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业革命第二节 科举改革(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诸葛亮一向反对朝令夕改,对于科举选士他是想作为一件固定的选举制度推广下去,所有程序必不可少。所以就在建兴四年元月,丞相府草拟了一份关于科举制度的文书通过尚书台呈交给陛下刘禅。“科举制度?好!好!”刘禅只对科举这个新制度好奇,粗略浏览完文书后,他就在尚书台拟定的诏书上盖下玉玺的章印。
几天后尚书陈震怀揣诏书欢天喜地来拜谒诸葛丞相。陈震字孝起,南阳人,荆州派在外郡的代表人物。建兴三年才进入中央转尚书。对科举选才他是大力支持的。陈震认为荆州士人在治理国家内政方面比浮华的益州士人更务实,传统的孝廉里选制度只会让荆州派在朝廷的权力日趋萎缩,较为公允的科举制度会有利于荆州派的发展。
不料丞相见到诏书却是一连串充满忧虑的罗嗦。
“陛下看过文书?”
“看过。”
“仔细看过?”
“是的。陛下连夸好!”
“陛下没有异议?”
“没有,陛下是很尊重丞相府的决议。他亲自手捧玉玺在我们拟定的诏书上盖下章印,命下官立即送往丞相府。”
“诏书就这么拿来了?陛下没说什么?”
“没,陛下说他永远支持丞相的决策。”陈震不明白一向雷厉风行的诸葛亮怎么突然有点婆婆妈妈。
诸葛亮摇摇头:“不妥不妥,陛下忘记了一件大事。”他的眉宇生出几缕鱼纹,语气显得不安。
陈震大吃一惊,他以为陛下在诏书里遗漏什么重点,急忙展开诏书仔细端详,依旧没发现哪里不妥。其实诏书都是尚书们集思广益的成果,如果有什么差错早就纠正了,怎么会留给丞相察觉纰漏。
“你们尚书台没有异议?”
“丞相英明,丞相府的决断永远是正确的。”
“那国家养你们这班人又有何用!”诸葛亮的脸色震怒,语重心长地说道,“孝起,以前认识你可不是这个态度。身为国家重臣,吃的是国家的粮食,用的是国家的俸禄,凡事都要忠君体国、考虑周详。”
“丞相息怒!关于科举制度的文书,我们都是商议过确实没有异议。”陈震羞得满脸通红,赶紧解释。
“陛下询问过尚书令李都护的意见没?”
“李都护现在永安,来不及征求意见。我想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诸葛亮脸色勃然大变:“没有异议?到底是你的凭空猜测还是事实确凿?你们宫中应该和尚书令同气联枝。”他一向讲究务实,不喜欢诸如假设的话,更憎恶凭空猜测。
“下官这就回去征求李都护的意见。”
“这事万不可马虎,须用八百里加急文书送到永安。我晚点再作书信给正方。”望着陈震的背影,诸葛亮叹息道:陛下做事欠妥,这既不是对我们丞相府的尊重,也会得罪尚书令李严。可宫里这些重臣为什么没人劝谏陛下?都是亮用人有错,看来得将处事周密的费炜提拔入宫。
永安。
“大人,丞相有亲笔书信送到!”参军狐忠手持加急书信匆匆进府。
“孔明亲自作书与我必是国家大事。”李严拆开信,一面捋着胡须一面扬起信纸,目光在字里行间打着转,“成都有大举动啦!”他低声沉吟一句,抬起头眺望着西北,千里之外就是京师成都,蜀汉政权的中心。
“科举制度?丞相府又玩什么新花样。他们明明可以自己决定,为什么还要征求大人的意见?”狐忠生疑。
“孔明对李某还是挺尊重的!”李严拍拍下属的肩膀,示意他不要紧张,“本来这事也要征求尚书令!可惜我身在永安,对于成都发生的政务鞭长莫及啊!”李严长叹一口气,眼神带着几许落魄与凄凉。
“大人为什么不申请陛下调回京师?成都才是您施展才华的地方。”
狐忠知道他的心思,他很喜欢这位下属,视作心腹。李严一双眼睛眯成道缝望着狐忠:“我也想回成都。可是先帝临终托孤让我掌兵在外,我李正方不能辜负先帝的重托啊。倒是你呆在永安埋没才能,有机会我提携你回成都。”因为蜀吴联盟,永安的战略地位下降,呆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确实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但李严以国事为重,埋没才能又算什么。他只惋惜这位狐忠,他处事有方,处世圆滑,如果在丞相府他怎么也能混个较好的官职。

“小人宁愿一辈子伺候都护大人,死而无憾!”
“陛下那边可有书信?此事关系重大,陛下须和我事先通个气才对啊。”李严折好书信,小心地收好。
“想必宫中的书信已在路上。宫中已和丞相府达成一致,征求大人的意见不过走个过场。”
“别小看这个过场。这叫程序。该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少,不该做的多一件便是累赘。”李严扬起书信,眼神中有一股看透沧桑的感觉。
“大人何不回书一封给丞相?”既然是程序自然少不了礼尚往来。
“人才关乎社稷命运,科举选材乃公事。我要回信的是陛下而不是丞相。”李严皱眉叹道,“本来诸葛丞相的书信应该在宫中的书信之后。哎,若论办事效率,宫里是不如相府!”
建兴四年的春天似乎来得很早,成都的士人悄然感受到政治上的新气息。然而丞相府那个小职员诸葛迷却遭受早春来临前寒流的侵袭。这是益州派士人对于科举改革发起的第一波攻击。他们不敢对陛下说三道四,也不敢对丞相府指手画脚。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好欺负,抨击权微位卑的诸葛迷成为他们反对改革的第一步。
任何学说需要实践检验,诸葛迷从未在郡县任职,怎么清楚蜀汉的国情。总是拿国情刁难科举改革的发起人,益州派人士的话听起来是如此的义正词严。他们以为诸葛迷纸上谈兵,哪里知道这个青年的经验来源于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丞相府作出让步,为了平息反对者的呼声,诸葛亮决定迁令史诸葛迷为巴郡枳县令。由秩百石的令史变成秩六百石、管辖人口万户以上的县令,可谓升官发财。但诸葛迷与几位好友商议后立刻明白着了反对派的道。诸葛迷不愿意离开成都,因为这里即将爆发一场政治大改革。离开成都就意味着远离政治中心。
对于诸葛迷的情绪,诸葛亮能够理解,但他也希望一心栽培的优秀青年能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敢说的话,诸葛亮也敢说,而且说得更正气凛然。他向诸葛迷解释为什么派我任县令,让他懂得深切体会民生疾苦。
其实这道理谁不懂,历史系研究生还不明白这么直白的道理,诸葛迷差点当场晕过去。
“孔惑,你从小生长在关中战乱下应该对民生疾苦深有体会吧?”诸葛亮忽然揪出诸葛迷的身世。
诸葛迷点点头,然后脑袋又使劲摇得像个拨浪鼓:“作为一县的父母官,我还是第一回。”
“每个人都有第一次。譬如我,当年先帝占据荆南四郡,我也是第一次管辖的地盘比你现在的枳县大得多。不过你的工作与我那时有所不同,你要负责办好当地今年的科举考试。”诸葛亮语重心长。
“丞相,难道科举不在全国范围考试?”
诸葛亮笑道:“我再三琢磨,今年的改革力度不宜过大。先在某些地区试行科举看看成效。”
诸葛迷很惊异。试点推行未尝不可,只是区域小了人才的考试选择比较困难:“科举取士考的是才能。全国各地不可能每个地区的人才数量质量均等,倘若枳县今年不出人才怎么办?说不定反对派会借此抨击改革。”
“我当然不会把眼光限定在区区一个县城,今年的科举考试丞相府拟订在秋十月粮食收成以后开考。范围包括巴郡除永安以外的十三个县。”
诸葛迷长舒口气:不愧是体察民情的诸葛丞相,把科举考试的时间定在秋收以后,这符合历史上各个朝代实行科考的制度。对于处在社会底层从事农耕的民众来说,已经尽量考虑到时间上的公平性。不过也有个严重的问题。巴郡不是学术盛行的地方,当地人拿什么应对考试。考不出真才实学是科举制度注重的问题;让他们临时抱佛脚也是科举制度最忌讳的弊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