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章 大门艺入侍大唐 正觉僧引度二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王大祚荣向大唐皇帝提出八年之约,送二王子大门艺入侍长安,又选了五十名震国官员的子弟到长安求学。张行笈虽然没有完成招抚任务,却也得到个很好的结果。震国与大唐的关系从敌抗状态转为和平共处。
震国右相大祚新对高王的决策十分不理解。他认为送大门艺入侍长安是自投罗网。大唐一定会把大门艺作为人质,逼迫高王附首称臣。
送走张行笈,大祚新回到府中,对儿子大乙夏说道:你今天看到了吧,任崔二人吃里扒外,高王却执迷不悟。我料定大门艺此去凶多吉少。不出三个月,大唐就会再来招抚。
大乙夏道:父王有什么依据?
大祚新道:你知道什么叫身不由已吗?就是当你的命脉被人掐住的时侯,你就失去了反抗能力,只能乖乖地听人指使。兵书上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要想方设法去掐住敌方的命脉,迫使他屈服。大唐一向以这种方法来挟制藩属国。大门艺到长安去入侍,一定会被扣作人质。大唐皇帝一定会利用人质来迫使高王就范,绝不会等到八年之后再来招抚。不出三个月,就会见分晓。
大乙夏道:这些话,父王为什么不在朝会上说?
大祚新道:忠言逆耳啊,我再怎么说,高王也是不信。就让事实来教训他吧!
半年之后,大门艺从长安传回书信,说他在长安很自由很愉快,每天和各藩属国王子一同在国子监上课,学习四书五经。
大唐都城长安有三个高等级的学校。一是隶属于皇太子宫的崇文馆,二是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三是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国子监。崇文馆和弘文馆是贵族学校,只有大唐的皇亲国戚和一品以上高官的子弟才能入学。国子监是对国内外学子开放的大学,低级官员的子弟、平民子弟、各国的留学生,都可以就读。贞观之治以来,国子监的规模一直保持在三千学员以上,各国来入侍的王子都在这里上学。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和书学等六个学系。
大门艺来上课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可以任选课程听讲,所以很自由很愉快。
高王让副王大武艺在朝会上宣读了大门艺的来信。
高王道:派大门艺入侍侍,本是一着险棋。如果大唐把他扣为人质,则凶多吉少。现在看来,大唐并无恶意,八年之约有望实现。
大祚新不肯罢休,执意要破坏震国与大唐的和解。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非常荒唐的诡计。他暗中联络罢官发配到长白山老林中作了伐木工的李明启,授以秘计,唆使李明启逃离木场,以夫余国国王的名义,到长安去请求册封。大祚新以为,大唐皇帝对外藩国主动称臣讨封一定不会拒绝。一旦李明启讨封成功,就造成了大唐皇帝鼓励震国分裂的事实,八年之约就会自动废弃,任雅湘和崔岳林就会威信扫地,他大祚新就可以匹获得高王的倚重。只可惜,这场美梦很快就破灭了。
李明启从长白山伐木场逃亡半年之后,大唐御史官张行笈再次出使敖东城。
高王派三位相国率百官出城迎接。
张行笈与震国官员在城外相逢,各致问候,显得十分亲切。
大祚新却一眼就看到张行笈的随行队伍中有一辆囚车。囚车中囚的竟是李明启。大祚新吃了一惊,心中慌乱起来。
张行笈会见高王,向高王说道:本官此次来敖东城,只有一件使命,就是来证明大唐皇帝严格信守八年之约。
高王道:张御史此话怎讲?
张行笈道:有个李明启,自称夫余王,到长安讨封。大唐皇帝知道夫余是震国辖地,便将李明启拿下,命本官前来送给高王发落。
高王道:李明启是震国罢官发配的罪臣,竟然逃到长安讨封分裂,是自取灭亡。本王感谢大唐皇帝信守约定。今后七年仍能如此,震国甘愿像辽东郡一样作大唐的内藩郡国。
张行笈道:高王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次日朝会,高王宣教道:李明启一案,交中正台审理。务必查明乱党,严加惩处。
陶永久应道:臣领教。
大祚新心中暗暗叫苦,只怕李明启反指使者招供出来。朝会之后,大祚新回到府中,愁苦万状。
大乙夏过来问道:父王有什么心事吗?
大祚新道:我现在遇到一件常难办的事,关系到满门生死。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只有你可以帮我化险为夷。
大乙夏道:父王有什么要儿子办的,尽管吩咐。
大祚新道:现在那些汉官恨不能将我处死。李明启落到他们手中,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让李明启把主谋赖到我的头上来。你要想办法在今天夜里把李明启杀掉,免得他胡说八道。
大乙夏道:父王为什么这样想?谁是主谋,自有公论。怎么会单凭李明启一面之辞?杀了他不是更说不清了吗?况且中正台的牢房严密得很,我不可能有机会去杀他。
大祚新道:你若是不肯做,我们全家就只有等死了。
大乙夏道:是不是父王真的和他有些牵连?如果真是这样,父王应该去投案自首,以求得基下从宽发落。
大祚新道:我只不过是收了他一些财物。只怕他会按着那些汉官的要求胡说八道。
大乙夏半信半疑,心中不安,回到后宅对母亲说了。

侯淑英道:你爹爹每天自寻烦恼,一味地和汉官作对,现在又凭白无故地怀疑人家要害他,真是没事找事。你不要理他,等中正台审出主谋,他就不会乱猜疑了。
傍晚,陶永久来到王宫,求见高王,奏道:臣已将李明启案审理清楚,主谋是右相。因事关王室成员,不便在朝堂上奏明,特来向基下禀报。
高王道:大祚新好胡涂。依你看,该如何处治?
陶永久道:按律应是死罪。如果基下特赦,可以不杀。
高王道:他是孤王的亲兄弟,怎能忍心杀了他?
陶永久道:臣匆匆来向基下奏报,就是要给他一个求生的机会。唆使李明启分裂震国,虽然罪不可恕,却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只要他投案自首,按律可获特赦。
高王道:你且退下,容孤王三思。
陶永久退下之后,高王急召大内相和左相入宫。
任崔二相来到宫中,问道:基下有何事宣教?
高王道:刚才陶永久来报,大祚新竟是李明启的主谋。
任雅湘道:分裂之罪,该当处死,如能自首,可获特赦。
崔岳林道:现在要想办法让他自首。
高王道:找你们来,就是让你二人连夜找他谈话,劝他投案,争取特赦。
任崔二相领了王教出宫,直奔右相府。
大祚新道:不知二位有何急事?
任雅湘道:事关右相生死。你心中应该明白。
崔岳林道:李明启已经供出了真相。你犯的可是死罪。
大祚新道:原来你们是幸灾乐祸,来羞辱我的。就算我是死罪,也轮不到你们来处治。
任雅湘道:且把你的小人之心收起来。我们是来救你。
崔岳林道:你只有主动投案,才能获得特赦。
大祚新道:二位请回吧。我宁死也不会向你们低头。
任雅湘道:你总该向基下认罪,向王法认罪。你好好想一想,明天朝会之前去向中正台投案,还来得及。
崔岳林道:凡事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现在鬼迷心窍了。赶快清醒一下,去中正台把事情说清楚,还能有救。
大祚新道:陶永久也是汉官,你们早就等着我有这一天。好了,你们可以走了。
任崔二人离了右相府,因为没能说服大祚新去自首,不便去向高王禀报,索性就各自回家,静观其变。
大祚新自知罪责难逃,只是不肯在任崔二人面前认罪。这一夜心情烦燥,辗转难安。终于在朝会之前来到王宫,求见高王。
高王正准备上早朝,说道:你找我没有用,应该去向中正台投案自首。
大祚新道:我只求一死,犯不着向那些汉官低头。只是有几句心里话,要向基下说明。
高王道:你动不动就是汉官!汉官怎么了,没有任崔二人效力,震国会有今天的规模吗?没有汉官带来的文化,震国能有今天的阵容吗?李明启不是汉人,你也不是汉人,可是你们阴谋分裂震国,才真正是震国的罪人!
大祚新道:我唆使李明启去长安讨封,只是为了破坏八年之约,阻止基下归唐,并非真的要搞分裂。是那些汉官乘机要置我于死地。震国要自立自强,必须排除汉人势力。
高王道:李明启讨封不成,才使震国免遭动乱。如果不是张行机把他押送回来,后果不堪设想。难道李明启去讨封是为了震国自立自强吗?那不是和杀了人说是送你上天堂一样荒堂可笑吗?李明启不过是一个走卒,你的罪过远在他之上。如果不是陶永久有意留给你投案自首的时间,你早就被捕入狱了。如果不是任雅湘和崔岳林替你求情,今天就是你伏法受刑之日。是这些汉官在千方百计地挽救你。你却极尽诽谤,恶意中伤,不是太卑鄙了吗?
大祚新道:阴谋分裂的罪名就是他们强加在我头上的。我与他们不共戴天!既然你信他们不信我,我也无话可说。
高王道:你真是执迷不悟,难道非要逼我杀你吗?
大祚新道:这样生不如死,不用你杀,我会自行了断。
大祚新悲愤不已,出宫而去。
高王见大祚新毫无悔过之意,绝了特赦之路,不禁痛苦万分,在宫中想了很久,以致误了朝会时间。
内侍进来禀道:大内相问基下是否朝会?
高王俯在案上写了几个字,对内侍道:先不要管大内相和朝会。这有个帖子,你立即送到正觉寺去交给正觉大和尚。
内侍持高王字帖来到正觉寺。正觉法师正在闭目诵经,领着和尚们在作早间功课。
只听正觉和尚诵道: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凡是善恶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现世报应不完结,下世继续受挟持。
现世报应在自身,下世报应累子孙。
弃恶从善是大路,我佛慈悲来度人。
善者终身享安乐,来世富贵人上人。
和尚们都在静听,鸦雀无声。内侍只知道高王的事情紧急,也不管那许多,径直闯进佛堂,把帖子塞进正觉手中。
正觉把帖子掂了一掂,抬手丢进香火炉中烧了,也没有看一眼,就说道:请高王基下放心,贫僧自有安排。
内侍就赶紧回宫去禀报。
大祚新满怀怨恨离开王宫,没有回府,也不去参加朝会,却单人匹马往六顶山而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