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关于阖闾大墓的番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阖闾大墓的几点说明:
阖闾大墓位于虎丘剑池下。竖**横洞,就是先在地上开一竖**到地下,再从横方向打一个甬道,甬道顶头就是墓室。竖**便是剑池,甬道顶头的墓室就位于虎丘山下,其上修塔镇守。一旦盗掘,除非抽干剑池水,推倒虎丘塔。
虎丘是一座高34米的小山包,周围围绕着一圈方形河道。自然形成的河流不可能呈方形,所以这些都是人工挖成的,而挖出来的土正好堆筑墓上的封土。
据《越绝书》载:“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史载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因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以“鱼肠”等名剑3000柄殉葬,故有“剑池”一称。
此后,相传勾践、秦始皇、孙权都曾来此寻找,却一无所获。以当时的条件,抽干整个剑池的水是不可能的,因为周边河流,都是纵横相通,水这边抽,那边又渗入剑池底,如此循环,怎么可能抽得完?
倒塔?更涉及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统治者也不敢轻易去做违反天道的事。
明正德七年,苏州大旱,剑池水干,唐伯虎、王鏊等文人也曾来到剑池底,见到了这一洞口,入内见到吴王墓门前“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遂在崖壁上刻了两篇纪事。(见古墓迷综qq群空间)
剑池清淤见底,建国后也发生过3次。今年(2008)六月是第四次,当时,用抽水机把剑池抽干了。很多人下了剑池底,看见了“阖闾墓”入口处石板(群空间有图哦~),也感觉到池底寒气逼人。

池底较为平坦,南宽北窄,状似一把利剑,剑锋所指处便是传说中的“阖闾墓”入口。往北走,摸着湿漉漉的石壁,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约摸三四十米,便来到一处狭长的三角形洞口,此处淤泥已没至小腿,洞口空间狭小,最多只能站两三人,光线很暗,需打灯照明。迎面处是五块石板,叠砌至顶,顶面另盖有一块石板。石板后便是传说中的“吴王阖闾墓”了,而刚刚所经之路便是“墓道”。
墓道两边是略有凹凸却又总体齐整的褐色山石,看上去,西侧石壁应是天然形成,但东侧石壁则有经过火烧掘石的痕迹。面前这六块石板粗看类似,细看则略有不同。最下面一块更大些,质地和两边石壁类似,其余5块则都是青石,每块高约1米,宽约1。4米。石板上看不到有何字迹,只是从上往下数第3块上有圆形凸起。用手一摸,有粉末状东西掉下。
从堵住甬道的石头来判断,从质地来看是青石,属于水成岩,明显不是虎丘山的石头。在石头表面,还有碗口大的铁锈斑,显然是人力所为。
解放后第3次清淤时,有人曾拿过一根钢筋从堵住洞口的青石板缝隙中捅进去,大约捅进去2米多,**来的都是淤泥。
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清淤时,曾有专家提出打开石板进行发掘,但后来国家考虑到虎丘塔的安全,最终决定不予发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