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节 克虏伯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鸿章在利用赔款在德国、英国、法国大肆购买造船和兵工设备以及车床等一些重工业的设备的事,自然是李越指使的。转载 自 我 看書 齋对于欧洲来说,大清的重工业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根本无法与西欧任何一国相比的,空有庞大的国土却无庞大的工业。
对于俄国人决策上以及战略上的失误,英法德三国是乐意看到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支持中国强大,对于出口机床等一些重要机械设备的出口上了一些限制性的条约,禁止钢铁设备以及造船和用于枪械制造的机械出口到中国去。在英法购不到设备,但是允许大清到两国留学。既然英法不给大清,就从德美两国购买设备以及聘请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反正他现在手里的白银多的很。这次能打赢中俄之战,可以说陆军居功至伟,李越记得历史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中国赔款的85%都用来发展海军,李越也不会输给小日本,除了留下少部分作为死难士兵的抚恤金以及战争中借的款,在有就是给那些有功的将士奖励就达到一亿五千万两。剩下赔款中李越打算将近一亿五千两白银全部投入了陆海两军建设当中。剩下的一亿两白银李越打算全部投入到教育以及重工业的发展上。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是不行的。就拿现在的大清来说最具战斗力的并不是八旗兵而是团练。所以当朝的满面族官员处处打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原因。如果说没有强大的陆军是保证一个国陆地上的安全的话,那么一个没有强大造船工业的国家,想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不可能的事情。历史上的中国就范了这样的错误,中国拥有“定远”、“镇远”这样在亚洲近乎无敌的铁甲舰,却因为造船工业的落后,无法对黄海海战中受伤的“定远”和“镇远”进行修补,致使这两艘铁甲舰一艘沉在自己海湾里,一艘被日本俘虏。所以在重工业方面必须向欧洲国家学习,不惜血本的从欧洲聘请技师来中国工作,并开设技校培训中国技师。
历史上中日海战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以中日的造船工业对比,日本已经可以建造“秋津洲”这样3800吨级的主力巡洋舰,而中国自己造的最好的军舰还只是2200吨级的岸防巡洋舰“平远”号。好在现在有美国佬的帮助情况下中国勉为其难的建造了一艘近现代的铁甲快船2500吨的“开济”号。
从德国买回来的一些造船设备将补充到广州船厂和大沽船厂中去,这两个船厂没有江南造船厂以及马尾造船厂的规模,而虽然大沽船厂有很多是法国设备,但并不影响这两个厂的发展。
除了除了扩大造船工业的规模,原有的兵工厂也需要继续发展,从德国克虏伯和毛瑟买的机器已经运回,这些机器一半给金陵机器局扩大生产规模,一半用来创办湖北枪炮厂。
一过了年,李越就将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刘坤一升任两江总督,有这两个洋务派的铁杆在,李越才能放心把那些毫不容易买回来的机器。但是这些创办的厂子也不能说谁进就让谁进。为了杜拒后世那样让这些厂子成了升官发财的地方。李越特派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这些厂子的头。
虽然由于中俄战争的巨大影响,中国进口不到生产枪炮的机器和钢铁,但是在大量的美国人的帮助下中国进行第一批钢铁的出厂及时供应前线的战略物资以及“开济”号的钢材。同时深受战争的刺激,轻工业却得到了蓬勃迅猛的发展。
由于李越规定兵部只能在中国自己的工厂里采购军需,所以中国那些在开放工商禁令初期建立起来的工厂几乎都得到了大批的订单,行军用的帐篷、士兵穿的军服鞋袜、用来制作干粮的面粉、清洁用的肥皂还有洋火洋油以及防冻油等贵重的药品,都被大批大批的采购运往西北的前线。从南方一直沿伸到西北也刺激了沿途当地消费。也加快了内地与西北之间的贸易从而更加融入中华民族。
可以想象,在西北的百万中队要消耗多少物品,每一天都是几十万两银子流入这些厂家的腰包里。有了资金,这些工厂又拼命扩大规模,提高生产工艺,以获得更多的订单,到了后来上海梅林工厂甚至生产出了罐头,也被大量的采购。大量军需订单的刺激加上这个时代的轻工业门槛并不高,几乎只要几台机器和几个熟练工人就可以进行生产,使得中国的轻工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西北的不少地方看到轻工业大有前途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在俄境取得重大胜利利奠定了基础。据后世的统计,1878年间中国轻工业增长了300%,在数量上已经压倒外国在中国办的工厂总和还要多3倍。。
更多的人投身到这种出钱少见效快的产业中去。不过也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轻工业增长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轻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这些工厂还主要集中在民风较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和珠江下游地区,这两个地区一个靠近上海,一个靠近香港,能够就近采购机器,了解外国的生产工艺,所以发展得最快。不过西北也跟着这些沿海地区前进快速发展起来,后世的兰州还是中国轻工业基地呢。
另一方面,随着中俄战争的结束,中国的重工业也紧锣密鼓的继续前进着。而由于在战争中,英、美、法等列强乘机哄抬钢铁的价格并没有成功,好在大清的鞍山钢铁厂,在之前也正常使用,不然中国各兵工厂都无法供应前线的弹药损耗。但这一行动还是深深的触动了中国上层,使得他们下决心创办钢铁等其它工业。在武汉筹建武汉钢铁厂,加上这个钢铁厂中国末来中国将有三家钢铁生产厂。不需要受外国人的牵牵制。
李鸿章来到克虏伯兵工厂,进行实地考察,以期能把这个世界一流的兵工厂的帮助下建成“中国式克虏伯”,用德国先进的技术,结合大清丰富的钢铁资源,一事实上能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上一流的兵工厂。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兵工厂,比如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兵工厂以及维克斯兵工厂;法国的施奈德兵工厂等等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兵工厂,但为什么李鸿章却百花丛中独爱克虏伯这一家呢?其原因是李鸿章和克虏伯有着相当深的情绪,他并非是近来才仰慕克虏伯的,在很多前他就间接地和克虏伯有着军火生意上和人员培训上的来往。现在我们通过翻阅李鸿章遗留下来的堆积如山的奏折和信函中,就可以发现历史中的李鸿章并不是一味盲目地崇尚德国,他实际上是对当时世界优秀的兵工厂研制的军火作了一番精心的比较研究。
1874年日本的西乡从道率领几艘租来的商船侵略台湾之后,李鸿章就意识到了新式装备,重振海防的重要性。他在给朝廷的关于海防的奏拆中,不知多少次地提到了他对克虏伯大炮研究心得:“碍炮位一同,德国全用后膛,英国全用前膛,而法俄则小炮多后膛、大炮多前膛,美国仍用老式滑膛。其中著名厂商,德国克虏伯制造后膛全钢之炮,英阿姆斯特朗兵工厂,专造前膛熟铁包钢之炮,又有维斯特厂,后膛以钢包钢之炮。论攻坚前膛不若后膛,论稳固经久,后膛不若前膛。故行仗小,炮宜用后膛,取其轻而及远,战舰、炮台所用大炮,究以前膛为宜。此洋炮之大略也。”可见李鸿章已对克虏伯有一番精心的研究了。
可以看到李鸿章开始以为前膛、后膛各有利弊,但随着对钢炮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李鸿章也更加喜欢上了克虏伯的后膛大炮。他在给醇亲王信中谈到:“后膛装药枪炮最为近时利器,查格林炮一宗不能及远,仅可为守营墙护大炮之用。惟有德国克虏伯钢炮可以合中较远,质坚体轻,用马拖拉,行走如飞,现在俄德英法各国平地战阵皆以此器为最利,陆军炮队专用此种,所需子弹之价格与炮价相等。”
经过一番对比后,李鸿章迅速作出了引进克虏伯大炮以装备自己的淮军计划。他决定建立大清第一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炮兵营。
为此了李鸿章专门从自己的士兵抽调出一批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人组织了淮军也是中国近代陆军的第一支炮兵营。所需大炮全部都采用克虏伯后膛钢炮装备,编制上也仿照德国炮兵营编制。经李鸿章的一番改造,淮军的作战能力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大清国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李鸿章也因此不断得到慈禧的嘉奖。
后来李鸿章又把自己的想法推广到了水师,在一些水师中也配备了克虏伯大炮。截止到1877年,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已经装备了十九个炮营,共有克虏伯一百一十四门。每营有正勇一百四十四名,有克虏伯四磅后膛炮六门,马匹一百五十匹,车十九辆。已经装备炮营的部队有亲兵前营、盛军、护卫营、铭军、乐字营。此时的淮军,炮营完全独立,用以配属铭盛各军,以使淮军成为国内唯一劲旅。实际上查阅当时的历史可以发现,淮军在大肖已经所向披靡了。淮军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应得益于李鸿章对时务的认识和顺应上。不过在李越当上皇帝后,为了削弱淮军的势力把这些营投入到各个战场,对于在国内屡战屡胜的淮军来说是神话,可是面对外队实是一击就溃的败军。大家可以从历史资料中看到淮军对外作战中无一次胜者。不是军队不行,也不是士兵怕死而是作为指挥官的军官将军已经没有了昔日戎马天下气破,丧失在英雄冢了。
当朝廷任命李鸿章负责北洋水师全面的建设之后,李鸿章也加速了对克虏伯大炮引用。其余大臣看到克虏伯大炮无坚不摧的优点后,也竟相购买用来武装自己的部队,因此当时克虏伯的后膛大清异常的受欢迎。无论淮军还是湘军、楚军,无论是北洋水师还是南洋水师,克虏伯大炮随处可见。
当然李鸿章也不是盲目地停留在购买大炮上,他还不失时机地派人试图学习德国先进技术,以实现“国际科学的转移”的目的。起初李鸿章注意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买了先进的兵器当然得有人会操作,所以克虏伯的使者瑞乃尔于1870年带着他的大炮来到山东登荣水师的时候,李鸿章一点也没有感受到鬼子的“兵气”,反而把瑞乃尔留在了淮军中,聘他为教官,要他为中国服务,瑞乃尔便成了克虏伯派到中国最早的军事教官。1872年,李鸿章又托克虏伯公司再推荐人员来华任职,指导淮军炮营操练德军炮法。
随着世界军事的发展以及李鸿章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李鸿章在学习克虏伯的经验上,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操作的层次上和单纯待在国内接受别人的教育,李鸿章认为大清也应走出去,主动去接受别人的先进经验。由此从七十年代后期起,国内一批持术人员和兵工专家不断地受到李鸿章派遣到克虏伯或德国其他兵工厂考察,其中就有金陵制造局的技术人员王承荣,他回国以后不久,金陵机器局就开始仿制克虏伯小炮。还有晚清杰出的科学家、军工专家和翻译家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他在英法德等考察了三十几个兵工厂,也考察了克虏伯厂,因来写成了《克虏伯厂造炮记》,对该厂的生产流程和设备运转作了详细的介绍,对于后来中国仿造克虏伯大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光绪力挽狂澜,奋发图强的光绪也迅地把强国兴邦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诏令大清的臣工献计献策以促进大清军事发展。
得力于光绪尊重和自己在军事上的经验,李鸿章向光绪进言要求将大清所有部队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的大炮全部换为克虏伯大炮的后膛炮,但光绪也有自己的观点同意了李鸿章的建议。,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