法”,实质上即“硝
酸法”,俗称“罩金法”,也称“炸金法”,现亦转录如下:
“[罩金法]:炭烧黄金,再以盐水调黄土涂烧之,从而涤之。及用焰硝、绿矾等分,水调付(敷)金,置火上炙,色改为止。急入净水洗刷而焙干之,不黄再上。然能加外色而已。俗谓之‘炸金’”。
但应指出,硝酸虽可强有效地溶解白银,然而在加热下它很快蒸发、分解,因此以上两法仅可溶解黄金表面的白银。故曹、方二氏说:金之黄色“俱在外也”,只能“加外色而已”。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