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色的永安 第十四节 人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踏着夕阳的余晖,刘备独自漫步江边。没有人打扰,他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思索有关整个蜀汉的问题。
掌管皇帝文书的尚书令就是所有尚书的总负责人。就是这样一个俸禄不高的官,却掌控着极大的权力,同时也影响着蜀汉的政治。对于如此重要的人员,刘备能不慎之又慎。
诸葛亮派蒋费二人报丧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在尚书里选择一名适合人选。邓芝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至少诸葛亮这么认为。
但刘备却很犹豫。目前的蜀汉内部存在三大格局:以诸葛亮为领袖的荆州势力,以庞羲、吴懿为首的益州势力和来自其余各地的外来势力。刘备在政治上最依赖的莫过于荆州人氏,在经济和军事基础上只能倚赖益州门阀。外来势力则游离于政治军事之外,而且这些人分布很散,既包括以赵云为首早年跟随刘备的中原人氏,也包括以马超为首的凉州人,同时还有弃暗投明的东川人氏。
诸葛亮暗中推荐邓芝,就是平衡益州士人的从政心理。邓芝义阳新野人,表面上属于荆州人氏,其实他是代表的益州势力。
此人系出名门,他是东汉司徒邓禹之后。邓禹是辅佐光武打天下的股肱,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名垂青史。使用这样的名门之后做大官是不会引起士人反感的。
邓芝与益州势力有些渊源:二十一年前就入蜀,一直没遇见伯乐。后来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好招募士人,就去投靠。然后替刘璋办事也有好些年,早就被蜀川士人所承认。
启用邓芝不能不说诸葛亮大胆,这是主动向益州势力抛出橄榄枝。而且邓芝的荆州籍贯也会赢得荆州势力的好感。
然而这一举措却是大出刘备意料之外。刘备政治上一直奉行“荆州第一,外系第二,蜀人第三”的原则,尚书令重要职位落入益州势力之手,就意味着外系和蜀川势力换了个位置。这是刘备绝不能容忍的原则问题。
所以见到蒋、费二人,刘备会一反常态地追问丞相到底什么意思。其实他在抗议,对诸葛亮如此安排提出的异议。蒋琬向诸葛亮汇报工作时,只要不忽略这些细节,聪明的诸葛亮一定会意识到刘备的不满情绪。在这个问题上刘备也不想直接否决诸葛亮的决定,荆蜀联合的确是长治久安的明智之举,只不过刘备不希望看到这一幕。
诸葛迷轻轻走过来,静静地站在刘备身边,等待了许久也不说话。刘备深沉的思索给他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好半天见刮起江风,才说道:“陛下,天色已晚,请回营歇息吧!”
刘备故意不理睬他,就这么对峙着。他慢慢怀疑诸葛迷是丞相派来监视自己的。“为什么丞相不推荐荆州人?”
诸葛迷被问得一头雾水。什么推荐?什么荆州人?他搞不懂刘备在说什么。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事态严重,刘备似乎对自己越来越不信任。
“难道你没瞧出来,丞相派二人的目的是向朕推荐尚书邓芝升为尚书令。”
刘备没功夫跟诸葛迷慢慢消耗时间,在蜀汉这块地盘他是老大,无论说什么话他可以不计后果,至少对诸葛迷这样的小角色。而且他认为诸葛迷在装傻,他既然受诸葛亮委派前来,很多事情他应该比自己更明白。比如这次人选的问题。
诸葛迷还没弄清楚刘备说这话的意思,而且无论给他几个大脑,他都看不出为什么派蒋琬和费炜报丧和推荐邓芝有什么关联。可是刘备似乎认定他知道事情的原因,仿佛自己就是诸葛亮的代言人。
“陛下,臣愚钝,实在不清楚丞相的意思。”诸葛迷显得很为难,也很委屈。他感觉自己夹在刘备和诸葛亮中间左右不是人。
“其实你也知道,丞相也应该告诉过你。朕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荆州的人才和跟随朕戎马一生的兄弟们,以及那些帮助朕顺利进入蜀川的有志之士。蜀道难,难于上晴天。如果没有大家齐心协力,我刘备怎会成为今天的皇帝。”

也许是害怕承认蜀汉目前错综复杂的派系党羽,刘备没有直言荆州派和外系势力,但他所说的荆州人才无疑就是指荆州派,戎马一生的兄弟们则暗指早年跟随刘备那些人,有志之士当然不是指益州士人,更多的指马超和法正为首的外来人士。几句话就令刘备政治立场表露出来。
诸葛迷想起最近百家讲坛有人提及过蜀国的派系之争,自然而然就明白刘备的意思。心里猛抽一口气:原来蜀汉的内部真的很复杂。
“既然如此丞相更应该选择荆州人士,可是为什么他会选择邓芝?董和、蒋琬都是合适的人选。”诸葛迷也知道邓芝代表着蜀川势力,惶惑地问道。如果他是丞相,说不定会启用荆州人士,进一步巩固荆州势力的政治地位。
“董幼宰倒是个人才,蒋公琰也堪大任?”刘备奇怪地问道。在他眼里蒋琬人品性格忠厚,就是有些玩忽职守。这次误会还得追溯到几年前。
蒋琬以州书佐身份跟随刘备入蜀,除广都长。刘备曾经因游观奄至广都,见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广都户口不满千户,姓蒋的就这样不理民治政,气得刘备大怒。蜀科律令严峻,就要把蒋琬依罪处斩。当时身为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就请求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诸葛亮都代为求情,刘备就不忍心杀蒋琬,于是罢官。后来又是诸葛亮提携为官,像他这样一位丞相的心腹之人,能做尚书令?
“蒋琬是个人才。陛下为什么不考虑用董和为尚书令呢?”熟读史书的诸葛迷当然知道蒋琬对蜀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这个人到底哪里有才能,好像不很明显。
“董和,不太合适。毕竟是跟丞相共事多年的人,如果启用他举国上下会怎么认为。蜀川那些文人墨客的嘴很难堵住哩!”刘备以为董和的录用会引起益州势力的极大不满,起用荆州人士的确是个冒险举措。
“益州人用不得,荆州人也不敢用。陛下只有考虑录用外系人。”诸葛迷忽然记起一个人来,虽然他并不喜欢该人。
“那么谁是合适的人选?”刘备的眼神一亮,他也考虑过使用外系人,可是翻来覆去一想,又没几人堪当重任。
马超,不行,他是个勇夫哪里会玩政治。
魏延,也不成,也是个武将。
赵云,似乎刘备没把他当作重要人物哩。
还有谁?
李严?难道只有李严?我敢推荐李严,这岂不让历史由我书写。
诸葛迷想出了几个人选,终于还是一一推翻。最后想到李严。
“你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刘备从容地问道。
诸葛迷摇摇头,推卸道:“这么重大的问题,臣不好提议。首先该人要属于外系,其次他最好能得到蜀川士人的认可,此外荆州人士对他也要有个好印象。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应该拥有超强的能力。臣以为这事还需陛下和丞相共同商量。”
“这是当然,尚书令和丞相同心,社稷才不危险!寻找一名既让荆州人没有异议,也让蜀川人毫无非论的人选看来只有一个人啦!”刘备细细地咀嚼诸葛迷说到的四点条件:外系,曾是刘璋手下,最好是荆州籍贯,军政能力强。
“陛下认为选谁?”心提到嗓子眼,区区人选问题竟让他感觉像是一场重大国事即将发生,诸葛迷紧张地问道。
“孔惑,你的建议不错。朕心里有人选啦!”刘备没有道名,却把功劳推给诸葛迷。
意识到最有可能的人选就是李严,诸葛迷差点气晕过去。本来自己很不喜欢李严,不料弄巧成拙,竟然帮李严推荐上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