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0五章 童子军五州建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忠和夫妇在府中久等不见儿子回来,不免有些焦急。田夫人更是担着心,只怕那两个刚订下婚约大孩子**如火会偷吃禁果,就想派人去找。大忠和起初也有些不放心,可是他想到了父亲大荣华临终时的遗嘱,心情就平静下来了。那遗嘱说,大仁秀是天生大器,必有出人意料的作为,万万不可横加管束。大忠和想到这里,就劝妻子放心睡觉,说一切都有天意管着,不必瞎操心。
大仁秀和田雅新练了一整夜的阴阳功,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回到府中,就理直气壮地向父母说明了这一夜所为,请父母允许儿子携妻同行。大忠和见怪不怪,说既成夫妻,理当同行。田夫人见事已至此,也只好听之任之。
安远府是渤海国东北方最边远的府治,下设五州十二县,所辖范围直达库叶岛。大忠和到了都督任上,深感责任重大,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治理府州县上,力求民生富足,百姓安宁。这时上京方面也比较平静。康王大嵩璘临朝以来,政通人和,内治外顺,国家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对外府的管理也比较宽松。大忠和按例纳贡,按时述职,不谋私利,不问朝政,都督官也做得很安逸。
大仁秀却不甘寂寞。他到了安远府之后,就以五十名家丁为骨干,招纳十二三岁的孩子来童子军中习武练功,不到三年就把全城一千多名孩子都吸收到童子军中来了。他见父亲埋头于府治,对他想干的大事业不闻不问,起初还以为父亲新官上任忙于整顿公务,可是时间长了就不免有些焦急。
这天,大仁秀终于忍不住向父亲建言道:爹爹一心为民谋福固然可嘉,对国事不闻不问却不可取。爹爹把目光局限在一府之地,恐怕也有违出山报国的初衷。
大忠和微微一笑,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本无意出山,是你爷爷让我出山替你打基础,我才不得不出来做元帅做都督。现在康王志在重振国威,我只能全力支持,才不违家训的宗旨。如果康王能成为中兴之王,我当倾心辅佐,不能有二心。假若康王不能使国家中兴,你将来要干大事,这一府之地也足可以做你的根据地。如果这一府之地不能成为全国的楷模,其余各府也很难拥戴你。无论从哪能方面着想,我都只能是以全部心血来做好这个都督。你有大志也要脚踏实地,好高骛远是成不了大事的。
大仁秀对父亲的话仍不肯不认同,继续争论道:爹爹这样说虽然也有几分道理。可是儿子关心的是另一件事。如果有一天我要用兵,这一千府兵岂不太少?
大忠和耐心地解释道:你以为我这个都督可以为所欲为吗?你以为我身边没有康王的眼线吗?如果我有出格的举动,上京就会立即察觉。我只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都督,不能让人产生任何怀疑,才有可能让你有一天展翅高飞。你想储备兵员,我也不反对,只是要做得不露声色,不能给都督府招来麻烦。
大仁秀心领神会,愉快地说道:儿子知道怎么做了。
从伯力城带来的童子军已经长大**。其中有的要回家娶媳妇,有的要回家担当顶门劳力,不断有人来向大仁秀辞行。大仁秀就乘机把三十名不能离家当兵的童子军遣返伯力,让他们回去组织伯力州的童子军,只留下二十名精明强干无牵无挂的来做安远府童子军的教头。
转眼之间大仁秀长到十九岁了。大忠和依照前言,为儿子举办婚礼。都督的儿子结婚,是安远府官民同庆的大喜事。大忠和虽然为官清廉不收礼金,却也不能拒绝亲朋好友和下属们的祝贺。喜宴摆了百余桌,禽畜吃了千余只,鞭炮燃了万余响,歌舞闹了三天三夜,人们都为这桩婚事欢心鼓舞。可是新郎大仁秀和新娘田雅新却心不在焉。他们的婚礼早就在乌江边上完成了,早就有天生灵鸟红嘴鸥们祝贺过了,现在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心情,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密秘计划,才出来应酬。小夫妻彬彬有礼地向宾客们道谢。安远府辖有五州,伯力州剌史田保义已经在岳父席上,他们就对其余四州的剌史们特别留意,借着敬酒的时机,向剌史们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
大仁秀向剌史们敬酒时说道:多谢各位大人来参加晚辈的婚礼。以后如有打扰各位大人之处,还请多多关照。
剌史们争相应道:少帅有什么吩咐,我等一定全力以赴。
大仁秀笑道:我自幼贪玩好动,现在仍是旧习难改,喜欢和孩子们玩童子军游戏。以后要到各州去玩时,请各位大人不要见怪。
剌史们欢喜道:早就听说少帅**来的童子军威武雄壮,缉盗拿贼胜过官兵。如果少帅能把各州的男孩子都组织起来,就不愁治不住那些刁民恶贼了。
大仁秀笑道:那就一言为定。我要到各州去建童子军营,大人们可不要嫌麻烦。
剌史们笑道:只盼少帅早来建营。凡是参加童子军的男孩,一律免除人头税,还要让他们自备粮马入营。
大仁秀在杯酒之间就把到各州建童子军营的事安排妥当。婚礼之后,小夫妻就要到各州去建童子军营,这日双双来向父母辞行。大忠和一向对儿子放任自流,现在小夫妻正式结婚了,可以堂皇而皇之地以夫妻身份出去活动了,当父亲的就更不能限制了。可是到各州县去建童子军这件事毕竟是惹人注意的大动作,大忠和还是免不了要对儿子提些忠告。

大忠和向儿子说道:你要做的事,我不会横加干涉。只是有一条规矩你必须遵守,参加童子军的孩子不能大于十五岁,这样有人问起时,我就可以解释成是小孩子的游戏,免得引出麻烦来。
大仁秀笑道:爹爹尽管放心。如果康王能成为中兴之王,我就没有理由向他发难,我要做的大事就不会在近期发生。所以童子军只吸收十三岁以下的男孩参加,绝不会给爹爹惹麻烦。
大忠和笑道:这些男孩十年之后就是青年勇士了。你能有这样的深谋远虑,真是天生帅才。
大仁秀夫妇带着二十名教头走遍五州,每州留下四名教头当首领,大张旗鼓地招募八至十三岁男孩来参加童子军,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各州剌史早就承诺过了,这时就纷纷派出衙役协助建营,就把组建童子军变成了官府的行为。官民百姓见都督的儿子和媳妇来组织孩子们来练功习武、背诵经文、学唱诗歌,不仅满地乱跑的孩子们有人管教了,还可以免交孩子的人头税,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益,就争先恐后地送孩子入营。不到半年时间,五个州十二个县的童子军营就都建立起来,在册的童子军达三万余众。
都督府的少帅大仁秀是童子军的总头领,仍然自称大将军。他让各营的教头们按孩子们的年龄编成三队,称为大童子队,少童子队、小童子队。大童子队按军法管理,奖罚分明;少童子队和小童子队按家法管理,只奖不罚。童子军每天上课习文、出操练武,开了渤海国少年教育的先河。
伯力州剌史田保义从前对大仁秀在伯力城中玩童子军游戏很不以为然,说他是长不大的孩子王。现在见大仁秀把五州十二县的童子们都组织起来,教他们习文练武,才意识到这绝不是在做小孩子游戏,而是有着深远的谋划。他想到了五年之后,当这些童子军都长大**的时候,大仁秀就是拥有一支强大骑兵的统帅,不要说统治这小小的安远府,就算横行整个渤海国也不在话下。
这天大仁秀夫妇按例巡视童子军营,来到伯力城。田保义就乘机向大仁秀问道:你的童子军营已经遍地开花,只怕再过五年或十年这安远府的年轻人都在你的帅旗之下了。不知你的长远谋划是什么?或者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大仁秀笑道:得人心者得天下。我把五州十二县的少儿全都聚拢在童子军旗下,将来有一天要是我想从父帅手中接管安远府,一定会易如反掌。岳父只要给我压住阵脚就行了。只可惜童子军还只能局限在安远府的辖区之内,让我不得施展。
田保义笑道:你这样一说,我就知道该做什么了。渤海国有十五府之地,你要想成就大事,仅有安远府是远远不够的。我就来为你谋划一条控制东北三府的妙计,助你一臂之力。
大仁秀兴奋地问道:不知岳父大人有何妙计?
田保义道:我家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边,祖孙三代任伯力县都尉和县令,我又从县令升任剌史,接收了何大富的旧部,可以说从黑龙江到库叶海,到处都有亲朋故交。你想把童子军扩展到安远府以外,不妨先从怀远府和安边府做起。
大仁秀道:我也正有此意。只怕那两府的都督不肯相容。
田保义笑道:我这条妙计,可以让他们请你去建童子军营。
大仁秀半真半假地说道:岳父大人可要想清楚再说话。我们现在说的是建童子军营,这可是军机大事,开不得玩笑,否则我这个童子军的大将军可要依军法行事。
田保义大笑道:哈哈哈,我可不是你旗下的童子军,不受你的军法管束,就算出了拙计,信不信在你,凭什么处治我?
大仁秀狡黠地笑道:我没有说要依军法处治,而是要依军法论功行赏。请岳父大人快说有何妙计?
田保义笑道:其实这条计也很简单,就是驱鱼入网。
大仁秀笑道:鱼和网已经摆在那,不知该怎个驱法?
田保义却说道:怎么驱鱼先不说,我先给你讲讲盗马贼。我在伯力县衙和州衙任职多年,知道这东北三府的县令们最头疼的事就是盗马贼的骚扰。县上衙役不过五六十人,可是盗马贼来时却是数十成群或是上百结队,抢了牧民的牛马猪羊就堂而皇之地唱着歌赶走,衙役们只能虚张声势在后面呐喊。都督府的骑兵赶来时,盗马贼早已逃入深山老林。自从伯力城有了童子军协助官兵缉盗之后,盗马贼就再也没有来过伯力州。
大仁秀聪明绝顶,当即领悟,会心地笑道:岳父大人不必说了。从现在起与伯力州相邻的怀远府芝州和安边府琼州,就会不断地遭到盗马贼的骚扰。请岳父大人去给他们献亡羊补牢之计。
田保义笑道:芝州剌史是我表弟,琼州剌史是我堂弟,一定会采纳我的建议。你就做好去建童子军的准备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