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0章 正永王喜获宝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安王大虔晃化名安大晃,乘着海神李延孝的商船来到镇江府,游览金山之后,回到船中有些倦意,就枕着游仙枕休息。梦中见到无数凄惨怪事,猛然间惊醒过来,抬头一看,见李延孝和李英觉正在船头月光下闲聊,就起身走了过去。
安大晃道:刚才作了一连串怪梦,害得我心惊肉跳。
李延孝笑道:我们怕扰了你的好梦,不敢在舱中说话,谁知你却作了恶梦。
安大晃道:也不是恶梦,是怪梦。好像是受了店家胡言乱语的影响。你们在聊什么?
李英觉道:我说明天去游丹阳,他说明天去游金陵,正在争论。
安大晃道:丹阳和金陵都要去。先近后远,逐地游览,这还用争论吗?
接下来的几天,船工伙计留在船上逐渐把货物售出,他们三人则乘着小船到金陵游览,然后再沿秦淮河逆流而上,经破岗渎,过二十四棣,来到丹阳。丹阳有齐梁两朝七位帝王的陵园,还有春秋吴国延陵季子墓和庙。二李对这些古迹不感兴趣,安大虔晃却留连忘返。这天晚上,他们就在延陵季子墓前的季子庙中过夜。
庙中住持见安大虔晃对古迹感兴趣,就来陪他聊天,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延陵季子的故事。他讲道:
早在周简王元年,吴国出了个寿梦王。二十五年后,到了周灵王十一年,寿梦王病危之际,召四个儿子诸樊、余祭、夷昧、季札于床前,说道,你们兄弟四人,数季札最有才干。如果立他为世子,必能使吴国昌盛。怎奈他坚决推辞。我死之后,长子诸樊继位,然后传弟不传子,兄弟依次相继,最终务必使季札成为国君。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如果你们违背我的遗命,就是不孝,将受到上天的惩罚!
寿梦王逝世之后,长兄诸樊想让位于四弟季札,说这是父王的遗愿。季札说,弟在父王生前坚决推辞,岂能在父王死后却来接受呢?兄若再逊让,弟就要逃往别国去了。诸樊不得已,只好即位称王,宣布按照父王遗嘱,让兄弟们逐个做国王。周灵王二十五年,吴王诸樊领兵伐楚,不幸中箭身亡。
群臣遵照先王遗嘱,立诸樊王的二弟余祭为王。余祭说,大哥死于非命,是国家的不幸,我情愿速死,以便尽早传位于季札。大臣们说,人人都希望长寿,大王却要速死,这不是违背人之常情吗?余祭说,我兄弟四人,依次相承,若都长寿,轮到季札时他已经垂老了。我早死就可以让季札早继位,这是为国家着想啊!四年后,余祭王举兵伐越,俘获越国一贵族男子,让部下挑了他的脚筋,强迫他做余祭王战船上的奴隶。晚上余祭王醉卧船舱,那个俘虏爬到舱中解下余祭王的佩刀,将余祭王杀死了。
三弟夷昧按顺序继位。夷昧王请季札来谋划国家大事。季札提出罢兵安民和通好上国等建议,夷昧王全都接受。周景王十九年,夷昧王在位四年,病逝。临终重申父兄之命,传位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我不接受王位的决心早已公开申明过了。荣华富贵对于我就像吹过耳边的秋风一样,我有什么理由去接受它呢?于是季札就逃到丹阳延陵隐居起来。群臣奉夷昧王之子州于为王,改名僚,是为吴王僚。
诸樊王的儿子姬光,一直想继承父亲的王位,怎奈父王诸樊遵先王遗命,传弟不传子。现在三叔夷昧王死了,四叔季札不肯接受王位,那就理应把王位还给诸樊王之子姬光。可是夷昧王之子贪得不让,自立为吴王僚。姬光心中不服,就产生了弑杀吴王僚的念头,并开始行动。
周景王二十五年,吴王僚七年,楚国重臣伍奢被害,其子伍员逃亡到吴市,**自荐,被吴王僚拜为大夫。姬光听说伍员是勇将,就设计把伍员拉到自己这边来。。
周敬王五年,姬光派剌客专诸,在鱼腹中暗藏短剑,剌杀了吴王僚。姬光假意迎请四叔季札来京主政,说这本是祖父的愿望。季札说,你求而得之,又何必谦让呢?国家不能无主,百姓不能无王,谁能把国家治理好我都拥护他。姬光于是即位,自号为吴王阖闾。
季札以让国为荣,以争国为耻,终身不回吴国都城,不参与吴国政治,高尚品质受到人们的赞扬。季札逝世之后,葬于延陵,孔子亲题其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
庙中住持把季札的故事讲得唏嘘泪下,安王大虔晃听得惊心动魄。当年吴国第二代兄弟和平友好,可是第三代兄弟就争得血光飞溅。四公子季札一让再让三让四让,高风亮节令人敬仰。吴王僚不肯相让,结果惨遭杀害。这一正一反两种先例,都让大虔晃激动万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渤海国的王权正处于让与争的关键时刻,虽然没有明争,却也不乏暗斗的阴影。宣王大仁秀立两个王孙为副王,当时避免了儿子们互相争夺,却在重孙们心中埋下不和的种子。现任国王大虔晃有权立自己的儿子为副王,前任国王大异震的儿子也有理由夺回父亲留下的王权。如果他们之间针锋相对,渤海国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安大晃越想越觉得可怕。他恨不能立刻飞回上京龙泉府,把王族争权的危机消灭在萌牙之中。他早就认为自己不应做和王大异震的副王,而应该让和王的长子来做副王。现在轮到自己来决定副王人选了,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把王权还给大异震的儿子,这既是隐定王室振兴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挽救自己的儿子们和侄子们不陷于内斗的重大举措。

天刚蒙蒙亮,安大晃就跑到禅房把二李叫醒,说道:赶快开船,我要尽快返回上京。
李海神笑道:你是不是又作了怪梦?
安大晃道:住持给我讲吴国季札五让王位的故事,听得我一夜无眠,哪里还有时间作梦!早晨起来到延陵季子墓碑前一看,那碑高七尺七寸,宽二尺一寸,十个字分成两行,古篆字古朴典雅,青石柱庄严神圣。蒙胧间好像季子在向我说话,清清楚楚地说了“前车之鉴”四个字。
李海神听到前车之鉴四个字,猛然间想起昨夜发生在禅房中的一件事,说道:我也得到一个前车之鉴,是这寺中一位居士送来的,说是给你的。
李海神说着就递过来一个折子。安大晃接过来,就看到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前车之鉴》,赶紧打开里面再看,竟然是一篇文章,开头一行是:翰林学士刘允章《直谏书》。接下来写的是:
国有九破,陛下知之乎?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侍,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贿赂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今天下苍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百姓有冤,诉于州县,州县不理;诉于宰相,宰相不理;诉于陛下,陛下不理;何以归哉?
安大晃一看就明白这是刘允章写给皇帝的一篇奏折。文中所列九破八苦,揭露了社会面临的危机,是对皇帝的劝谏,也是对时局的悲鸣。可是刘允章是谁?皇帝又是谁?居士又是谁?为什么要送给我?
安大晃想要弄个明白,问道:那居士住在哪间禅房?快带我去拜访!
李海神道:是他自己送过来的,我并不知他住在哪里。
安大晃道:你们稍等,我去问住持。
安大晃来到住院持禅房,向住持问道:请问长老,这寺中有几位居士?
住持道:只有一位刘允章居士,今日凌晨离寺去了杭州。施主为何问他?
安大晃道:请长老看一看,这是不是刘允章居士的文章。
住持看过,叹息道:这正是刘允章呈给懿宗皇帝李温的奏折。可惜皇帝执迷不悟,说他妖言惑众,把他的翰林学士给罢免了。
安大晃道:长老可知他为何要写上“前车之鉴”四个字?
住持道:这样的文章好比剖析时敝的尖刀,足可以做为后来为政者的前车之鉴。施主想必是有造化的贵人,将来要做一方诸侯,可以以此为鉴。
安大晃道:在下不过是船主手下的二副,平日喜欢读些史书而已,也许后世子孙能有称王称孤的,就留给他们做鉴吧!
安王大虔晃匆匆结束了江淮之行,乘着李海神的商船回国。李英觉只顾陪着安大晃游玩,没有赚到钱,无颜返乡,就让李海神把他送到登州去给人打工。安王大虔晃到了南京南海府,把先前潜伏起来的侍从人员集合起来,只说自己是到长白山寻仙去了,派人向南海府都督征来车马,就急匆匆向上京而去。
安王回到上京,立即颁布圣教,郑重宣布,立和王大异震的长孙大玄锡为副王。他向王子王侄们讲述了吴国延陵季子的故事,让他们学季札五让王位,视荣华富贵如过耳之秋风,以谦让王位为为荣,以争夺王位为耻。他向亲王们讲述了刘允章写给大唐懿宗皇帝的《直谏书》,让他们警惕渤海国出现九破八苦。
安王向亲王和大臣们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孤王游历长江,得到两面宝鉴,一是延陵季子,一是《直谏书》。孤王把它们高高地悬持在渤海国的王宫上空,让后世子孙以此为鉴,确保国祚绵远悠长。
公元八百七十一年,大唐咸通十二年,渤海国正永十四年,安王大虔晃因病逝世,在位十四年,享年65岁。至此,宣王大仁秀亲自册立的两位后继国王,相继耗尽了他们的政治能量,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异震的长孙大玄锡继位,称渤海国景王,改元宽明。景王大玄锡二十五岁登基,血气方刚,风华正茂,雄心万丈,豪气冲天。他的自身条件实在是太好,可是,他的命运实在是太差。他的宗主国大唐国发生了黄巢暴动,曾经辉煌过的李唐皇朝行将灭亡;他的邻邦国契丹国涌现出神册皇帝耶律保机,辽国的金戈铁马正在向海东盛国虎视眈眈。英雄大祚荣艰难开创的渤海国,豪杰大仁秀展示中兴的渤海国,将在大玄锡及其子孙的手中演绎出怎样的新篇章呢?
请看《渤海国传奇》第五部《末王大諲譔传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