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西历1251年,金正章七年,宋乾熙三年,九月十四日,
临安城外,十余丈高的受禅台已经建好多日,受禅台分为九层,每一层比之下一层略小,依此类推,顶层是长宽各为五丈左右的方台,自受禅台下可以看到,最顶层的方台上摆放着一张雕龙的书案,书案上搁置一个五寸见方的方盒,被明黄色锦缎紧紧包裹着。由下至上,共有台阶九十五级,一百九十名身着大红锦衣的武士站在台阶两厢,手执刀枪斧钺等一应天子仪仗。至于受禅台的每层,则是站满了抱持旌旗的军士,旌旗之上绣着飞龙、飞虎、飞豹等各式图案。
至于宋国的大小官员们则是站立在受禅台下方,按照文武分成两部分,又依照品阶高低排好队伍,全身的官服,挂上印绶,虽然此时还是宋国的官衣,也穿戴如常,可就是不清楚过了今天,会换成怎样的服饰,是以一些官员心中不免有些伤感的抚摸着那穿了许久的官服,再拿起刻着宋国朝廷字样的印绶看看,望望临安城的方向,相信,过了今天,临安城头升起的就是楚国的旗帜了吧……
不同于官员们的伤感,环绕在受禅台四周的百姓们是一阵阵的恐惧。虽然早有地保通知今日乃是陛下的好日子,是改朝换代的日子,要全城百姓都出城去观礼。可是,说到底不过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于百姓有什么相干?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是换上十个八个皇帝又能如何?不过,今日一早,天还没有亮,临安城的百姓们就被急促的砸门声音惊醒,不等人去开门,如狼似虎的官差和士兵就冲进了百姓家中,将不及穿戴的他们提出门去,强赶着走出城去,参加“受禅”仪式。
此时已经过了午时,预想中的仪式仍然没有开始,早饭都没吃上的百姓们有些焦躁不安,甚至开始骚动起来,要不是四周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士,只怕这些腹空体乏的百姓就要闹出事情来。就是这样,仍有许多人被往来负责弹压的禁军士卒用粗木棒子打倒在地,要不是说今日乃是吉日不能见血,相信那些禁军们已经抽出刀枪了。纵然如此,仍然有人在木棒痛击后昏死在地上。
未时中,就在受禅台下无论官民、士卒都饿得发昏时,临安城方向终于响起了震天的锣鼓声,心中焦躁加之饥火上窜的诸色人等转头看去,发现自官道上行来一队长长的车马队伍,从其明黄色的饰物看,应该是天子的车马行驾。天子已经出现了,可是,此时仍然算的上是宋国臣子的右丞相郑损郑大人又在哪里呢?
天子车驾的四周围拢着宦官、宫女,但是最多的还是士兵,侍卫亲军马步军的士兵,这些昔日天子的护卫们,今天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监视和押送。
远远的,距离受禅台尚有五里之遥的时候,天子的车驾就不得不停下,虽然台下人山人海,怕有数十万人之众,不过,侍卫亲军的兵士们早在那条直抵受禅台阶梯的石路两侧排列整齐,五丈宽的石路也足够天子车驾通行。可是,在随行的侍卫亲军将佐的“好心”提醒下,皇帝不得不走下马车,用他的脚自己走完最后的里程。
看到天子出现,虽然这个天子今日就要将皇帝的位置让给别人,但在积威之下,仍有不少百姓习惯性的跪倒在地,对着年轻的天子叩头不已。也有一些人看着身着明黄龙袍的皇帝不单不行礼,甚至在那里议论纷纷,“这就是皇帝?看起来好年轻啊……”“是啊,真是个年轻的皇帝,当初登基的时候只有五岁呢,如今也不过二十几岁,啧啧,可惜了,皇帝的位置马上就要让给别人来坐了。”“可不是么,一共作了十五六年的皇帝,前十年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这几年长大了,却也被人撵下皇帝的位置,可惜啊,命不好,没有作皇帝的命……”“什么没有皇帝命,还不是郑损那个奸臣一手操纵朝政……”“嘘,你不要命了,这个名字现在还能随便提么,过一阵子那就是皇帝的名讳了,随便提皇帝名讳是要杀头的。”
虽有人对皇帝生出怜悯之心、对郑损心怀愤恨,却没有多少人胆敢将这些事情大声说出来。待到皇帝走过身前,远远望着那个年轻人身子微微佝偻着,本应高高抬起的头无力的朝向地面,头上戴着的皇冕,十二道珠旒也似有气无力的低垂着,身上的衮服更是好像缺少支撑似的散落在地面。
人心永远是同情弱者的,见到皇帝如此颓丧的模样,稍微上些年纪的百姓不禁也心中戚戚然,说到底,这大宋也立朝二三百年,虽然其间坎坎坷坷、政局变化、疆土锐减、直到最后退居江南,可毕竟在士民心中已经建立起根深蒂固的观念——“宋国的皇帝就是中原的皇帝,就是大汉的皇帝,是代天帝牧守人间,是天帝之子,是真龙下凡”。如今,这个真龙天子竟然被迫放弃皇帝的位子,让给一个原先的臣子,作了二三百年的宋国百姓,马上就要成为别国的臣民,在场的士子、商贾、甚至普通农夫,只要对大宋略略有些感情的,眼中都出现了晶莹光彩。

“听说了么,”一个声音在人群中低低响起,“这些天,城内所有的王爷、宗室的府邸都被禁军给封门了,据说晚上有人看到禁军从这些大官的府邸中一批批的将人押出来,带到城外,再就没看到送回来,也不知给弄到哪里去了……”
“是啊,我一个街坊昨天刚从福建回来,据他讲,不止是临安城,这大宋国所有的地方都在处理赵家的亲戚。总算临安城是天子脚下,干得还没有那么嚣张,据说福建那个地方,官府大白天的就冲进了皇亲的家里,见人就杀,一个活口都不留下,最后那些财宝更是一车一车往官府里拉。”马上有人接口证明道。
“嘿嘿,赵家几百年的江山,天底下赵家的亲戚还能少了么。这些皇亲哪个不是家财万贯,只是可惜了,他们搜刮了几百年的财宝,这时全部便宜了姓郑的……”又一个声音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口气说道。
“只怕不一定,以那些官的性子,这新皇帝最后能得到一半的财宝就开心死了。”立刻有人悄声的反驳过去。刚刚还对赵家的遭遇产生怜悯之心,此时说到贪官污吏、作恶多端的皇亲贵戚,百姓们又开始异口同声的讨伐起来。
就在百姓们心情不一的低声谈论时,年轻的赵宋皇帝赵祯已经走到了受禅台下,仰起头看看高耸的受禅台,看看即将结束宋国命运的地方,说不定也是即将结束他本人命运的地方,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此时的他仍然不禁双腿战栗,再也无法向前走动一步。
跟在赵祯身边的侍卫亲军将领看到赵宋皇帝如此模样,脸上不见丝毫表情,转头对亲军兵士道,“皇帝累了,你们上去帮帮他,让皇帝登台等候王爷驾临。”说话,几个亲军校尉应了一声,扑将过去,一左一右架起赵祯的双臂,用极不尊敬的态度将年轻的赵宋皇帝有如拎小鸡一般架上受禅台。
站在受禅台的顶层,赵祯稳了稳心神,事到如今,已经由不得他说什么,更不是他那位虽然深居后宫却与右丞相大人关系极为亲密的太后能左右的,北面为尊、称孤道寡的滋味,是个人就想要体验一下,更何况那位久掌朝政、没有皇帝的名义却行使皇帝权力的右丞相大人呢?眼前的雕龙书案,根本不是宫中之物,虽然簇新,可也能看出郑损郑丞相对于今日的事情是预备已久。就是那摆放在书案上的玉玺,也不过是刚刚自右丞相府中取出摆在这里。说实话,赵祯自从当年五岁登基的时候见过一眼玉玺外,到如今就再没看到过这块象征皇帝权力的印信。
高处不胜寒,一阵冷风吹过,让胡思乱想的赵祯浑身上下一阵激灵,就在这时,凭借站在高台之上的优势,他隐约望见临安城内走出了一队车马。这队车马赵祯一个月中总要看到四五次,有时是在皇城金殿的门前,有时是在太后寝宫门外,更有的时候是在自己皇后的寝殿之外……现如今,这队车马的主人不止要抢他的女人,更要将他最后的尊严夺走,将他身上的光彩彻底剥夺,让他赵祯重新成为一介草民。
看着车马由远及近,看着按照亲王之制驾乘的彩舆,前后共有辇官十二人,前方四马开道,手持旌节各二,马后有犦槊官十六人,车舆之后有马技骑士五十人、枪牌步兵六十人、教坊乐工六十五人,另有行百戏、蹴鞠、斗鸡、角抵等戏人百余在队伍之后相随,左右以侍卫亲军马步军护卫,更有朝中一品、二品官员跟在队伍之后,有如亲从般相随。
看到队伍缓缓而来,原本有些懈怠的禁军与侍卫亲军兵士们立时来了精神,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身子服饰一边回身对尚在低声议论的百姓们大声吆喝着,极力弹压那些嗡嗡的声音。
那车舆并直上石道,车中之人并没有如先前皇帝赵祯般下车行走,在百姓军士的注目中,车舆抵达受禅台下。按照礼仪,辇官撩开帘帐,一个人探身出来,步下舆辇。
当这个人抬起头的时候,早就发现事情不对的皇帝赵祯震惊的看到,自舆辇中走下来的人,竟然不是楚王郑损,而是受封为平阳县公、开府仪同三司、枢密副使、兵部尚书领宁**节度使的——李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