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球股市概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01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较前两年而言,呈现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变数加大的运行特点,其发展趋势越来越令人难以明断;加之“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因而导致2001年全球股市的运行总体呈现全面疲软的走势。但是如果逐月分析,2001年全球股市的运行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0个字:即“下跌、反弹、再下跌、再反弹”。具体而言,则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从年初到3月下旬,呈现小幅下滑的走势;②从3月下旬到5月中旬,呈现小幅反弹的走势,大致又返回年初的水平;③从5月下旬到9月底,呈现全面下挫的走势;④从10月份开始至年底,全球股市缓慢趋稳回升。
美国股市
2001年,美国股市的两个主要市场呈现出同步大幅波动的走势。其中,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道·琼斯指数的运行总体呈现4个阶段:①新年伊始即开始下跌,到3月22日,道指由1月2日的10646.15点下跌至9378.38点,累计跌幅为12%。②随后道指即出现大幅反弹,到5月21日反弹至全年最高点11337.92点,累计升幅为21%。③但是好景不长,次日道指又开始了持续下跌,“9·11”事件爆发后,道指出现了加速下跌的走势;到9月28日,道指报收于8847.56点。仅9月17日至21日的一周,道指下跌14.3%,纳指下跌16%,创下单周最大跌幅。④从10月份开始,道指重新返回9000点之上并且站稳,至年底(12月31日)道指报收于10021.50点。
与之相伴,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也出现了与道指相似的走势,所不同的是其震荡的幅度更大:①纳指由1月3日的2616.69点一路下跌至4月4日的1638.79点,跌幅为37%。②而后纳指曾经在5月下旬反弹到2300余点。③从5月底开始,纳指又逐步盘跌,到9月28日报收于9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98.80点。④从10月份开始,纳指重新返回1500点之上并且站稳,至年底(12月31日)纳指报收于1950.40点。
欧洲股市
与美国股市同步,欧洲股市2001年也呈现全面下跌而后反弹的走势:即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股市从年初就一路下滑,到3月下旬开始反弹,但从5月份开始又陷入全面下跌,到9月底止跌,10月以后逐步趋稳回升。欧洲股市2001年运行最大的特点是:各主要股指在年初的点位即是全年的最高点位。具体表现为:德国股指由1月2日的6289.82点下跌至9月28日的4308.15点,累计跌幅约为32%;第4季度开始反弹,至年底报收于5160.10点。法国股指则由1月2日的5798.90点下跌至9月28日的4079.02点,累计跌幅约为30%;第4季度开始反弹,至年底报收于4624.58点。英国股指从1月2日的6174.70点下跌至9月28日的4903.40点,累计跌幅约为21%;第4季度开始反弹,至年底报收于5217.40点。
日本股市
日本股市2001年呈现与欧洲股市一样的走势,所不同的是股指在5月份创下2001年的最高点位。日经225种股票指数由1月4日的13691.49点开始小幅下跌,从3月上旬开始小幅反弹,至5月7日达到全年的最高点14529.41点,而后开始了持续的下跌,至9月28日跌至9774.68点,累计跌幅约为29%,然后又逐步回升,年底报收于10542.62点。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股市
2001年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总体发展也是呈现下跌的态势,只是由于每个国家具体的经济运行状况各不相同,因而导致走势略有区别而已,但总体趋势是跟随发达国家的走势而动。以亚洲地区为例,截至12月28日,韩国股市大涨33%,泰国股市上涨11%,马来西亚小涨4%;印度尼西亚小跌4%,新加坡下跌14%,菲律宾下跌19%;中国香港特区股市下跌了23%,而台湾省却上涨了9%。
2001年全球股市分析
2001年前9个月,全球股市呈现全面下跌的走势,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3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致: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景气;②美国股市的拖累;③恶性突发事件的打击。但具体到每个地区,则另当别论。
美国股市
作为全球股市的领头羊,2001年美国股市开局就不尽人意,其间一波三折,但总体上呈现逐步下跌的走势,从而对全球股市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美国股市之所以如此运行,综合分析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经济增长的大幅度放缓,是导致美国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2000年第3、4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突然出现大幅放缓(2000年1-4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8%、5.6%、2.2%、1%),2001年第1季度继续保持低速增长(1.2%),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新经济”现象的疑问以及其发展方向的担忧。截至2001年3月底,美国经济整整保持了10年的持续增长,从而成为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并赢得了“新经济”的美誉;而经济10年的持续增长,又恰恰成为美国股市在90年代蓬勃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撑力量。但是,经济的发展毕竟是具有周期性的,伴随美国经济增长周期的不断延长,其出现减缓乃至衰退的风险也同时在逐步增加;而2000年后3个季度经济增长递次放缓的现象,恰恰加大了人们对于美国经济发展的顾虑与担忧,而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市必然率先表现出来。从美国股市的实际运行状况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1年第1季度,由于受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大幅减速的不良影响,投资者普遍对美国经济的发展预期存有很大的疑虑,因此导致股市继续下挫。进入第2季度,由于美国政府公布了第1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2%,高于人们的普遍预期,加之美国政府的利率政策的引导作用,从而促使美国股市在第2季度出现大幅反弹。但是进入第3季度,美国政府公布了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3%,与第1季度的1.2%形成鲜明的反差。此信息的公布,严重挫伤了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因为第2季度0.3%的增长率是近1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最低水平,由此不禁使人们普遍产生两种猜测:①如果按月度计算,美国经济是否已经出现了负增长?②如果按上半年的运行态势发展下去,美国经济是否在第3季度真正出现负增长?市场投资者的疑虑心理导致套现行为的增多,从而直接制约了股市的上扬。
(2)众多高科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以及预期的不断下降,是导致美国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2001年以来,美国一些知名的大型高科技企业纷纷宣布其经营业绩和预期不佳以及计划裁员(例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思科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公司等等),从而导致市场投资者对科技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发展前途普遍产生了怀疑的态度,并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由于科技类上市公司是构成美国创业板市场的主力军,此类公司的坏消息频传,无疑对纳斯达克指数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90年代取得令人瞠目的发展成果,主要应该归功于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信息产业对于美国经济保持10年不衰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但是也应当理智地看到,在经历了6年左右的爆炸式发展之后,伴随产品市场普及率的逐步上升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产业逐步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平缓或者是短期调整的阶段,这也正是近一个时期不少具有高度国际知名度的美国高科技企业纷纷宣布经营预期下降以及裁员的主要原因。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其购买股票实际上是购买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与发展的一种预期;如果这种预期趋好,那么投资者将会持有股票等待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或者享受市场上交易价格的差额利润;如果这种预期趋坏,那么投资者自然会倾向于抛出股票,以避免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作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经营状况的普遍下滑必然引起人们对于美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担忧与疑虑,从而导致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氛围的降温;而国民消费热情的下降,将使企业的库存无法消化,导致企业盈利水平的继续下滑,从而导致股市的下跌,进而抑制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交易行为。
(3)市场价值的理性回归,是导致美国股市下跌的技术性原因。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例,在2000年3月10日曾经创下5048.62点的历史最高记录,而这种上涨带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其主要表现是:在1999年11月初,纳斯达克指数才刚刚达到3000点;而在其后的4个月中,该指数却如脱缰的野马,一鼓作气飙升至5000点之上。不管这种上涨具有什么样的利好因素作支撑(例如美国经济持续100多个月的增长、人们对“新经济”的信心与预期、美国引导世界进入网络时代、国际资本的流入等等),但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纳指从1971年2月推出到1999年11月的近29年中不过才上涨到3000点,而今在短短4个月中就狂涨了2000多点,其上涨速度确实有些过快、甚至有些离谱。因此,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大幅的下跌,即随着股票价格的不断大幅上升,投资者开始冷静地反思其投资行为以及所投资对象的真实价值,并发现股票的虚拟价值与真实价值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即股市泡沫明显存在,由此导致投资者的恐高心理普遍加重,因而对市场未来的预期普遍出现如履薄冰的心理反应,并由此产生了纷纷抛售的现象,必然使股市的下跌无法避免。而股市所特有的传导效应不仅在空间上将这种跌势传至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时间上将这种下跌的趋势由2000年传导至2001年。
另外从代表传统产业的道·琼斯指数来看,其投机泡沫也明显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伴随美国经济10年的持续增长,道·琼斯指数也节节攀升,在“新经济”启动之初(1991年4月)道指仅为3000点,而到1999年3月29日,该指数则成功突破了10000点的历史性大关;8年之中上升了7000点,并且在90年代后期呈现加速上升的走势。反观道·琼斯指数的发展历程,其由1000点上升到2000点用了15年时间,由2000点上升到3000点用了4年时间,而90年代平均每年上升近1000点。应当承认,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股市的运行会产生出一种“财富效应”,因而会使股市的上涨出现“加速度”现象。从市场操作看,一个理想的股票市场应当存在适度的投机性,因为这样可以为市场营造出活跃的交易氛围,从而有利于股市资金的运作与流动,这也是股市“加速度”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加速度”的运行轨迹不能过多地偏离真实经济的运行轨道,即股市所创造出的虚拟价值不能过分超过国民经济的真实物质产出,否则股市所创造出来的“超值价值”就是“泡沫价值”,而泡沫价值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让我们来看两个数字:199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74万亿美元,而同期的股市总市值为3.5万亿美元,即虚拟资本价值是真实国民经济产出的61%;但是到了199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9万亿美元,而同期的股市总市值则上升到16万亿美元,即虚拟资本价值是真实国民经济产出的1.8倍。换句话说,9年间,美国的GDP上升了约55%,而股市的市值却上升了357%;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股市确实存在着泡沫成分,投资风险已经明显表露。从技术分析的角度讲,道·琼斯指数在突破10000点历史大关后应当经历一次适度的调整,这对美国股市未来的运行是有益的;但事实是两年多来,道指一直没有出现应有的调整,指数一直高居在万点之上,股指长时间在非常重要的点位附近徘徊,必将引起市场投资者的猜疑与恐高心理的加重,一旦宏观环境有所不测,股市的下跌将无法避免。而9月11日爆发的恐怖袭击事件,恰恰给在万点徘徊的道指以当头一棒,从而导致其大幅下挫,尽管美国政府提前采取了应急性措施,但是也无济于事,因为股市自身一直就需要调整。

(4)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发生动摇,是导致美国股市下跌的心理原因。作为一个金融市场,其主体之一就是市场参与者,即参与金融商品交易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但是不论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也不管其所代表的是法人还是自然人,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追求(追逐)盈利;由此也就注定了市场的交易行为是要受到心理作用影响的,只不过对于每个参与市场交易的个体而言,其所受的影响程度不同罢了。众所周知,各类金融市场都有一个通用的名词——“人气”,其实就是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长期的市场运作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决定股市强与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投资者信心的强与弱,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将直接决定其投资行为和取向,进而将导致股市的上涨或下跌。中国有句俗话“屋漏偏逢连阴雨”,“9·11”事件不仅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所从未有过的巨大灾难。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个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对于正值扑朔迷离关头的美国经济以及股市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尽管美国政府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短时间关闭股市、继续大幅度降息等应急性措施,但是依然无法阻止股市的下挫;因为在这个特殊阶段,支撑股市保持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信心。尽管从理论上讲,推动股市前进的决定性动力是资本,但是资本是由人操控的,而任何人的交易行为是要受大脑控制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的。因此,最近美国股市的危机不是资金的危机,而是信心的危机。
欧洲股市
2001年前9个月,欧洲股市呈现全面下跌的走势,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困扰:
(1)经济发展预期的下降。2001年以来,由于受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不甚乐观的不利影响,欧洲经济、特别是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法德两国经济走势的不佳。例如,根据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2001年5月23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2001年第1季度,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比上一季度增长了0.5%,低于2000年第4季度0.8%的增幅。其中,制造业的生产增幅已经从2000年第4季度的1.6%下降到2001年第1季度的0.5%;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则由2000年第4季度的3.4%锐减到0.4%。这说明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慢。同时,欧元区最大的主导国家——德国的经济运行也不理想。根据德国联邦银行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年第1、2季度,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2001年1-7月份,德国的失业率连续7个月增长。另外,根据欧洲统计局8月初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第1季度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5%。2001年欧洲经济之所以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受到通货膨胀压力的制约。按照欧洲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欧元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应控制在2%以内。但是2001年以来,欧元区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基本都高于这个警戒线,其中欧元区最大的主导国家——德国的通货膨胀率最高达到3.5%。
(2)欧元的持续疲软。伴随经济发展预期的下降,2001年前9个月,欧元汇率从总体看继续呈现疲软态势。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出现一落一起的明显变化,即由年初的1:0.94下跌到6月底的1:0.84,而后欧元汇率出现反弹,到9月底返回近1:0.92左右的水平。汇率作为一种货币的价值体现,其根本的依托是这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期。而作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不仅要考虑股市本身的收益与风险,同时还要考虑到汇率升降所带来的货币升值或贬值的风险。欧元在2001年上半年持续走弱,对美元汇价一度逼近启动以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严重挫伤了投资者对于持有欧元资产的信心,因而连带制约了对于欧洲股市的投资行为,从而导致欧洲股市的全面下挫。
日本股市
2001年前9个月,日本股市的走势基本与欧洲股市走势相仿,综合分析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后患10年挥之不去。90年代初,伴随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低迷状态。进入2001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起色,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①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2001年9月19日公布的统计结果,以2001年7月1日为时点的日本全国基准地价的平均价格比2000年同期下跌了4.1%,已经是连续10年同比下降。②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结果,2000年日本企业破产数为19074家,比上一年增加23.4%,企业因破产而欠下的银行债务为23.99万亿日元,创下二战后的最高记录。③民众投资观念的转变。截至1999年11月底,日本家庭(除去单身)平均资产为4387万日元,比上次调查减少18.4%;其中,占家庭资产比例最高的是房地产资产,平均为2677万日元,比上次调查减少26.4%。由于个人资产数量的大幅缩水,加之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导致日本民众的后顾之忧心理加剧,从而抑制了其消费热情(例如根据日本政府9月2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截至2001年8月底,日本的全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连续23个月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导致证券投资的热情大大降低,反而倾向于储蓄,以增强自身抵御未来可能出现不测的能力。④银行业资产质量问题未见改观。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后,由于房地产的大跌以及股票市场价值的严重缩水,从而导致参与这些高风险领域投资的许多日本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坏账。企业的坏账中很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而贷款的无法按期归还又使银行业的经营陷于困境;而不少银行自身也参与了股票和房地产投资,这对银行业来讲无疑是双重打击,进而使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普遍低下,令其难以摆脱困境。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股市
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之所以呈现总体走势趋弱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①世界经济不景气。②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形势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进口需求,从而对以出口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③自身经济运行的困扰。2001年以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生活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2000年底,土耳其由于银行业出现问题突然发生了金融动荡,到2001年2月下旬,土耳其政府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以巴西为主的拉美地区国家的股市动荡。6月中旬,阿根廷由于改变汇率制度也出现了金融动荡,且至今没有充分消除。9月18日,由于受国际恐怖组织袭击美国事件的影响,印度的股市和汇市也出现大跌,其中股市已跌至8年来的最低水平。诸多连续的市场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整个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健康运行。
进入2001年第4季度以后,全球股市出现趋稳迹象,并且逐步反弹上扬。综合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利率政策导向的作用。2001年对于美国经济来讲是一个不顺利的年度,为此,美国政府在2001年度先后11次下调利率水平,其操作理念有违常规、其操作力度前所未有;仅仅一年时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6.50%骤降至1.75%,贴现率由6.00%骤降至1.25%,两种利率的下调幅度高达79%。从操作技巧看,“9·11”事件前的7次降息应属于预防性措施(因为那时并不知道美国经济在2001年3月份已经出现衰退以及将会发生恐怖袭击事件),而“9·11”事件后的4次降息则应真正属于应对性的措施。众所周知,利率对于股市的影响作用通常是最直接的;利率水平上升就等于政府鼓励储蓄,反之利率水平下降就等于政府鼓励投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1年度之所以频繁、超力度的降息,其主旨就是刺激投资者投资股市而轻于储蓄,从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复苏。鉴于利率水平下调的幅度过大,致使储蓄收益大大减少,从而在客观上刺激了资金向股票市场的流入,进而使美国股市逐步企稳回升。由于美国股市是全球股市的风向标,因此美国股市的上扬必然带动全球其他地区的股市联袂上扬。
(2)美元汇率强劲的支撑。2001年,全球货币格局依然是呈现美元强劲、欧元和日元疲弱的态势,其中又以美元对日元汇率的强劲表现尤为突出。2001年第4季度,美元兑日元汇率持续上升;10月初美元兑日元汇率即站在1:120的整数价位,此后逐步缓慢盘升,至12月下旬出现了加速上升的态势,比价一度达到1:132。对于一个国际投资者来讲,投资于股票市场至少要承担两大风险,即不仅要承担所购买股票本身的价格风险,同时还要承担这种股票所标识的货币的汇率风险。而这一点对于投资于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讲,意义更加突出。因为美国股市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而美元又是世界的头号货币,二者如果同时表现强劲,那么将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反之,如果二者同时表现疲弱,那么也将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小的损失。在经历了“9·11”事件之后,由于美国政府采取了得当的应对策略,因而使美元没有出现人们所普遍担忧的贬值,而依然保持“强美元”的形象,从而不仅保证了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还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于美元价值的信心,进而激励了投资者投资美国股市的热情。
(3)投资者信心的增强。由于受2000年经济大幅度放缓以及“9·11”事件的影响,2001年第2、3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均呈现负值,从而影响了市场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未来的信心,进而导致美国股市出现大幅度滑坡。从目前看,虽然第4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依然是负值,但是对于2002年美国经济的发展预期正在逐步增强。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均公开表示,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02年下半年出现复苏。对于股市而言,其通常是先于经济的实际运行而将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前表现出来。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均对2002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因而大大鼓舞了市场投资者的经济信心,进而促进了投资热情。
(4)技术性反弹的要求。回顾2001年美国股市的走势,以道指为例,其前8个月基本都在10000点之上,其中5月下旬曾经达到11000多点的相对高位;但是,“9·11事件”爆发后的第一个交易周,道指就由9605点暴跌至8235点,跌幅达14.3%;如果与上年的高点相比,道指已经下跌了近30%。由于第3季度下跌的幅度过大,因而从技术的角度讲,美国股市存在着反弹的要求,从而导致美国股市在第4季度出现回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