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无悔青春 第十章 老爷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什么事?”凌振问道。
“有个朋友要卖几辆报废车,不知你想不想要?”黑虎的表情神秘,仿佛遇到了难得的好事。
“报废车?还能有什么用?”凌振有些疑惑不解。
“是老上海!就是电影里演的老爷车,总共三辆。”黑虎的话语深处透着兴奋,看来《上海滩》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里面的机器我看了看,虽然按年限算是报废了,但很多东西还都好着呢,虽然拼不够两辆,一辆我看没问题,只是上不了牌照,反正咱们这也没交警我看问题不大,而且人家是按斤当废铁卖的,三台加在一起也用不了几个钱”黑虎越说越兴奋,就像车已经摆到了他的面前。
凌振此刻也被勾起了兴致,对“老上海”他还是很感兴趣,这种老爷车在前世他不仅见过,而且是坐过的。
记得还是在他初中毕业去中考的路上,那时候收破烂的赵老实已经开起了废品收购站,平日里开的就是这几辆废品车所攒的老爷车。
考试的几天凌山河非常忙,正赶上赵老实家的女儿也参加中考,因此凌振才有机会体验这种摇摇晃晃的老式车,由于时间特殊,印象还是相当深刻的。
虽然“老爷车”在国外主要是做为一种收藏而存在,基本只有1950年以前生产的才有收藏价值。而国内的“老爷车”最老的也是60之后,70、80也是有的。
“虎叔我也觉得不错!哪天有空带我去看看吧!”凌振对这种经典的车型非常感兴趣,而且程度远远超过现在追逐的那些“小轿车”。
对凌振来说全部都是怀旧,不如怀这种更旧的。虽然不能上牌照,也开不了多久,遗憾是在所难免的,但凌振也不在乎这几个买废铁钱。
“行啊,看你也好这口儿,就今天吧。一会儿完事搭我车过去。”黑虎对此事也非常热衷。
半小时之后,凌振钻进了黑虎地红色夏利,兴致勃勃踏上了“验货”之旅。
黑虎的车是巨塔分配下来的,他现在主管乡里的业务,既可以用来壮门面。有事的时候又能方便些。
如今地“巨塔”非同寻常,威势与规模与日俱增。上投资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法律地需要,顺应将来的发展,已经正式更名为“巨塔实业”,这样就可以获准经营更多的副业了。
三位大股东分工明确。凌山河总管所有投资和签约,赵德福负责安排工程进度,大胡子小郑则负责技术监督,由于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股份比例,并没有像其他私营企业那样在利润分成上发生矛盾,因此工作顺利、合作愉快。
这些年来,他们几个在工作的影响下变化是很大的,明确地分工,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在事业上一帆风顺。
长期的管理经验。也让三个人拥有了成功人士该有的架势,而且各具特色。
随着大量技术人员的涌入。。小郑的地位自然会受到挑战,但他却在压力的催化下快速进修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丰富的经验、务实的设计风格,即使是本科出身地设计师对他也是非常佩服的,而且他现在是公司地大股东,容人之量还是有的,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培养新人,会从他们的设计中出美中不足的部分。加以修改、不断指点。如果真有人强过他。他也可以更加轻松些。
赵德富一直安排工程进度和人员的调度,在管理方面很有一套。
由于凌山河拉回来的工程太多。本部的人手肯定是不够用地,因此他和县里很多地工程队都建立了联系,长期的领导工作让他地领导气质不断暴涨,被工人们称为“赵头儿”,在业内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包工队只要找不到活干找“赵头儿”准没错,当然还是要有些实力才行。
凌山河一直负责对外的谈判和公关,不仅要和生意上的对手竞争,还要和各部门的官员搞好关系,在“人场”上的几年磨练,变化是最大的。
本来灵山就生的高大威武,为了工作需要还定做了几套不同场合穿的高档服装,出入各大繁华场所,还真有大老板的样子。

和高档次人接触的多了,对自身当然也是一种提高。因为平时接触的都是大人物,随着腰包越来越鼓、关系肯定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信心必然越来越足。
如今凌山河早已成了县内知名人物,和很多部门的领导关系都非常密切,官民联合生意自然越做越大,“巨塔实业”稳稳的成为县内的龙头企业,甚至还有向市郊发展的趋势。
但这样一来每天的应酬难以避免,在这个靠喝酒论交情、谈生意的时代里,想要走得远酒量还是很重要的。
凌山河虽然酒量不弱,但在凌振的建议下,还是高薪聘请了一个来自东北能说会道的“酒林高手”,
“高手”名叫高河,今年3挂零,来了北京两年能侃会唠,无论喝多少酒席间从来不醉,从而得了个“高不了”的外号。
很快“高不了”挂上“副总经理”的衔,应付从容不迫的应付着各种饭局,他的特长也给让“巨塔”的发展凭空加快了不少。
但生活上三人也原来差别不大,除了穿的光鲜些,依然待人和善,有空的时候也会跑到街上,和乡亲们侃侃大山,唠唠家常,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富裕而看低别人。
因为六、七年之前他们也是一样,只是偶尔得到的机会才有出人头地的今天。
除了吃的好些,穿的好些生活并不算奢侈,但随着生意的发达,生活节奏也加快了许多,由于主要工作在县里,他们还是需要汽车来代步的,三个人手一部桑塔纳。
为了谈生意时看起来体面,凌山河还专门托人买了一辆进口的八代皇冠(九代虽然有了但进口量还太少)作为备用。
住房方面表现得也很有意思,三人除了小郑在县里给自己留了一套房以外,凌山河和赵德富依然留在村子里做着老邻居,自家的老房子也没有翻新重盖得的打算。
在凌振的记忆中,现在这个时候两家早就把新房子盖起来了,也是村里最高的两所房子,两家当时处的不错,并没换地另盖,而是把原来的老房子拆掉在原地重起,成本比新盖高了很多。
为此凌振和阿呆还过上了一段相互借宿的愉快生活,凌家盖房时全家搬到赵家,赵家盖房时集体挪到凌家。好在生活空间很大,赵德福最小的妹妹也已经出嫁,家里又空出了间房子,加上原来空下的足有三间,让两家人过得快快乐乐一点也不显得拥挤。
房子的高低在在农村非常讲究,据说房子比别人家矮会有损风水,因此很多邻里盖房时都想压对方一些,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而凌、赵两家的房子建成后高度是完全一样的,连用的尺都相同,足说明两家的和谐。
凌振还记得原来家里盖房花了七万多的,比起一般人三、四万的花费绝对是豪宅了,而且还为此欠下了不少债。
但是现在钱多了,反而没有了当年的热情,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却依然没有动静,而且不只是凌山河,就连赵德富也是一样。他们的举动和村中攒钱买房子、置地的习俗非常不符,所以很多村民也是很疑惑的。
凌振倒是有些明白父亲的举动,之所以不翻盖房子,是为了以后迁到县城里方便。
凌山河这样两边跑来跑去是很累的,但他现在在等,不仅在等妻子李海英决定如何处理学校的工作,也在等凌振中考之后的着落。
虽然现在盖房子对他们来说花不了几个钱,但盖得话就不能太寒酸,若是拿来作为流动资本的话,几番轮回数额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他还是很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考到县里的,到时候就可以在学校附近张罗房子了,可他却不知道,凌振原来就没让自己失望,这次自然更加不会了。
赵德福也想往县里迁,他也在等,等着儿子阿呆的升学,也等着凌山河搬迁,两家的生意和关系都这么好,注定以后还是要做邻居的。到时候自己的老房子也可以留给过得差些的兄弟姐妹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