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武文弄墨文姬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个月后,洛阳郊外,袁绍家大院外…
袁尚双手背在身后迈步走着,看着这一排排的马车停在自己家门前,心想:“估计这马车们就相当于两千年后的劳斯莱斯,奔驰宝马们啊!**!真是太**了!”伸手摸了摸马车上装饰的绸缎,对着凑在一起聊天的车夫们微笑着点了点头,又缓步向前走去,身后跟着几个壮硕的家丁。
“老妈的第四个孩子胎死腹中,最近身体和情绪都很差,nnd,去蔡琰家的事情看来又要放一放了。”
“不对啊。”袁尚转念一想:“老妈不是从爷爷那听说赵忠那老太监老打袁绍的小广告么,说他招兵买马居心叵测。怎么这袁绍刚一回来就来了这么多人,这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袁尚打心眼里其实不想叫袁绍父亲。因为袁绍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而且袁绍的相貌威严,竟有些让人害怕,比起父亲来说更像是个领导。家中之事事无大小都是专断专行,但也没有任何纰漏。
袁绍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和那些个先生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论事做学问,遇到知己的还同榻而卧,很少有时间陪刘嫣和袁尚兄弟三人。但是只要袁绍一有时间就对袁尚嘘寒问暖,让袁谭袁熙这俩当哥哥的嫉妒不已。
袁尚也曾经听过袁绍与那些先生之间的谈话。袁绍的举止言谈可以说是十分得体,对问题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这让袁尚大为不解。“后人都说袁绍是个多谋寡断之人,但是看起来却不是这样啊,看起来他对任何事好像都有自己的看法,不管这些先生们吵得再激烈,他都是面带微笑的听完,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往往还赢得众人的称赞。而且能看出来,这称赞并不是阿谀奉承,大部分人都是发自内心的。”袁尚想。
“这不到20岁就做县令的人,本事还真是不小。看来以后得改变一下专门从历史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观点了,就是一跑龙套的都不知道有多厉害呢。”袁尚眺望远处:“看来三国还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果历史说得都是真的,那曹操刘备孙权岂不是更牛x了?唉!真的是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啊。对了,刘备,现在是不是正在编草鞋呢?”袁尚嘴角略一上扬,整理了一下思绪,收起感慨,找麹义练枪法去了。
…………
光阴荏苒,一连过了大半年,袁尚现在已经快两岁了。
一群人正在围观袁尚练习枪法。
“三公子进步神速啊!再过几年连我都不是你的对手了哈哈。”名如其人,正说话的这个相貌丑陋无比的壮汉就是文丑。
“宇悸(杜撰:文丑表字,查到的居然是“不俊”,估计是编的,遂不用)兄,我看你就别再这班门弄斧了吧,别说过几年,就是现在你也未必打得过三公子。”一九尺硬汉高声调侃道,确是颜良。
“文恒(颜良字)老弟,你也忒看不起俺老文了!”文丑佯怒,提高嗓门说道:“敢与某大战二百回合否?”
“有何不敢!”颜良素来不吃这一口,“何须二百回合,十合内定生擒汝!牵我马来!”……
“打住打住!”袁尚微怒:“文叔颜叔,我拜托你们好不好,你们哪次来都要吵,害的我每次枪法都没练完就跑出去看你们打架。而且每次你们都把马儿累趴下才肯罢休,有意思吗?”声音虽然稚嫩,但是隐隐也有种让人感到不可抗拒的魔力。
颜良文丑老脸一红,登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袁尚一想他俩可是袁绍的爱将,得罪了他俩又得挨骂。赶紧找了个台阶:“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但是不能老打给我看又不教我吧!”
这俩大汉顿时明白,赶紧顺着爬下来,招呼着抄起兵器耍了起来,“看好了,这招叫做……(呵呵,实在不知道叫什么好)
…………
一帮先生们正在激烈的讨论关于史记所记载关于项羽宁可自刎谢罪却不肯过江东的一段话。
“吾来念一段话,敢问诸公有何高见,呵呵。”袁绍居正中位,旁边袁尚煞有介事地端坐着。袁绍手持竹简说道:“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袁绍念完后将竹简轻轻放下,神色不变地说:“吾见何老先生欲言又止,敢问其详?”
何颙微微一笑:“愚以为,此乃真英雄之举也!项羽自出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所向披靡。无奈却中奸人之计,接连战败,正走投无路之时,又痛虞姬之丧,本愿自刎以谢罪,争耐可怜手下一帮文武皆因他而亡,遂不忍,于是逃亡乌江……”
不等何颙说完许攸便起身道:“先生此言差矣!向不闻:‘顺昌逆忘’乎,夫汉兴而楚衰,此乃天意也,岂是人力可为?项羽虽勇,却逆天而行,兵败乌江,实乃大势所趋也。”
何颙笑了笑说:“子远所言甚是,只是于题不符。切勿再言。”
许攸只是觉得项羽配不上“英雄”二字,所以才站起来反驳,没曾想竟然跑题了,老脸一红,摇了摇头便又坐下了。
张邈起身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乌亭长不识英雄,只用一舟一辑来迎霸王,如此**之辱,以项羽之英武,怎肯受之?”

曹操冷笑道:“非乌亭长不识英雄。”顿了顿继续说:“项羽乃是一匹夫,累败之末,虽勇亦不能再战。而企图避祸江东,却已是强弩之末,焉能东山再起?故自刎谢罪矣。”言语中似乎在帮许攸说理。
……
众人议论纷纷,各执己见,袁尚心想:“得,这回又弄不出个所以然来了。”看了看旁边端坐的袁绍,只见他依然是一副神态自若的模样,好似这情形早在他意料之中。
“诸公听我一言,”袁绍一句话令论事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楚霸王并非有勇无谋之辈,昔日秦兵二十万,而项羽一夜将其坑杀殆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举更是前无古人,以暴制暴亦是对抗大秦暴政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后羽自称‘西楚霸王’,政由己出,分封诸侯,希望各方罢兵,从此再无攻伐战乱。此乃仁义之举,又岂是一匹夫所能为?”袁绍捋了捋并不算长的胡须,“由此可看出此人并非欲占天下为己有,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此乃大仁大义也。争耐韩信步步紧逼,直至乌江口,项羽迫不得已,又恐遗祸江东父老,故自刎以谢罪矣。”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是,只有曹操面色不变。
袁尚心想,咱也不能太丢人了,好歹也当了快两年的天才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袁尚站起身来,摇头晃脑的说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众人齐声叫好。“好一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啊。”……
曹操微微一冷笑,随即转入常态,虽口中称赞,心中却一阵冷嘲:“此诗尚可,但言语中却隐隐透出妇人之仁,此子若领军作战,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袁尚要是知道曹操是这么想的,肯定口吐白沫了。这诗正是南宋女诗人李清照所作。
袁绍听罢觉得这诗不卑不亢,但又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时间也想不出问题在哪,只是微笑地看着自己的三儿子。
…………
一辆马车正行驶在洛阳郊外的大道上…
(掌声欢迎~~我们可爱的一号女主角闪亮登场~~~~)
(蔡琰假惺惺的抹了一把眼泪:谢谢,谢谢各位,我真是太激动了,感谢大汉朝廷,感谢洛阳官府,感谢所有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人,能给我这次机会,我能有今天的成绩……)
(袁尚:臭婆娘,别扯了,还不赶紧给各位看官倒茶!)
(蔡琰:哦~)
蔡邕神情严肃,显然是为外甥女的病情担忧,“听说刘嫣这次病情很严重啊。”想罢对着旁边一青年男子说道:“吾甥女是因为流产后,身心遭创,故而特请先生来为她治疗。”
蔡邕身边的这青年男子生的浓眉大眼,神态自若。他名叫吉平,师从华佗,资质颇高,是皇宫中最年轻的太医。
“呵呵,待某看过,再做计较。”吉平微微一笑。
蔡邕旁边一女,年约五岁(其实蔡琰生于公元173年,飞来一壶感觉如果是9岁与袁尚这两岁小孩子差距过大,故而改之。)眉清目秀,五官搭配让人瞧得竟挑不出一丝毛病。正依偎在蔡邕身边闭目养神,正是蔡琰。
蔡琰自幼聪颖好学,也常被蔡家门客称为天才。很早就听说了袁尚的“大名”。心想:“如此天才究竟生的什么模样呢?见了他一定好好戏弄一番,看他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厉害。”想罢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
“唉!闷死了闷死了,成天在家呆着,真无聊!”刚从沸沸扬扬的论事堂中溜出来的袁尚大声嚷嚷着。
一开始还觉得和这些先生们呆在一起看他们吵架还挺有意思的,可是后来发现这些人越吵越不像话,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都能让他们一个个的吵得不可开交。“练口才也不能强词夺理吧。唉!这些个先生,明知自己讲得没什么道理,却据理力争,无理也要硬生生的讲出几分道理来。真不知道袁绍怎么还听得那么津津有味的…”
袁尚迈步向门外走去,身边竟无一人跟着。此时的袁尚约有一米多高,看上去倒是像足了个三四岁的小孩。远远望见一架马车飞驰而来,“得,又是一达官贵人~”袁尚嘟囔的说。这看得多了,也就看出门道了,马车有单马,双马,还有4匹甚至8匹马的,车也有大有小,一般来说马越多车越大表示这家人越有钱(飞来一壶:废话!),但也有例外的,就是袁绍,袁绍每次出门都是骑马…还有马车上装饰的绫罗绸缎更能显示这家人的官位。
马车缓缓而停,正停在袁尚面前。车帘一掀,下来三人。
蔡邕看着面前的这个小孩心道:“此子生的好生俊俏,莫非就是尚儿?”转念一想:“不对不对,尚儿只有两岁,可面前的这个孩子倒像是个三四岁的孩子。莫非是熙儿?”正欲问间,只听那孩子说道:“来者可是蔡中郎否?”
…………
再PS一下呵呵:本书中打算为袁绍平下反,把他塑造成另外一个形象,其实官渡之战袁绍虽败,却并非一无是处。后文中将会有所介绍。
本书中所属武将出场时间和身份基本属实(部分除外,基本是美女)。
文言文真是难写,本章中那些先生斗嘴那段写了好久,也不知道各位朋友们爱看不爱看,以后还是文言文白话文结合好了,有点文言文的意思就成了。
希望各位大大看完之后能留些建议,鲜花鸡蛋照收不误。呵呵。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