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色的永安 第二节 相识是种缘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丞相府。
诸葛亮处理完最后一碟公文,下意识打个呵欠,随口问道:“子安,彝陵有无最新消息?”
自从刘备东征后,诸葛亮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前线的军情。
诸葛平,字子安,诸葛亮的贴身书童。自建安十三年起就跟随诸葛亮左右,十五年来尽心服侍形影不离,现任丞相府侍卫总管。
“丞相,您昨夜才休息不到两个时辰。忙完公文应该早点回去休息,夫人在家等着您呢。”瞧着诸葛亮英俊清秀的脸庞曾几何时生出几缕华发,诸葛平为自己主人如此操心劳碌工作而心疼。
“睡不着啊!合上眼就想到陛下当初在南阳草庐请我出山的情景。”见诸葛平忧心重重,诸葛亮呵呵笑道:“不困,天还没黑哩!”
话虽如此,睡意还是不经意袭来。以手掩口,轻轻拍击三下,强行打起精神,视线移向门口,喃喃道:“有数日不见季常了。”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当地民谚: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是称颂白眉马良。马良官居侍中,负责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往来传递书信。见马良有种见刘备的感觉。
诸葛平鼻子一酸。
马良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胜过吃饭睡觉,没等到马良诸葛亮恐怕茶饭不思。
“那我出去瞧瞧,侍中大人到了没?”不忍目睹主人望眼欲穿的神情,诸葛平出外掩上门,拐入厨房然后转向府门。
陛下,您现今还好么?
诸葛亮难得忙里偷闲地合眼休息,闭上双目。脑海里就浮现出刘备的身影……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又是在南阳草庐,那个梦起的地方。
“汉室兴矣?”睁开眼三分天下的战略被残酷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
荆州丢失、与孙权誓成水火。刘备正在为夺回荆州而努力。
在内心处诸葛亮是并不支持的。
表面上诸葛亮要履行一个丞相的全部责任,对于细小事务都不放过。
君臣之间依然保持着某种默契,而不是一些大臣眼里的貌合神离。
复兴汉室是刘备的志向,也是诸葛亮施展抱负的精神寄托。
现在目标越来越远。
诸葛迷在丞相府门外等了半天,看到持戟的卫兵把守府门,只好又在周围晃悠。
一辆华辔,十余骑兵。车停下,出来一位中年官员,年纪约莫四十多,白色双眉格外醒目。
来者是谁?诸葛迷尚自揣测。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对了,就是马良。
当听见卫兵恭敬地称呼他侍中大人时,诸葛迷更加确信来人就是马良。
马良官居侍中,属于皇帝刘备身边的红人。他的日常事务不少,主要是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屁事:备顾问、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至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的琐事。当然如果你的话皇帝中听,那就另当别论。据说这种侍中身边的仆人放个屁,全国都要爆发蝴蝶效应。
他怎么会出现在成都?史书记载马良这一年应该在彝陵。
绞尽脑汁搜索有关三国历史的记忆,这位历史系研究生脑海里不断涌出一连串问号。终于在《三国演义》里寻觅到一点蛛丝马迹。虽然他并不相信三国演义记叙的大多数故事是真实的。
“马大人!”鼓足勇气后,诸葛迷夺步上前招呼马良。
左右侍卫横戟拦住去路。
马良回头朝诸葛迷瞥视一眼,神色匆匆的脸上显出副不屑一顾的表情,叫人好不尴尬,转过头正巧诸葛平出来迎接。
“我家丞相正等着哩!”盼到马良来,诸葛平如释重负地舒口气,“大人快请进!”
马良知道丞相等得焦急,匆匆向诸葛平行过礼,跑步入府。
诸葛平瞪视一眼门口这位形迹可疑的青年,喝问道:“你,做什么的?”
“我要见诸葛丞相!”诸葛迷提高嗓门回答。
诸葛平轻蔑地笑笑,很不耐烦地说道:“你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身份。我家丞相可没工夫见你这种草民。”顺势将他推个踉跄,然后拍拍手掌扭头要回。
猛听得诸葛迷叫道:“丞相在南阳时不也是布衣么?”他想到《出师表》里有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平转过身,怒火在脸部耸起的肌肉上灼烧,愤怒的目光仿佛喷着火。“胡说!我家丞相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琅琊诸葛家可是名门望族,我家丞相早在南阳时就已经是名士啦。”每说到“我家丞相”时,诸葛平就表现得很自豪,看来又是一位崇拜诸葛亮的超级粉丝。
得找个机会让诸葛亮肯见我这一介草民,不然这辈子怕见不到诸葛亮啦。那么呆在三国这个鬼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诸葛迷越想心越横,狗急跳墙,大声喊道:“我有重要军情禀报丞相!”
他哪来什么军情,只是见到马良灵机一动想出个鬼主意,加上刚刚吃了豹子胆,就甘冒欺官之罪的风险。
“我家丞相已经够辛苦的了,别在这里添乱啦!”想到主人这些天每晚睡眠不足三小时,诸葛平暗自担忧。
如果还要为接见这么个身份卑微的小民浪费休息时间,诸葛平恨不得结果了这个小子。
蜀汉的法律是很苛刻的,每一条无不渗透着诸葛亮法家从严治国的思想。
诸葛平还是把剑一横,为了主人就是犯法杀一平民也再所不惜。
“请转告丞相,草民真的有机密要事禀告。如果迟了,恐怕社稷难保!”话说得越重,命就豁出去得越多。但是想到不久以后刘备那几十万大军在彝陵灰飞烟灭,诸葛迷也顾不得许多。
问题都扯到社稷安危来了,平日里诸葛亮对下属谆谆教导的也是关于社稷安危问题,诸葛平哪敢怠慢。
忽然一声暴吼,利剑出鞘,寒风直逼对方。剑锋距离诸葛迷喉咙只有半寸突然悬在半空。另一只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他身上探去,在此瞬间使出飞龙探爪手工夫,对其作了一番详细的搜身,摸出一本小册子。
摊在手心,惊问道:“这是什么?”
诸葛迷吓得屁滚尿流,不知所措。好半天见诸葛平没有丝毫恶意才缓过神来。
“草民略懂医术,这是在下的医书。”诸葛迷冷静地拿回《伤寒杂病论》,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心里暗自庆幸一本医学瑰宝物归原主。
其实诸葛平早就瞧出医书,只是不想占为己有,又暗奇一位年纪轻轻的平民居然懂得医术,这才明知故问,好叫他自己取回书。否则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迷如何能够悄然拿回。
但出剑、搜身、摊手等一连串动作让诸葛平确信面前这人全然不会武功,放下心来,说道:“既是要事,容我先禀报丞相。你先在府外候着。”
指间轻轻滑过徐徐展开的卷轴,诸葛亮的脸色渐渐难看。
这是马良从彝陵前线携带的军队驻营图。风尘仆仆的送回成都,卷轴上还粘着汗渍。
印入诸葛亮眼帘的哪里是什么地图,分明是一片汪洋火海。
他惊呆了,额头泌出豆大的汗珠,抽搐着发青的嘴唇,半天说不出话来。
诸葛亮异常的神态引起马良的注意。丞相从来都是镇定自若,为什么看到这份地图如此反常。
马良不得不凑近案几,仔细观察着地图。
蜀军连营七百里依山靠林安营扎寨。
马良也觉有违兵法,但内中原由却不知晓。
手指拂过轴柄,诸葛亮以手抚额,跌坐下去,手指在案几上摸着那把随身不离的鹅毛羽扇。跺脚吼道:“何人教陛下如此安营,坏我几十万大军,可斩其首级示众!”
丞相如此失态,马良还是第一次见识。急忙搀起诸葛亮回答说:“无人教使,是陛下自己的决策。”
“陛下?陛下…您…怎么如此…糊涂!”情绪失控的诸葛亮操起羽扇使劲砸着案桌。
陛下有错是不能治罪的,面对这般重大的失误,一时间他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受罚的人。
“陛下糊涂,季常你可不能糊涂啊!为什么你不劝阻陛下?为什么其他人不力阻陛下?”诸葛亮气急败坏地搂住马良的肩,用力摇晃,清秀的眼睛黯然无光,冷汗渗落脸颊,既苦又咸。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诸葛亮被整个国家寄予厚望。任何一次重大的失误,他做丞相的都难辞其咎。何况这次的失误可能损毁掉整个国家的命运前途。尽管是刘备的错,但那些死难的亲属会谅解诸葛亮么?
尽管诸葛亮不怕会成为千夫指,但他害怕失去希望。因为安排营帐的失误导致几十万大军惨败,刘备受不了打击,他也受不了打击。
“当时,我…只有陛下和我两人在场。陛下安排好营帐后,就命令画工绘制成图,由我送回成都。再没有第三人知晓。”马良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诸葛亮愤怒的目光移向自己,他不敢正视丞相。
但他似乎越说越糟。只有刘备和马良在场,当真追究责任,除了刘备,马良能逃脱干系。以宽厚闻名的马良哪里考虑到这些政治关系,他所做的是如实向上级报告。

诸葛亮食指指向马良,怒斥道:“你!失职!”
和颜悦色的丞相突然仿佛咆哮的巨龙。一条睡醒的张牙舞爪的龙。
龙的威严,龙的恐怖。
马良扑通一声,跪伏在地,如惊弓之鸟,惭愧而惊恐地说道:“都是我失职,没有劝谏陛下!”
看着这样一位宽厚老实的下属将所有过失往一力承担,诸葛亮感觉心很凄凉。其实是陛下的罪责又怎能强加下属。他扶起马良,安慰道:“陛下的脾气,季常也知道。他决定的事情你恐怕难劝阻啊!”
是的。刘备执意把营帐移至林荫处,马良劝服不了。
刘备决心东征孙权报仇血恨,诸葛亮也劝服不了。
记得去年刘备在御殿,一意孤行地说道:“朕执意东征。留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骠骑将军马超守成都,翊军将军赵云负责粮草,冯习为先锋。克日挥师,誓灭东吴。众卿谁敢阻挠,就如此剑!”
御剑被生生折断,刘备的手上鲜血澄澄。那时诸葛亮就明白陛下是再也劝服不了的。
“噔噔噔”,是诸葛平在敲门。“丞相,府外有人自称有机密军情要当面禀告。”
屋里鸦雀无声。
诸葛亮没有应答,马良更不敢出声。
“丞相既然不便,那卑职就把他轰走。”诸葛平见半晌没回应,自作主张道。
“慢!带他进来!”听说是机密情报,几乎失望的诸葛亮还是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
丞相日理万机,会得到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情报,只有博闻广识,集思广益,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情报中抽出对于治理国家最有用的东西。在诸葛亮心绪紊乱的时候,他的选择不是逃避,而是见人。接见各色人物。因为他时刻不敢松懈对国家的治理,因为他寄予了陛下和全国臣民的厚望。
丞相办公的房间面积狭小,而且简陋。除了一件书架,就是一张案几,一个坐榻,两张坐席。
坐榻上这位面容清秀,举止洒脱的中年,想来就是诸葛亮。
“来者何人?”中年起身迎接时,那引人注目的装束让诸葛迷更加肯定他就是诸葛亮。日思夜想的偶像。
雪一样的白色缎子,银线绣着流云,领边、袖口、下摆的边沿是纯黑色。如此黑白分明,像是一只悬空的白鹤舒展开翅膀,这套衣服有个优雅的名字,叫做鹤髦。
握着羽扇,张开双臂,诸葛亮竟是这样的从容潇洒。丝毫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至少在一个外人诸葛迷眼里他是神。翩翩白羽的神。
“草民诸葛迷。拜见丞相!”怀着崇敬的心情,眼神里全是惊喜和崇拜。诸葛迷扑通跪倒在地,像顶礼膜拜神一样给诸葛亮叩头行礼。
庶民见官本就是这种规矩,只是诸多细节问题,是诸葛迷意想不到的。毕竟他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他需要时间与这个时代融合。
“有什么重要军情但说无妨。”诸葛亮先开口了。语气里丝毫没有半分不耐烦。
“我…”支支吾吾的诸葛迷不知道究竟如何开口。事实上他进府之前没有任何军情,那只是他冒险进来的托词。
马良起身告退。见诸葛迷吞吞吐吐,他还以为是要自己回避。
“季常请坐!”诸葛亮示意马良留下。让一个下属聆听机密要事,这是给他很大的荣幸。
诸葛平反倒不如主人沉着,丞相的时间宝贵,岂容一个毛头小子浪费。诸葛亮能容忍,但他做下人的却不能容忍。“有什么快说,你小子要是再浪费时间,小心我的剑!”急燥和威胁对准诸葛迷。
“丞相您真的像神!”诸葛迷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十足的真话。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装神弄鬼,你找死啊!”诸葛平急了,一把揪起诸葛迷,如提小鸡一般。
“放他下来,好生说话!”诸葛亮的目光触及卷轴,手指敲击着案几,却是有点焦急。
见到卷轴和马良,诸葛迷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情节,灵机一动,说道:“陛下东征孙权,目今盛夏时节,如果我军把营帐驻扎在林荫里,恐怕全军覆灭。”
“你说什么?有这么严重!”马良惊奇地从坐席站起。这样安营,他觉得不妥,但没弄明白为什么不妥。当他听见这句“全军覆灭”慌乱的情绪立即袭上心头。
“为何?”诸葛亮喝问道。
明知故问,他不相信一位平民竟然知道这些道理。更何况卷轴是刚刚从前线带回来的,这小子莫非有先知。
“包原险阻,哪里有连营七百里的道理。倘若陆逊采用火攻,我军不是大难临头么?”诸葛迷振振有辞,仿佛一切亲眼所见。
这更令诸葛亮和马良吃惊。诸葛迷的措辞和诸葛亮所想不谋而合。汪洋火海,不正是他所言的火攻么。
诸葛亮轻松地笑道:“阁下多虑啦。我军决无人敢让陛下将营帐安扎在林荫处。”兵不厌诈,诸葛亮故意诈他,但他每字每句又没有明显欺骗他。
“陛下宽厚仁慈,就怕他担心士兵暑热劳苦,要把部队转移到林荫下。陆逊坚壁清野,草民担心陛下耐不住性子!”诸葛迷的揣测很大胆,也很机敏。一切都是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猜想。
陛下自己的主意。几十万大军可能全军覆灭。
完啦。完啦!复兴汉室的理想恐怕不能实现啦!
诸葛亮满脑子萦绕着这些伤感的问题。突然他只觉得眼前一黑,一股闷气堵塞胸口。呼呼大口喘气,口中喃喃地念道:陛下危矣!社稷危矣!
但想到自己南阳草庐苦苦等待着跟随明君复兴汉室,十几年来无日无夜不为了这份理想努力工作,尽心辅佐。但现在,大难临头,他竟也无能为力。眼前为什么都是红色?红色的火?红色的血?
诸葛亮急得一口喷出鲜血,胸口窒息得要命,顿时晕倒过去。
“丞相!”
“丞相!”
“丞相!”
三人异口同声,又是不约而同冲上前。
诸葛平突然反手一掌,把诸葛迷推出几步外。
“我会医术。丞相现在很危险!”诸葛迷感觉很委屈,他不过是想上去救治诸葛亮,哪里像诸葛平所想的去加害丞相。
“还不快救人!你敢伤害丞相半根毫毛,我把你碎尸万段!”诸葛平忆起他的医书,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可惜帮不上半点忙。
在这万分紧急时刻,唯一能帮上忙的只有诸葛迷。
掐人种,做人工呼吸。一举一动全在马良和诸葛平的监视下进行,好容易才把诸葛亮救醒。
“完啦!国家完啦!”想起身处险境的刘备,诸葛亮忧心忡忡。一睁开眼,想到的只有陛下。
“丞相,蜀国需要您。如果您都倒下了,那国家才真的完了!”诸葛迷大声喊着,希望诸葛亮能振作精神。这次的地图对他精神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陛下!快!快救陛下!”诸葛亮拉着马良的胳膊,气喘吁吁,冷汗潺潺地滴落。
“是!是!臣这就回去,告诉陛下整改营帐。无论陛下肯不肯听,臣就是拼了命也要劝说他。”
“你劝说不了。谁也劝说不了。除非我…”摇了摇头,“但我无法抽身,成都太子这里需要我。”感觉鞭长莫及,诸葛亮恨不得把自己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成都,一半飞到刘备身边。
“丞相,让我试试!”诸葛迷不知脑子里是否突然短路,竟然蹦出这么荒唐的想法。
诸葛亮双目凝神打量着这位青年,忽然问道:“你叫诸葛迷?你是哪里人氏?”
“我?我…”论身世,诸葛迷怕是说上一个月也未必能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来历。
“别急,别急,你快给丞相说说。”马良还以为他太过紧张,耐心地引导他。
诸葛平一把提起他扔到地上,焦急地吼道:“你他妈的快说话啊,别让丞相再着急!”
“我…也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我自小孤儿…”诸葛迷实在想不出什么身世隐瞒丞相,在三国他确实是个孤儿。
所有人都惊奇地望着他。
“孤儿?好,很好!”马良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
“孤儿?”诸葛亮眼神里充满困惑。他想到了自己,他自小父母双亡,与兄弟和伯父相依为命。
“子安,快!笔墨!”诸葛亮着急地拍拍案几,“我要给陛下修书一封,劝他赶紧撤营!”
马良取纸,诸葛迷倒墨,诸葛平磨砚,诸葛亮提笔呼呼呼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一封书信。然后小心装好,交给马良,语重心长地说道:“季常,你快回去,把书信交给陛下,让他赶紧换营。用驿站最好的马,一刻也不要停。”
“是是!就算累死,也要死在陛下面前。”马良回答。
“还有,带上他见陛下。或许他能说服陛下!”诸葛亮羽扇指着诸葛迷,也交给马良。
“好的,丞相,我们告辞了!”马良拖着诸葛迷就走。
诸葛亮突然想起什么,喊声:“慢着。”
马良和诸葛迷同时转身,望着双眉紧锁的诸葛亮。
“诸葛迷,见了陛下,要是陛下问起你是哪里人,就说是我们琅琊诸葛家的人。”诸葛亮的神情很镇定,语气很平稳。
但稍微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说这句话其实承受了天大的风险。
“丞相,这可是欺君之罪啊!”马良和诸葛平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
诸葛迷的眼眶里隐约出现感动的泪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