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征 第二十九节 平定南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下来全面处理粗安政策。诸葛亮本着求实严谨的风格,不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寻求南中安定。首先撤除南中的中央军,只留糜降都督府代表朝廷治理南中,做到不留人不留兵,避免矛盾激化。当时许多部下都不理解,有人劝诸葛亮不要这么做。诸葛亮耐心解释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我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众将悦服。
蜀汉朝廷又分置七郡,把南中青羌中的劲卒万余家移往蜀中,把其中羸弱留下来分配给当地大姓焦氏、雍氏、娄氏、习氏、孟氏、董氏、毛氏、李氏等做部曲家兵。一些刚恶的夷突然内不愿意充当大姓的部曲,诸葛亮就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爽快地出点金帛聘策这些夷人,并且规定聘策夷人多的可以世代袭官。南中大姓想具有世代为官的特权,愿意多出金帛雇夷人,夷人贫穷贪财,很快就组成夷汉部曲。诸葛亮任命忠于蜀汉的大姓为五部都尉,管理这些部曲家兵,人称四姓五子。
诸葛亮回师途中也时常会盟部落首领,还给予少数民族渠帅权力,得到夷人拥护。
建兴三年十二月,蜀汉大军回到成都。
巍峨雄壮的成都城楼矗立在眼前,诸葛亮情绪激动。历经艰险终于巩固了蜀汉的后方,这是蜀汉将士们热血拼杀换来的成果。羽扇旁那张欣喜的脸带给三军将士一份温暖。十二月的成都寒风凛冽,南征将士们的心却热乎乎的。他们至高无上的陛下刘禅亲自迎接,犒赏三军。
“丞相辛苦啦!”
一杯热酒捧在诸葛亮面前,他赶紧下车鞠躬行礼。
“陛下可好!这期间国家可好?”诸葛亮无时不刻牵挂着蜀汉社稷,牢记着先帝的重托。
“托丞相的福,一切都好!”刘禅扶起跪拜的诸葛亮。岁月不饶人,丞相的两鬓又添了几根银发,那是操劳国事而成的。
诸葛亮用最洪亮的嗓音高声喊道:“陛下洪福齐天!”他要用实际行动感化天下臣民,他要让所有人明白君主是尊长。即便刘禅崇敬地称呼他‘相父’,诸葛亮依然表现出儒士忠君爱国的精神。
“南中平定,再无反叛啦!”诸葛亮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想到南中的彻底胜利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充实了国力和兵员,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如今四十六岁的丞相开始筹划下一步的战略行动。北伐中原,这是他与先帝刘备的承诺,也是他毕生理想实现的第一步。
距离军队不远处,一辆马车停靠在路边。
“小姐,他会来么?”丫鬟探出头,突然间惊叫着,“小姐,是他是他!”
顺着手指的方向,诸葛迷骑着战马匆匆地过来。诸葛迷认出赶车的人是天香楼的人,所以离开队伍兴步奔来。
“你怎么会来?”认得是茶仙贴身的丫鬟,诸葛迷惊奇地问道。
“诸葛先生。”招呼的是一位头带斗篷的女子,那熟悉的声音正是诸葛迷心目中的女神茶仙。
“仙子这么巧?”
“正巧出来散步,不料竟遇见先生。”茶仙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如果不是斗篷轻纱掩面,一张羞红的脸就会映现在诸葛迷眼前。丫鬟和车夫知趣地闪在一边,留给二人许多空间。
“孔惑已经变成将军了,很了不起!你的军略可曾提高?武功可有长进?”字字矶珠,句句含情,茶仙流露出无限的关心。
“武功不见长进,只有精进。”诸葛迷俏皮地回答。
“西楚霸王有力拔山河的勇武,可惜缺乏谋略,更没有仁者之心和宽广胸襟。孔惑你可要再接再厉,千万别像项羽那样。”望着诸葛迷手中的矛和身上的盔甲,茶仙感慨道。
“有仙子的鞭策,我一定不敢懈怠。哈哈,我要是项羽,仙子岂不是虞姬。”诸葛迷一时动情,忽然想到什么赶紧改口,“啊,不妥不妥,仙子这般超凡脱俗,虞美人怎么能和你比。”在他心目中茶仙就是神,自己只是个俗人。
“你都在说些什么?”茶仙嗔怒道。
诸葛迷不好意思道:“很想念仙子,所以…所以…所以…”一连串三个所以就是没说个所以然。
丫鬟插嘴道:“你什么时候想念我家小姐啊?”
“空闲的时候就想。”南征的时候一天到晚忙着打仗、治理夷汉的事务,哪里有空闲想念茶仙。诸葛迷说得言不由衷。他欣赏仙子的清丽脱俗,他把仙子视作知音,但他不明白南征的时间那么长,为什么自己就从没想念过仙子。
“骗人!几天不见发现先生越来越俗气啦!”丫鬟不相信地说道。
“到了南中不毛之地,就是神仙也会变成俗人,更何况我的定力还不如神仙。”诸葛迷狡辩道。

“唉”丫鬟故意叹一声偷笑道,“不知为什么我家小姐也变得俗了,诸葛先生变得更俗气啦。”
搞得诸葛迷一头雾水。
“孔惑还有事情要做吧?”茶仙的目光转向正犒赏诸将的刘禅,“改天请将军到天香楼品味新茶。”
诸葛迷微笑着告辞,骑马奔向队伍。
丫鬟笑道:“小姐不是特意来看将军,怎么见到将军反要催人家走呢。”
“诸葛将军是个看重事业的人,总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要做哩。”茶仙苦笑一声,婀娜的身姿进了车厢,催促马夫驾车。
回到成都的感觉很爽,远离战争,又能见到许多好友,又能品位香茶,倾听天籁琴音。
诸葛迷因为讨伐南中有功,封为中军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使他的地位没有多少提高,但对于他已经满足了。从南中战场不仅武学有了进步,军事上也积累不少经验,更可喜的是他还建立了自己的部曲。韩天成、鄂焕和忙牙长甘愿做他的部曲,诸葛迷给予的待遇十分诱人。诸葛迷精兵简政,淘汰了部分人,把最精壮的夷人编在一起,既节约投资,也充实了私人武装力量。
蜀中的学术风气养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政策学子们大为评论。新蜀报整版评论南中善后事宜,各地学舍学子掀起一股新民族思潮。思潮的重点是关于南中的民族问题。诸葛迷亲自发表几篇文章,以更加平和、理智的方式看待民族融合。他的意见带动这股新思潮的流行,儒家仁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入。
敏锐的诸葛迷发现民族融合终于有了实践的基础,这对避免五胡乱华的悲剧提供了可供借鉴之处。民族的长治久安不单单是武力征服这么简单,更重要的还是发展生产,安抚人心。
与此同时曹魏和东吴的斥候也将诸葛亮南平四郡的情报返回朝廷。
魏都邺城。魏帝曹丕召见百官。
“诸葛村夫平定区区四郡居然耗费了大半年光景,蜀汉的军事实力不值一提。”曹丕的发言代表了朝中大多数大臣的想法。
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和素来敬重诸葛亮的陈群不这么认为。
“诸葛亮这么做必有用意?”司马懿喜欢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在他看来普天之下各方面才能可以与自己并驾齐驱的只有诸葛亮。
“仲达,给你几万兵马打南中,你需要多长时间?”曹丕随意地问道。
“孙子兵法云:其用战也胜。臣用兵估计半年,若陛下用兵不出三月。”司马懿不敢随意,谨慎地回答。
曹丕点点头,他知道司马懿军事才能不错,半年时间没有欺君。“需知多用兵一天,花费千金。蜀汉并不富饶,怎么能拖延得起呢?诸葛亮花费了大半年,由此看来他用兵笨拙。”
“就是!就是!”朝廷那些马屁精附和道。
司马懿不再多言,陈群也不便说什么。
吴国都城武昌。吴王孙权召见众臣。
尚书令顾雍上奏道:“蜀汉诸葛丞相平定南中,班师回朝。”
“哦”,孙权没觉得意外,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区区南中不在话下,“最近蜀中出了什么人才?”他关心的是盟友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人才匮乏的地区,比起他的荆扬二州,选才面狭窄许多。
“蜀中许多人都有战功。那个诸葛迷晋升为将军。”陆逊的谍报网更加周密。
“哪个诸葛迷?”孙权惊问道。对这名字似曾相识却怎么也记不起来。
“就是跟随邓芝出使的那个青年。”丞相孙邵回答。
“也就是那个在思想学术上颇有造诣的诸葛迷。”顾雍补充一句。
“伯言原来关心的是一介书生。”孙权打个哈哈,陆逊也是名带着书生气的儒将。
“蜀人都说诸葛亮善于用人,以我观之,徒有虚名。诸葛迷上次朝堂见过,微微懦懦,哪有大将之风。诸葛亮起用一书生,想是蜀汉再无人才啦!”张昭讥笑道。
陆逊认真严肃地说道:“张公没仔细观察此人。我在江陵时见过他。他表面上装成一副笨拙懦弱的样子,其实是韬光养晦,心怀机谋。诸葛亮善于挖掘培养人才。假以时日,此人或成大器。岂能言书生无用?”高手就是高手,无论诸葛迷如何伪装,一切都瞒不过陆逊的慧眼。
“伯言如此看重此人?诸葛迷,诸葛,莫非是诸葛家的人?子瑜可知道此人?”孙权对陆逊的话还是半信半疑。他默念着诸葛迷的名字,猜测他的来历。
诸葛谨摇头道:“从未听说家族里有这个人。臣十几岁就在外漂泊,或许家族里出了这号人物也不知道。”
孙权抚摩紫髯,放心地笑道:“蜀中多才俊,古有司马相如、扬雄,今有张裔、秦宓。诸葛迷文才倒是不错,只要不是像关云长一样野心勃勃的赳赳武夫,我东吴大可高枕无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