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九章 大仁秀南定新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元帅大宏森一心想要剿灭张才智,将平叛之功来折副王牺牲之罪。可是一路追击到大同江边,却眼睁睁看着张才智逃到新罗国去了。大宏森既不能擅自过界,也不能擅自撤兵,只好安营扎寨,派人如实向上京奏报。
宣王大仁秀得到大宏森发回的战报,惊悉副王大德新不幸牺牲和反贼张才智逃往新罗国,心中既是悲痛又振奋。悲痛的是长子大德新不幸遇难,振奋的是有了出兵江南的借口。宣王立即召三相来商议对策。
宣王道:大宏森这仗打得一塌胡涂,却也创造了收复江南的大好机会。孤王要乘机兵发江南,收复失地。众卿以为如何?
大内相乌海光道:基下英明。新罗国趁大元义乱国之机,抢占了江南十四县,让渤海国蒙受二十多年的失地之辱。此时收复江南,既可以张扬国威,又可以振奋民心,正是中兴大业蓬勃劲起的标志。
宣王道:孤王要亲征江南,命朱培英为左军先锋,李伯庸为右军先锋。三相留在上京监理国事。
三相应道:臣等遵教。祝愿基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宣王大仁秀亲率三万人马,来到大同江北岸安营。大宏森带着众将前来见驾请罪。
大宏森奏道:臣有负王命,致使副王捐躯,又让张贼逃窜。请基下治臣之罪。
宣王道:张才智不是等闲之辈,你能从海兰江追击到大同江,已经是奇迹,虽然没有剿灭叛贼,却创造了出兵江南的好机会,应该记功。副王之死,非你之过,不必自责。孤王此番亲征,意在收复江南。还望众将奋勇争先。你可知江南敌军动向?
大宏森道:新罗国在沿江扎下五座大营,号称金木水火土五星座,共有五万人马,总督军务的大元帅是老将金文哲的孙子金昌勇。张才智身边只有五百亲兵,躲避在金昌勇的中军土营之中。
宣王道:明日我军五路出击,孤王和朱培英李伯庸率一万人马去攻他中军土营,以生擒张才智和金昌勇为目标。大宏森率一万人马攻他金营,王成根率一万人马攻他木营,赵庆利率一万人马攻他水营,关庆余率一万人马攻他火营,你四人以收复失地为目标,赶走新罗军即可,不可贪功滥杀。
众将遵命去做准备,一场激战就要开始。
对岸的新罗军统帅金昌勇早已得到探马的报告,知道渤海国宣王大仁秀亲自来做统帅,就有些胆战心惊,只怕渤海国大军杀过江来,便向张才智问道:张将军可有抵挡大仁秀之策?
张才智道:请金元帅放心。我家世代为将,祖传的仙功道法天下无敌。大仁秀要敢过江,我定会叫他有来无回。
金昌勇道:既然张将军信心十足,就请到江边安营,万一大仁秀闯过江来,你可就地歼之。
张才智道:请金元帅借我五千精兵,我愿誓死守卫江防。
金昌勇以为大仁秀想要的是叛贼张才智的首级,就让张才智去江边安营,免得渤海国大军长驱直入。张才智知道金昌勇会拼死保住江南这片土地,就想借他的兵力来保住自己的性命。两人各怀心事,互为利用,一拍即合。
这日,渤海国人马五路并进,万马奔腾渡过大同江,向新罗国五座江防大营发起攻击。宣王大仁秀从中路直扑金昌勇的土营,就和驻守在江边的张才智遭遇了。
大仁秀跃马而出,左有朱培英,右有李伯庸,威风凛凛,盛气凌人,大喝道:张才智,你已经走投无路,还不下马投降,是要让孤王动手吗?
张才智自恃有新罗军做后盾,也不示弱,跃马向前,叫道:大仁秀,有我张家将在,你的窃国美梦就休想得逞,今天你是过江容易退兵难,这大同江就是你的亡命江!
朱培英道:请基下稍候,让臣来取这国贼首级!
李伯庸道:请基下把这功劳让我来做吧!
大仁秀道:张才智是张家仙功道法的传人,你们不是他的对手,只有孤王可以胜他。你们压住阵脚,且看孤王怎样来擒他!
大仁秀跃马出阵,叫道:张才智,孤王要和你大战三百回合!
张才智跃马迎上来,叫道:我定要杀你个片甲不回!
两人就在大同江边的河滩上展开了一场恶战。这是大野勃的重孙和张雨生的重孙在对决仙功道法,一交手就是惊心动魄,转眼之间就是飞沙走石。攻防进退,都是同样的法门,刀来枪去,都是同样的招数,直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朱培英和李伯庸都被这精彩的仙功决斗惊呆了,竟然忘记了这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和士兵们一起忘情地擂鼓呐喊。
赶来观战的新罗国元帅金昌勇也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料到渤海国会有这样超凡脱俗的武功,如果张才智和大仁秀联手来攻新罗国,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现在他们正杀得眼红,我何不趁机出手助张才智一臂之力,灭一灭大仁秀的威风,让他永远不敢再来侵犯新罗国。
金昌勇打定主意,就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指挥手下一万新罗军向渤海军的阵地发起突然袭击。朱培英和李伯庸赶紧迎战。大仁秀和张才智的单打独斗,就变成了新罗军和渤海军的一场混战。

激战正酣,新罗军的元帅金昌勇却接二连三地接到金木水火四营被渤海军击溃的报告。金昌勇知道左右四座大营都已被渤海军捣毁,哪里还敢恋战,赶紧率领新罗军向后退去。岂不知,两军激战之际,进则越战越勇,退则一败如水。新罗军向后一撤,就形成了渤海军追击新罗军的态势,金昌勇再想收住阵脚已不可能,只有望风而逃。张才智见新罗军溃败如水,不禁大惊失色,急忙虚晃一招,夺路奔逃。
大仁秀挥师追击,直追到夜幕降临。新罗军凭借熟悉地形之利,渐渐逃得无影无踪。大仁秀下令收兵,在大同江南二百里处扎下营盘。各路将军都来禀报战绩。次日,渤海军所向无敌,再向前推进三百里。仅仅两天功夫,渤海军已将新罗国所占大谷城等十四县全部收复。
江南十四县重归渤海国,百姓欢喜若狂,纷纷箪食壶浆来慰劳渤海国南征之师,领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道士,他跪在宣王的中军大营门前,高举着一把弯刀,说是向宣王敬献斩雷宝刀。数以千计的百姓跟在他身后跪了黑压压地一大片。
左先锋朱培英向宣王禀道:道士来献宝刀,有大批百姓相随,不知他是何居心,可否先捉起来再说?
宣王说道:得疆土不易,得民心更不易。那道士既然深受百姓拥护,必是有些道行。且请他进营来见。
朱培英出营来请道士,说道:宣王基下请道长进营一叙。
道士就把宝刀抱在怀中,跟着朱培英进营。来到中军大帐,宣王欠身相迎。
宣王道:孤王初来江南,感谢道长率百姓来迎。请问道长是何方神圣,法号怎么称呼?
道士跪奏道:贫道原是雷公庙的道士,法号敬云。有斩雷宝刀一柄,特来献给基下。
宣王道:既然是宝刀,道长应当好自收藏。孤王绝不能夺他人所爱。
敬云道:此刀乃是造福一方的法宝,只有献给基下才是物得其所。
宣王道:道长请起。既然是造福百姓的法宝,孤王可以替百姓收下。请道长先说一说这宝刀为何叫做斩雷宝刀?有何神力?
敬云道:这宝刀本是师父所赐。二十年前新罗国占了江南十四县,结果天神震怒,一连三年大灾不断,第一年闹蝗虫,第二年发大水,第三年又大旱,五谷绝收,六畜死尽,人民饿死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苦不堪言。往年有旱涝灾害时,师父向雷公祈祷,求晴得晴,求雨得雨,无不灵验。可是新罗国占了之后,再请雷公却不灵了。师父说,雷公不能保百姓丰衣足食,还要它有何用,放火烧了它!烧完之后,师父想验证一下雷公是否还在,就对我说,前辈道长留下一个禁忌,江南人不准把黄鱼和猪肉同吃,否则必遭雷击而死。现在师父把本门秘传的法宝斩雷刀赐给你,你来吃黄鱼和猪肉,如果真有雷来击你,就证明雷公还在,你就用宝刀斩了它。我遵师命吃下黄鱼加猪肉,持刀等待,果然有迅雷挟风带雨轰鸣而至。我举刀相迎,砍中雷身,断其左腿。雷公轰然坠地,原来是个狗熊一般的怪物,全身漆黑,有毛有角还有翅,流血如注,伏地欲死。我立即跑去告诉师父和百姓,说雷公已被我砍落在地,不必再怕它击人造孽。百姓争相诉说三年大灾都是恶雷公造的孽,纷纷要求我把恶雷公砍死。我正要转回去砍杀雷公,这时突然来了一股旋风,把那受伤的雷公和断掉的左腿裹挟而去。转眼之间,细雨霏霏,下了一天一夜,禾苗全都复活。以后再有旱灾时,百姓就请我来祈雨,只要我吃下黄鱼和猪肉,雷雨必至。因我有宝刀在手,雷公只能听我指挥,让下多少雨就下多少雨。这十八年来风调雨顺,全仗这柄斩雷宝刀之功。新罗国王屡屡派人来征缴宝刀,都被我招雷吓退。如今圣主驾临江南,贫道愿将这宝刀献于基下,让它造福三百万渤海国民。
宣王道:天时旱涝,都是鬼魅所为。旱鬼称为魃。旱魃为虐如煎如焚,所见之域赤地千里。古有神人,捉旱魃投于溷中,旱灾方能得销。如今你有斩雷宝刀,有呼风唤雨之能,是专克旱魃的活神仙,孤王就封你做渤海国的掌雨大师,但凡有旱魃作祟制造旱灾,就由你来招雷降雨,驱魃救民。
敬云道:贫道愿冒雷击之险,舍一身而苏万姓。
宣王笑道:依孤王看出来,斩雷宝刀不仅可以克制旱灾,还可以克制顽敌。以后再有两军对阵,你先招来一阵雷,就算不把敌将击死,也会把敌将吓死。孤王收复江南,虎威大振;得到你位行雨大师,可就是如虎添翼了。孤王不仅是人心所向,连宝刀活神都来相投,渤海国就要傲然崛起了,这是天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