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秋团圆日,加发一章,锅锅在这里向书友们说——祝各位工作顺心,家事顺心,事事顺心!
※※※※※※※※※※※※※※※※※※※※※※※※※※※※※※※※※※※
一夜急雨过后,早起的宋国随州城百姓打开自家大门的时候,猛的发现,在随州大街的两侧、每一栋房屋的屋檐下,躺着无数熟睡的兵士,看这些兵士的衣着,他们并不是宋国的禁军,也不是荆襄四路孟珙手下的镇军,而是……而是……而是……淮水对岸的金**队才是!
见到金军入城,而且是大队的金军开入了随州城,随州的百姓第一个念头就是“金宋又开战了,而且随州已经沦陷”!立刻有胆小的百姓用比之刚刚出门时的速度快上百倍不止的速度闪身回到屋子内,并“砰”的一声将大门紧闭起来,然后趴在门缝处或者将窗子悄悄打开一个不到一指宽的缝隙偷偷向外瞧去。
只是,让随州百姓有些诧异的,是在随州的城头上继续飘扬着宋国的旗帜,并没有被换成金国的旗号,更有一些为了生计早起不得不走出家门的人,虽然胆战心惊的迈步随州的街道之上,看着道路两边倒卧的金军士兵,看着这些北朝的士兵顶着清晨的露水仍然沉睡不已,却没有一个人闯入就在他们身子背后的民宅中休息,没有一个人将百姓家的门板拆下躺在上面以阻挡夜雨过后躺满泥水的土地上散发出的潮湿水汽,更没有一个士兵将百姓院落内的柴火拿出来生火以烤干身上因为淋了一夜雨而湿透的衣裳,偶尔几个无法睡下去的士兵围聚在一起取暖之余,与手中拿着的、发硬的冷馒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除去这些以外,就是不时从街道上走过的、装束和那些普通军卒全不相同的、由十几个兵士组成的队伍,在队伍的打头一人手中擎着一面白地红字的旗帜,上面书写两个字“亲兵”。如果有熟悉金国现时军队状况的人在,一定会认出来,这些身着红色锦衣、脚踩皮靴、半身被盔甲包裹、腰挎钢刀、斜背长火铳的士兵,正是金国左丞相韩璐羽的亲兵,自从韩璐羽进入中都执掌朝政后,派出自己亲兵奔赴各地充任军法官已经成为定制。这些郑国公亲兵只对韩璐羽一人负责,遇到有违反军纪的行为,无论犯员品阶多高,都可以就地关押,待罪行审明后公开处置。在金**中,这些郑国公亲兵代表着郑国公的权威和森严的军法,没有一个人胆敢冒犯这些巡逻的亲兵小队。
只是,今日的郑国公亲兵们似乎有些不同。仔细看来,竟是在他们所持的那面旗帜上有些变化,在那火红的“亲兵”两个字旁边,还有两行、十个黑色大字,这些字甚至比“亲兵”两个字还要大上许多,十个字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识字的宋国百姓在看到这两句话后,心中无比震惊,这两句话是那样的熟悉,尤其是宁宗“开禧北伐”之前,为彰现鄂王岳武穆的丰功伟绩,宋国朝廷专门宣传过当年岳家军这句著名的军纪,也激起无数宋人对当年岳武穆的追思怀念。可是,现在,这句口号却被岳家军昔日的对手拿了过去,并毫不客气的用在己方的军旗之上,怎能不让随州城的文人们扼腕感叹。
不仅是对百姓秋毫无犯,当有金**卒因为睡在道边而挡住随州百姓出门的时候,那些金**卒立刻站起身子,一面连声对百姓住户道歉,一面将自己的铺位挪往旁边。往日,若是在宋军身上遇到这种事情,多是宋军将百姓责骂一番了事,若是遇到不讲道理的禁军兵士、或者干脆就是兵痞,只怕还要将百姓狠狠鞭打一顿才会罢休,哪里会如今日这样又是道歉又是主动挪开铺位,这样的待遇,别说是往日的宋军不会去做,就是宋国的百姓们做梦都不敢相信会出现。但是,这种事今天不单出现了,而且是在多年敌对的北朝军人身上看到,让一些宋国百姓摇头暗自叹息不已。
渐渐的,宋国随州百姓适应了金**队进驻随州的事实,而且看到金**队秋毫无犯的作为,再瞧瞧那十字军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随州的百姓们胆子逐渐大起来,除了尝试着上街继续自己的生计外,甚至有更大胆的商贩开始和金国兵士作起生意来。令那些小贩吃惊的是,金**卒不单不强买强卖,更照价付钱,决不赊欠!
不过,也有人注意到那些金国兵士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偷偷向四周观察,当打着旗号巡逻的亲军小队走过时,这些金国士兵们格外的老实。也是,一旦金国士兵与宋国百姓交谈中声音稍大些或者聚拢的人较多的时候,就会有亲兵小队过来调查出了什么事情,而且在调查以前第一件事就是将当事的金国士兵暂时隔离开,直到了解过事情原委后再将那个被数个亲兵看管的金军士兵释放。更有人看到有一个在买卖中与宋国商贩发生口角的金军士兵被亲军小队遇到,当场被打翻在地,不论青红皂白的抽了五鞭子,然后将当事双方带走以了解具体情况。

如此严明的军纪,让不少宋国的官吏也不禁暗自竖起大拇指。
就是随州城外的农户,此时也感觉到了金国士兵的不同之处。先是昨夜开来一支数量不知多少的大军,而且看着应该是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虽然宋国本身的骑兵不多,但是一些庄户在城外、稍有见识的乡绅也能看出这支部队绝对是一支骑兵,而且,就是一般农户也能清楚的分辨出来,这些马匹并不是宋军之中所使用的、买自吐蕃的、矮小的川马和吐蕃马,这些马比起川马来要健壮上许多,也高大许多,“这些马不是南方马,应该北方马,是金国的马。”几个上了年纪的长者肯定的说道,“这些军队是金国的大军……”不久,军营中竖起的旗帜证实了长者的判断。
这支军队并没有在随州城外扎营,虽然此时荆襄各地正经历一场大旱,地里的庄稼长势并不太好,可金**队仍然远远避开了田地、村社,找到一处荒山附近扎下营寨,整个过程静悄悄的,没有一人、一马跑出队伍,没有一匹马践踏庄稼,没有一个去骚扰躲在村子中的百姓。就是扎营后,宋**民预想中那种满山遍野放马的景象也没有出现,似乎是军卒们极力约束自己的坐骑,没有让行走多时的爱骑好好跑上几圈,只是让马匹老老实实的圈在军营中。
在金**营中,一面旗帜高高飘扬,上面书写着十个斗大的字,附近百姓们询问了识字的先生才知道,那十个字乃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当年岳武穆、岳王爷手下军队的军纪,于是一些百姓竟然在家门处摆上香案,对着军营方向叩拜起来,嘴里不住的叨念着“岳王爷啊,您老人家下凡了……”
最最让宋**民感到吃惊的,是金**队进驻随州后不久,就在城中四门、校场、十字大街,以及城外十里坡等几个地方设置粥场,公开施粥接济难民。
荆襄之地自从去年就少雨,到了今年(西历1251年,金正章七年,宋乾熙三年、靖中元年,伪唐中平元年)更是一滴雨都没有降下,地里的庄稼都是靠着淮水、汉水来浇灌。可是,那些远离汉水的百姓就没有办法了,眼看夏粮没了指望,在吃光了家中的存粮后,只得吃草根树皮,最后草根树皮也没得吃,就只好全家逃难,逃到旱灾相对轻些的汉水岸边来。不止是荆襄之地,就在此时伪唐的荆湖南路、江南东西两路等地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旱灾,李全下令不限难民流动,直接将大批难民放入了孟珙的地盘之内。
按照李全的想法,是让这些难民涌入孟珙地盘,若是孟珙眼看着难民涌入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会给孟珙的清誉带来不小的损失,日后孟珙再起兵也不会得到百姓多大支持;若是孟珙开仓赈灾,那么以孟珙并不丰腴的仓储,则根本无法接济日益庞大的难民潮,很快,难民们就会吃光孟珙的库粮甚至军粮,况且,以孟珙的财力,能够维持现有人马的粮饷就不错了,即使他搬出宋国“募灾民为兵”的老法子,也根本养不起这突然多出来、却又毫无战斗力的“大军”。 那个时候,他李全再出兵进攻孟珙,自是占了先机。
就是按照这样的打算,李全不但不限制难民涌入荆襄,更是派出兵马驱赶着难民向荆襄而去。李全的策略不错,庞大的难民数量也着实让孟珙愁白了头发,一面要赈济灾民,一面还要筹备数十万人的出兵事宜,不得已之下,孟珙只得向韩璐羽求救,要求韩璐羽低价卖给他大量的粮食以充作军粮和赈灾之用。
韩璐羽在得到孟珙的现钱付帐后,痛快的答应了这笔交易,下令南京路立刻将粮食一百万石装船随同出征大军运往荆襄。为了保卫这些粮食,金国左丞相大人额外拨出步卒四万踏上了荆襄的土地,这些金军步卒,也就是随州百姓看到的露宿街头的金军士兵了。
可是,到了随州后,带队的金军将领拒绝了宋国请他保护粮食马上进军襄阳的要求,反是在随州这个地方就摆开了粥场,大张旗鼓的赈济起了灾民。这些粥场提供的哪里是米粥,试想,木筷扎进去都不倒,那要多少米在其中才能作到?这根本就是干饭了。而且,金军在施粥的时候,还不忘记告诉那些灾民们,是金国左丞相、郑国公韩璐羽大人向他们提供了施粥的粮食,话是没错,不过其中似乎少了几句……
于是,很多灾民自发的在窝棚内为还在中都的青天大老爷韩大人立起了长生牌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