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屋内几人霎时有些傻眼,虽然听清了郑国皇帝的话,却是心中充满了惊疑。几个皇子到底是晚辈,不敢轻易发问,方子谦乃是皇帝的义弟,地位更是朝廷的右丞相,自是要问个清楚,于是开口问道,“陛下此言何意?还请解说明白。”
看着用惊疑目光打量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义弟,韩璐羽意识到刚刚的话有些唐突,将身子靠在龙椅内,整理下思路,才悠悠的道,“这中都,故辽时代便是南京,是辽国的重镇,虽然辽国皇帝的宫帐四处游动,并不在京城定居,不过,这辽国的南京城内到底还是修有皇城和宫室,更有南京留守率领重兵在此处驻扎,此地受到契丹等胡人的影响极重。加之辽末,大量的契丹人、奚人和渤海人,为躲避战火而南迁至此,这些人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并不因为朝代的改变而终止,几乎将此地汉人的传统全部改变。故金虽然前期将都城放在了北方,可是,到了海陵王时代,终于还是将国都迁到了中都,女真人随着朝廷涌入了这座故辽的南京、金国的中都。现在,要在此地寻找汉人的传统,真的是非常困难啊。”
有些了解郑国皇帝此话的含义,方子谦皱着眉道,“陛下的意思是……中都之内已经没有什么汉人的传统,而陛下以汉人之主自居,要在国都内重新树立汉人的传统,并以次为天下的表率,所以要迁都别地,躲开此地的胡人风俗?”
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义弟,又瞧瞧几个皇子,郑国皇帝点头道,“是的,要迁都,必须从中都过于浓厚的胡族风气中躲开,这样才能向天下表明我朝乃是汉人的正朔,是天下汉人的朝廷。”
“正朔?朝廷?”一边的韩承宪眼睛转转,开口道,“父皇准备将新都选在哪里呢?京兆府?或者洛阳?”
张弘范看到韩承宪开口,也说道,“我看京兆府不错,到底是千余年的都城了,从汉代开始,汉、隋、唐几代,都在那里定都,关中之地,又地势险要,端的是定都的好地方。”
看看有些兴奋的张弘范,又瞧瞧掩不住得色的韩承宪,郑国皇帝陛下转头望望一边沉默的刘文浩,“文浩有什么建议么?”刘文浩即将出任荆襄制置使,也是一方大员,他的意见,便是韩璐羽也要极为重视。
被闻到了头上,刘文浩沉吟下,才道,“其实,文浩认为,洛阳更好些,说到底,河南之地也是陛下经营数十年的故地,而洛阳也是故汉都城,唐代的东都,同样有王气的。而且,洛阳又有虎牢关天险,防卫上不成问题,文浩认为,选择洛阳更好些。”他的话纯粹是就事论事,没有一丝一毫与张弘范作对的意思,看着他平静的脸色,年纪最小的张弘范脸上涨红一阵,也就释然。
“那子谦看呢?你认为哪里最适合新都?”韩璐羽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选择,向世诚没有回来,否则,他还真想听听一向沉稳的向世诚的意见。
“这样看陛下重视哪个方面了。”方子谦略略顿了阵,才开口道,“若是陛下重视那所谓的王气,洛阳这样的旧都自是最好的选择。若是陛下看重国都的繁华,我看还是选择汴梁较好。说到底,那是陛下龙兴之地,城内城外,光是作坊便有数千家,人口更是过百五十万,紧紧河南一地,人口数量便是我朝的两成,而且,通过运河,汴梁向北可以沟通中都,向南,可以直抵两淮,并到达南朝,如此便利繁华之地,作为京城,不正是向天下宣示我大郑的繁华和富庶么。”
“为什么不是京兆府……哦,就是长安?”郑国皇帝出声问道。
“京兆府临近夏国,乃是兵事之地,只能用兵,若是平定夏国的战事开始,那里将是前线,这样的作为都城,岂不是太过危险。”方子谦看了看一边的韩承宪、张弘范已经刚刚回来的向世诚脸上不屑的神情,笑着道,“你们几个不要看不起夏国,若是兵事一起,当先算败,再算胜,算计敌方一切有利条件,才好采取应对策略,如此,我军才能常胜。陛下经营数十年,从一介步卒到今天的大郑皇帝,未逢一败,你们以为这是偶然或者运气么?不,是陛下每次用兵以前,都在仔细计算得失利害,每每反复斟酌后才决议用兵,从击败山东李全是这样,出兵两淮也是如此。你们以为,当年骑兵奔袭中都也只是一时的冲动么?没有计算到高德玉高大人的因素,计算到中都内部的混乱局面,计算到那个时候中都周边的防御极其松散,陛下会决意带领十几万大军进击中都去碰完颜陈和尚手下数十万军队的石头么?”

方子谦的话十分严厉,虽然斥责的对象是一个太子两个王爷,三个人却不敢回嘴半句,不只是方子谦乃是韩璐羽的义弟,更因为方子谦此人是韩璐羽数十年苦心经营唯一的全程见证人,他的话带着无比的权威性,使得几人根本无从辩驳。
“嗯,方叔说的在理,京兆府的确不是新都的良好选择。”看到一向和气的方子谦竟然发了如此大的火气,刘文浩急忙岔开话题,试图扭转下屋内的紧张气氛,“洛阳残破已久,要重新修缮、添造宫室,花销是一个问题,只怕最大的问题是要劳动民力,说到底,河南之地人手虽然充足,却多是在作坊做工,不可能随时抽调出来修建宫室、皇城。”
“嗯,就在汴梁好了,”被方子谦狠狠骂了半天,韩承宪心中那原本的欣喜早消失不见,此时急忙出来附和着,“汴梁城内尚有宋国的宫室皇城,只要雇佣百姓修整就可以使用,也是方便的很。”
“不必,”突然,郑国皇帝出声道,“宋国的宫室虽然破旧,不过我在汴梁的时刻也曾拨出钱财维修过几次,并没有出现过大的破损,只要稍稍油漆几个主要宫殿和寝宫就可以入住了,倒是皇城,各个衙门乃是你们这些臣子们办公所在,应该好好修整下。”
“这个……”方子谦急忙躬身道,“陛下一切从简,我等臣子自当随从,如何敢大肆修整皇城官署?还是于陛下一般,仅仅油漆下就办公吧。”笑话,皇帝都不肯修理皇宫,哪个官员有那个胆子去装修衙门?那样的话,岂不是和脖子上吃饭的家伙过不去?纵使是方子谦这样的亲近大臣,还是选择了和皇帝保持一致。
第二日的朝会上,当韩璐羽将迁都的计划提出的时刻,没有想到,竟遭到了几个尚书大臣的一致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多,有什么“汴梁乃是南朝故都,南朝都汴梁而南迁,新朝迁都汴梁不祥”,这是国运说;还有的“汴梁之地尚无帝气浮现,也无祥瑞征兆,此时不是迁都的时机”,这是王气说;更有些人说“汴梁太过靠近南朝,万一有事,防备不易,不如中都有其他东南西北四都护卫”,这是安全说……如此种种,倒是让韩璐羽和方子谦大开眼界,两人没有想到,为了反对迁都,还有这么多的借口,看来昨晚他们皇室几个人商量的对策,还不是很充足。
其实这些人心中的想法,身为皇帝的韩璐羽完全明白,这些人都将自己的身家和产业置办在了中都附近,此时仓促迁都,不单这些产业无法跟随官员们一起离开不说,便是官员们要变卖产业,价格也会因为迁都的消息传出而一路狂跌,再者,汴梁附近的产业多是方子谦名下的作坊,可以置办土地店铺的空间已经极为狭小,如此之多的朝廷官员一起涌入汴梁城,那狭小的空间根本不足以容纳下这些官员们的家产,那个时候,定然会造成土地、店铺的价格不断攀升,在无形之中,是让官员们的家产缩水。正是因为如此,朝廷中得到消息的官员们才壮着胆子一致反对迁都。
看着下边群情激昂的众臣们,郑国皇帝心中叹口气,利益啊,当自己的利益和群臣的利益一致的时候,这些人自是强烈支持自己,若是自己的利益和他们悖逆的时候,轻者是这样的出来反对,严重的话,只怕就是高举叛旗了。再瞧瞧无奈的方子谦以及自己身后有些激愤的韩承宪,刘文浩今日出京前往荆襄赴任,向世诚也同日出京前往西京任河东两路制置副使,辅佐刘楚材,张弘范乃是驸马身份、年纪又轻,今日便没有上朝。这个时候,在朝堂上能支持郑国皇帝的,只有右丞相方子谦和太子韩承宪两人而已。
看看自己身后的儿子,对于韩承宪性格极为了解的郑国皇帝,第一个否决了让太子出来驳斥众臣的想法,要是让韩承宪站出来处理现在的局面,只怕是立刻吩咐侍卫亲军上殿抓人的场景。苦笑着,韩璐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义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