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绿色的成都第十二节 东山再起(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小的庆祝一下本书字数突破二十万(乌龟速度),今日两更——第一更
建兴元年十一月诸葛迷著书讲儒。从这一刻起,大儒诸葛迷将引导历史以跳动的脉搏书写壮丽的篇章。
——————————蜀汉春秋诸葛迷世家
诸葛迷还没踏进校舍大门,王离就笑盈盈走过来,身后跟着三个青年。“诸葛先生,我们在此恭候多时啦!”
“这几位是?”诸葛迷望着素未蒙面的几位青年,他们装束各异,与苦寒门的学子身份不同。
“在下巴西程祁,字公弘,现在蜀风学舍求学。久仰先生大名,今日有幸拜见!”其中身材最高大的青年应声回答。
蜀风学舍是益州士人创办,听说又是益州派子弟云集的地方。诸葛迷提高警惕,神情不安地打量着另外几位。“孔惑何德何才,劳烦几位登门拜访。”
“在下杨戏,字文然,健为武阳人。唉,都是蜀汉臣民,为何要分个你派我党的。我等诚心求见先生,可这位王兄还以为我们是益州派的子弟,差点…现在雨过天晴了。我们之中没有任何党派。我们几兄弟最反感朱派李党的。”杨戏发泄完几句牢骚话,释然地微笑道。
朱派李党不正是暗喻诸葛亮和李严么?杨戏说话很诚恳,诸葛迷倒喜欢他这种坦诚的性格。“党同伐异,拉帮结派自古就是危及国家存亡的,君子所不取。圣贤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做光明正大的君子,岂可有派系偏见。王兄适才有违君子之道哦。”拍着一脸委屈的王离,诸葛迷以君子的道义教导王离。
“先生说的极是!在下巴郡杨汰字季儒,久仰先生声名。”青年看起来身板柔弱,体质不比其他三位。
“好好,年轻人就得胸怀大志。希望杨兄勤钻儒学,不没季儒之名。”借题发挥,诸葛迷好言鼓励杨汰发奋读书。
“这位兄台请教高姓大名?”诸葛迷见最后那位青年屹然站立,有风度威严,不禁喜欢他的气质。
“在下蜀郡张表字伯达。”
来此四位都非泛泛之辈,尤以杨戏和张表在三国志里有详细记载。诸葛迷一天见到四位名人,心中说不出的高兴。赞道:“君子成仁取义,浩然正气,此为‘威’;知书达礼,克己宽人,此为‘仪’。‘威仪’二字就赠送给伯达兄,以君子的威仪作勉。”诸葛迷近日猛攻读儒家五经,废寝忘食,他将威仪二字用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重新解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程祁年长,由他率先发言道:“先生弘扬儒学,我们四兄弟钻研儒家典籍,很想和先生一同探索儒道思想。希望先生不要嫌弃。”
程祁、杨汰、杨戏和张表都是弱冠知名的儒生,对儒家五经研究精熟。这些都是诸葛迷从史书上了解到的信息,他深知四人不比普通学子,不拿出点真才实学怎会叫人信服。
但现实残酷,危机四伏,唯有低调保身。诸葛迷不愿高谈阔论,只是淡淡地说道:“在下那点微末道行怕是让四位见笑啦。”
程祁还道他谦让,忙说道:“先生的大名远近皆知,我等才是才疏识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之道,结交良友而非朋党,还望先生不吝指教。”
诸葛迷心道:好一个程祁,居然拿君子交友来激将我。我只做个隐居田野不问世事的君子,看你又如何问难。“在下一心只想隐居学舍,不问世事。还望众位见谅!”
“咱们算是白来了。本以为诸葛先生是个有学问有正气的大儒,没想到却是个沽名钓誉的腐儒!程兄,我们走!”杨戏白了诸葛迷一眼,目光带着些许鄙夷的神情,深深戳动诸葛迷的自尊。他个性坦诚,言语刚直,对诸葛迷有不满自然如数抨评,毫不留情。
诸葛迷再不是三言两语激将法就可以搞定的小子了。如今的他历经磨难,政治觉悟更高一层。大儒腐儒的评论任凭它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微笑道:“凡事有可为,有不可为。人性有向善也有向恶,性情使然。儒道讲求先修身明德,然后才治国齐家。岂能装着半壶墨水就大肆宣扬,贻笑天下。”
第一次自我否定,诸葛迷感到很痛苦。他知道这么说将会有损于自己如日中天的声望,诸葛迷评价自己是半壶墨水本是一片坦诚之心。最近苦读经书,才发现学识浅薄,自以为是。学海无涯,儒道精妙,自己不用心读书将难有作为。当诸葛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再不敢以博学大儒自居。当杨戏骂他是腐儒时反倒觉得评价无甚过错。以他那点道行还妄想宣扬儒学的真谛,实在迂腐得前无古人。
这也是诸葛迷的成熟,在成熟中反思,在成长中自省。他很欣赏四位青年好学的态度,他也很喜欢他们探索儒道的伟大理想。

众人都想不到才华超群的诸葛迷竟然这般谦虚,心里又多了几分好感。当即向他赔罪,又执意入住苦寒门。诸葛迷无奈,不得不听任他们留住下来。
一晃又是一个月。到了建兴元年冬十月。
这期间成都也没发生大事。关于诸葛迷的传闻也逐渐淡下来。学风恢复平静,但学子们喜好议论国家政务的情绪越发高涨。没有了新奇的学说,士人们把目光转向国家大事。儒家士人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有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他们不甘于寂寞,他们将满腔**倾洒在国家和民生中。
儒学的生命力在于积极地入世。作为一心弘扬儒学的诸葛迷也不例外。看似沉寂在苦寒门求学的他正潜心钻研,苦心立著写经。他的身边还有六位超级粉丝,王离、欲正、程祁、杨戏、杨汰、张表。七个人关起门来集思广益,博采众经,立书作传。到了冬十一月,一部《大学通义》洋洋洒洒八万字,虽然不多,但集中儒家两汉各派的精华,又搀杂七人的独立见解。一问世,就引起学术界轰动。
其时在汉代,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创办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十分推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并没单独作为经典推崇。直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诸葛迷认为《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诸葛迷采取后世朱熹的《大学章句》本,虽然大多抄袭,但又摒弃朱熹等天道的理论,将天道解释成自然的法则,认为凡事顺应道义,顺乎自然。
同时旁征博引,精辟解释了三纲: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作为儒家的人生境界观,教导儒者要以三纲为目标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同时又沿袭朱熹的八常: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把前五条作为修身的法则,将后三条作为入世的理想。为蜀汉儒生宣传成仁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宣扬“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道德观。
并将‘内圣外王’的思想定为儒家的理想人格,这是诸葛迷根据两千年儒家文化的发展史重新继承和修正。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诸葛迷打破儒家以道德控制国家的传统思想,主张兼用法家思想,礼法并举。将明儒暗法的帝王治国思想体系转变成明儒明法的思想,揭示道德鞭长莫及的地方,
由于书籍销量不错,诸葛迷从刘琰那里得到的分成自然增多。生活无忧的他一面考虑让六位朋友开新书,一面思索着如何重新走上政坛,向刘禅和诸葛亮宣传他的儒道思想。
诸葛迷有了继续宣传儒学,开新书的构思。他认为人性天生存在着善恶两面性。单纯的摒恶扬善是难以达到道德治国的良好效果。在一定历史时期,尤其是社会动荡,生活资料匮乏的时期,人性的丑恶一面就会在社会蔓延,直至毁灭一个帝国。这正是儒学多次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儒学的理论基础源于人性善良的一面,忽略了人性本来就有追求**的一面。而这在中华民族发生重大分裂时,每每导致儒家思想衰微的根源。甚至使得儒学越来越缺乏活力,最终陪同封建帝国一起殉葬,丧失了思想界的主导地位。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尽管也是整个人类思想界难以回避的难题。
而三国时期的蜀汉恰恰给诸葛迷提供了重新改良儒学的契机。传统今文经学因怪诞的神学论陷入衰落;宋代理学思想的诞生还需要很漫长的时代。诸葛迷可以在先秦儒学思想上注入新的活力,既为了将来二十年后抗击玄学思潮,同时又能与日益壮大的道家学说和外来佛学一较高低。在他眼里佛学虽然博大精深,但与积极倡导入世的儒学相比,佛学显得封闭和空虚。儒学应当比佛学更适合三国时期的汉族。如果任由儒学衰落,五胡乱华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博览群书,又反思历史后的诸葛迷此刻显得比谁都清楚。他忽然明白了肩上的重担一旦选择挑起,竟是如此沉重。诸葛迷越来越需要朋友的支持,需要志同道合的儒生的支持。他想到了一个人,秦宓。在西蜀儒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才。
也是在建兴元年冬,蜀汉和江东重新和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