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南光(求收求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新人榜名次下滑,情况十分危急,请各位大大用票票将三儿顶上去,谢谢了。(读者吧 www.xiaoshuodaquan.com)
一路上颠簸了好半天,终于在三点多的时候到了南光,一车人急忙找了个招待所胡乱睡下,到第二天八点多的时候,一行人这才在南光县委副书记、县长吴亮的陪同下,到冬暖大棚的发祥地——王家沟参观。
车入王家沟,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大棚,一人多高,几十米长,非常规则在排列着,里面长着时令的豆角、秋芸豆、辣椒、茄子等蔬菜。
“在王家沟,这样的蔬菜大棚有283个,去年一个冬天,平均每个棚收入22000多元。要加上春夏秋这几季菜,平均一个棚一年下来最少三万块钱。”吴亮领着平江的干部下了车,用高音喇叭大声地说着。
平江来的人都是一天到晚在农村打滚的人,一看这架式就知道人家并没有夸大,一个个若有所思的样子。
“今天不大凑巧,发明冬暖式大棚的王乐光书记出去传经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王沟人的发家史和他们好带头人王乐光吧。
1978年9月,37岁的王乐光当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王乐光被诊断得了直肠癌,公社出钱为他做了肛门改道手术,腰上挂了个粪袋子,生活起居不便。听说他要当支书,老母亲和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但王乐光心想:党组织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这副担子。就这样,他拖着病残之躯,一干就是20多年。
刚上任那几天,他领着村班子成员围着三个埠子岭转了一圈又一圈,制定了发展规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王乐光带领干部群众苦战三个春秋,使三个埠子岭披上了绿装,飘出了果香。到1988年,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长到1200元。
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王乐光并没有满足。1988年腊月廿八,王乐光的堂弟从大连带回来1公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寒冬腊月里这几根水灵灵的黄瓜让王乐光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吗!春节刚过,他就带上干粮下了关东,直接上门取经。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人家还是不松口。王乐光就是不罢休,刚出正月,他又第三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人家问他碰壁撞墙都不回头,图啥?他诚恳地说:“俺们村穷,就是想学点技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乐光一心为民的执著之情终于打动了对方:“就凭你老兄对乡亲们这份心,我破例把技术教给你。”就这样,王乐光冒着严寒,废寝忘食,苦学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成归来,王乐光根据本村的自然生产条件反复试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学到的大棚技术,而且对大棚从方位、墙体、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等5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终于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这时已是1989年8月,王乐光决定立即上实体大棚。可是无论他怎么做工作,就是没人建。因为建一个大棚需要万余元,对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来说,拿这么多钱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何况还是头一次搞,风险相当大。但王乐光认为,这把帮助群众富裕的“金钥匙”不能丢。于是,他号召全村17名党员干部先打头一炮。看个别党员干部信心不足,王乐光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革命战争时代,党的任务是领导群众打天下;和平建设时期,**员的最大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搞大棚虽然风险很大,但咱们都面对党旗宣过誓,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17个大棚很快在村北的大田里建了起来。8月建棚,10月播种,12月底鲜嫩的黄瓜就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个蔬菜大棚最低的收入2.07万元,最高的收入3.03万元。以前全村没有一个万元户,这次一下冒出了17个!村民们眼热了,心动了,纷纷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

为使大棚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大楼,从中国农科院、鲁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并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几年时间,就有国外10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大棚里安家落户。1992年,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1993年,大棚桃、葡萄、杏、甲鱼、螺旋藻开发获得成功,亩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刘方友听得直点头,人家南光抓住这一点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了不起的成绩,不容易。略想起平江花生加工生产的现状,不由得又有些头痛。杨笑一直跟在刘方友的周围,见他听的出神,凑上来小声说,“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无限放大这种优势,走专业化路子,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羊,这就是南光的精髓。”
刘方友正在思索的大脑一下子如沙漠遇到了甘泉,很快豁然开朗,“是的,是这样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限,走专业化的路子,在某一领域做到最大最好,总结得好,总结得好,嗯?”他突然发现,做出这一总结的竟然是那个他眼里的半大孩子。
那孩子冲他点点头,似乎是在告诉自己,他明白自己此时的心情,心里一激动,也回应地笑了笑。
段鹏磨蹭着来到杨笑身边,“三少,这个东西弄好了,老百姓可收益不少啊。”
杨笑跟他就熟多了,“是呀,弄成了,你的政绩也不少啊。可惜啊,冯山镇是个山区镇,不适合搞冬暖大棚菜。”
段鹏脸色一暗,“哎,我就知道,这等好事,又是南边那些好镇的事。”
段鹏刚刚三十二岁,在镇党委书记中算是很年轻的了。年轻的书记追求进步,这是很正常的。
“段书记,别伤心。我正在上石硼搞个试验,要是弄成了,咱们山区镇不比他们差。”杨笑跟段鹏很对脾气,就把自己的计划透露了一点点。
段鹏的眼睛亮了,“什么试验?难道说是跟那帮家伙疯狂地四处收集牛粪有关?”
汗,杨笑没有想到,上石硼这帮家伙收牛粪竟然让镇党委书记都知道了。
“你等着吧,到时候成了,你可要请我喝酒,顺便给我报销路费!”
“得了吧,你拔根汗毛有我腰粗,还要我报销路费?我不找你出血就已经算优待俘虏了!”段鹏也没有好的。
两个人无声地笑了。
PS:本章引用了一些资料,但是这是必须的,不是灌水,特别向各位大大指出,这位王乐光先生在后面的故事里有很重要的表现,甚至对男猪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