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宗教
开放分类:社会、宗教、文化、词语、社会文化
目录
*•宗教zōngjiào(religion)
*•宗教一词的来历
*•宗教的起源
*•宗教与信仰
*•宗教与政治
*•一神教与多神教
*•无神论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世界主要宗教
*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世界主要宗教
*
宗教zōngjiào(religion)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特别是经历了几千年社会发展,在教育、科学、生产力都有相当高的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宗教不但没有消灭,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而且有很多新的宗教还在产生,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作用。在其他的社会活动,如教育、科学还没有很好地满足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要求之前,宗教仍然是社会的必需。除了原始宗教是完全从自然产生,有比较一般性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而以后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往往都带有某些创始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意识。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活动往往会带有阶级烙印。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为社会接受,为社会中相当部分的人所接受,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人类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在教育、科学、生产力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可是人的社会性相对于人的自然特性,特别是相对于人的反社会属性还是十分薄弱的。教育、科学、国家机器等等这些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的作用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宗教活动来帮助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正常进行。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还需要宗教。
宗教一词的来历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宗教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在最原始时代,在阶级分化发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点在许多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中都可以知道。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特别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比自然界其它生物都要复杂;而且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为什么人的思想活动,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对自然界种种现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动会变成宗教这种社会性的活动呢?从原始宗教的产生来看,在管理人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如国家机器,还没有产生,科学和教育还十分不发达的时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属性,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从考古和民间传说我们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们身边的东西,如猎人祭拜的是各种动物、山神;渔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采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种植物,树神、花神。这些祭拜对象既不是抽象的心灵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之物。而且,祭拜活动都是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由部落首领或者由所谓可以和神灵交流的祭师主持。所以,祭拜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作为增强全体人员的集体意识的一种活动。可能后者才是祭拜活动的真正目的。至于,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等祭拜和宗教的高级作用只是后来宗教的发展和在社会活动中普及以后带来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为一种非常主要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出现,宗教祭拜也越来越抽象,死人、鬼魅、幽灵等进入祭拜对象,宗教祭拜仪式越来越恐怖,甚至要用人来做祭拜奉物。这些行为如果说是精神寄托、心灵安慰就不大合理了,而解释为压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强人的社会性到是更加合理些。特别宗教的强调服从性,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历代都有统治者特别热中于宗教仪式,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来推行他们看中的某个宗教,甚至于一些统治者把某个宗教定为国教与国家法令一致,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往往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宗教所具有的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宗教与信仰
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不要求人们问为什么。宗教并不是迷信,也不带有封建色彩,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有些观点认为,某个民族只信仰某个宗教。而从考古学的发现上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宗教的影响力量,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
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宗教将会消失。
一神教与多神教
一神教是指起始神(真神)只有一位的宗教,而多神教有多位神灵。一神教的起源民族是含闪民族,如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余起源的宗教一般是多神教。
广义上讲,无神论是一切对神或灵魂的存在缺乏相信的思想的总和;狭义上,无神论指认为神不存在的思想。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例如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缘分等伪科学。无神论经常同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前者是拒绝相信有神论,而后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
根据定义的不同,无神论可以分为强无神论(或显无神论,expliciteatheism)和弱无神论(或隐无神论,impliciteatheism)。强无神论明确声称神不存在,类似于对无神论的狭义定义。很多情况下,无神论其实是指强无神论。弱无神论则类似于广义定义下的无神论,即一切不是有神论的关于神的思想。这样一来,弱无神论包括不可知论。无神论是仅仅指强无神论,还是应该包括弱无神论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成为无神论者不需要任何诸如皈依或洗礼之类的仪式,因此对于无神论者不容易判断。只有少数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一般可以肯定他们是无神论者。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学的理论,是一种认为神或灵魂是不存在的哲学思想。历史上的无神论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反对传统宗教的精神束缚,讴歌人的尊严和自由,与“启蒙思想”具有类似的性质和意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者同时也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常常是“自由思想家”的同义语。
今天人们说的无神论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包括一个与肉身无关的灵魂的存在。
在西方国家,“无神论”一般都指“一种认为根本没有神的理论”,而在中国大陆,一般的无神论者其实只是不可知论者。在西方人来讲,不可知论者只是“没有宗教信仰”。
历史
中国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知论。而佛教在早期从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无神教,其中包含轮回与地狱观念。目前南传佛教仍然比较坚持佛教早期理论,但北传佛教已经引入了神的概念。
无神论者的思维逻辑
无神论者认为,既然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自己在十几乃至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都未找到令人难以否定的神存在的证据,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假定没有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假定又进一步被经验所肯定,无神论的观念因而进一步得到稳固。有神论者常常试图改变无神论者的观点,但他们总是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多数无神论者及有神论者是通过家庭和社会被动地获得他们关于神的观念,但他们从未站在理性的高度、通过深入的哲学思辨,独立地做出有神还是无神的判断。
成年以后开始信神往往是由于跟据偶发事件错误地建立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所至。
教育有助于人们学会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地观察事物。由于这一原因,科学家中无神论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即使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无神论者也占其中的大多数。原因是大多有关生命真谛的学说,多鼓吹由自省出发,并非盲目相信,依赖一些不知名的外在力量,不劳而获来得到正面的改变。

对无神论的争论
有神论者通常认为,坚信神不存在的人是不道德的。但是,这种论调除了宗教上的理由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合理的理由。所以,在大多数国家,无神论者通常不会遭受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但在某些宗教国家,这种谴责或制裁仍然存在。
大多数人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以实际数据说话,避免宗教的影响。在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教育是属于不可知论的,即不承认也不否认神的存在;但也有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教授的是无神论;还有少数的一些国家,采用的是有神论的教育。这些国家通常是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
无神论
无神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无神论是指不坚信神的存在,即没有宗教信仰;狭义的无神论指坚信不存在神,即否认存在着一切超自然的力量。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经常是对立的。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对所有违背圣经言行的人都处以酷刑。许多科学家都受到了迫害。但是宗教在某些方面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活动的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大多产生或流行于封建社会,习惯上称为封建迷信。宗教信仰与迷信从认识论上的确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但是迷信不属于宗教范畴,其区别在于:
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迷信一般是指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以巫术所进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签、拆字、圆梦、降仙、看风水等活动,群众去看相只是为了预卜前途命运,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迷信职业者不过是利用这些活动骗人钱财,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三、宗教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国家宗教政策鼓励宗教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国家在对待宗教信仰和迷信有明确的政策界限。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打击一切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各种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迷信活动。对于一切以看相、算命、看风水等为业的人员,应当教育、规劝和帮助他们劳动谋生、自食其力,不要从事这类利用迷信骗人的活动,如不遵守,也应当依法取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下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那些利用封建迷信,进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违法犯罪的人,要坚决依法打击。对印刷、传播看相算命、抽签卜卦一类书籍、印刷品的,要严肃查处。
宗教研究
有些人认为,不是宗教徒无法研究宗教。但是人又不可能同时信仰多个宗教。因此他们以为,处在宗教里是无法研究宗教的。但实际上有很多宗教徒都在潜心研究其他的宗教派别。
世界主要宗教
一、犹太教
二、基督宗教,包括
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
东正教
基督教马龙派(涅斯多流派、涅斯托利派、景教)
摩门教
三、佛教
(一)小乘佛教
(二)大乘佛教,包括
1.显宗,包括
<1>空门,包括
禅宗
律宗
法相宗(三论宗)
法性宗(瑜伽宗)
华严宗
天台宗
<2>净土宗和净土东宗
2.密宗,即藏传佛教
四、伊斯兰教,包括
逊尼派
什叶派
苏菲派
中国伊斯兰教
(伊朗)巴哈教
五、印度教(亦称为兴都教)
佛教兴起前称婆罗门教;佛教在印度衰落时期,经过印度教改革,改称印度教。
六、儒教
七、(中国)道教,包括
正一道(天师道)
全真道
太乙道
大道道
以及
(台湾)一贯道
(朝鲜、韩国)天道教
越南道教
八、(日本)神道教
九、(西藏)本教
十、(印度)锡克教
十一、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
十二、摩尼教(波斯明教)
十三、耆那教
十四、威卡教派
十五、新兴宗教
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
问:出家男子为什麼称为和尚?和尚是什麼意思?
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ADHYA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亦不限於男子。後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著对一般出家男子的称呼,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问:喇嘛是什麼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
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的称呼?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团体,至少要有4个人以上才能组成憎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只能称僧人。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尼"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问:什麼叫法师?
答: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问:什麼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叫"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著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畜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後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馀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7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就是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做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没有什麼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後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後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
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麼人?
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公元2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後,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普遍起来。後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後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麼人?
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著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於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後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於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於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