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 大仁秀登基称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靖**大元帅大仁秀见两位先锋得胜,就把令旗一挥,全军跟上。靖**三万铁骑从左右罴卫的防区上穿营而过,直向上京奔去。十兵卫没有统一的指挥,其余八兵卫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只是虚张声势,击鼓呐喊,却不肯出战,眼睁睁看着靖**突破左右罴卫的营盘。其余各兵卫的大将军自知手下人马打不了硬仗,只能守好自家营门,等待上京新的命令。靖**甩掉十兵卫的人马,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畅通无阻,直抵上京城下。
大仁秀来到上京城下,在北门外设立中军大帐。先期到达上京城下的王柄权和大延真已经把京城四门封锁起来,这时二人立即前来晋见大元帅,把本部人马交给大仁秀统一指挥。大仁秀当即发布命令,命王柄权和大延真率本部人马封锁南门,左先锋朱培英率一万人马封锁东门,右先锋李伯庸率一万人马封锁西门,其余人马驻扎北门,不得放一人一骑马出城。各部人马立即行动,在京城四门外安营扎寨,把上京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
大仁秀将上京围困起来,向军师乌海光问道:本帅不想让上京毁于战火,不知军师有何妙计?
乌海光轻松地说道:十兵卫的人马滞留在东平府观望,不敢跟踪来追,上京失去外援,已变成孤岛死城。简王见大势已去,必然惊恐万状;张才智见大势已去,必然要为自已寻找活路。大元帅不必兴师动众强攻京城,只须一纸劝降书,就可以敲开城门。
大仁秀兴奋地说道:那就请军师速拟一道劝降书。
乌海光立即把把一纸文书送到大仁秀面前。
大仁秀立刻明白了,笑道:军师未雨筹缪,早把劝降书备好了,真是棋高一筹。本帅就不必看了,立即派人送进城去。
乌海光当即派了个神箭手到期城下,把劝降书射上城去
城中的国丈张才智接到大仁秀的劝降书,知道战局绝无逆转的可能,就约了大宏森和大廷功一起进宫逼简王出城投降,以免大仁秀纵兵攻城。简王见众叛亲离,走投无路,只怕落到大仁秀手中难逃一死,就在宫中悬梁自缢了。
张才智、大宏森、大廷功三人听说简王自缢而死,急忙到寝宫来看,只见简王已经被内侍放下来,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已经无救。张贵妃抱着不满周岁的小王子在一边哭泣。张才智见简王死了,心中立刻恐慌起来。大仁秀是来惩治弑君贼的,如果简王不死,可以让他来承担弑兄罪名。现在简王死了,大仁秀会不会要大权独揽的国丈张才智来抵罪呢?
张才智越想越怕,就向大宏森和大廷功说道:简王不死,我是国丈,理所当然要送简王出城投降。简王死了,我这个国丈就自动下台了。下面的事我就不必参与了。
大宏森和大廷功无暇和他争辩,就自行带了简王的尸体出城请降。
众人走后,张贵妃向父亲哭诉道:简王一走了之,我母子岂不成了大仁秀案上鱼肉。请父亲想法救我母子性命。
张才智看着小外孙,心中突然涌出一丝希望,说道:不要哭了,我们祖孙三人赶快逃离上京。有这个小王子,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正统,说不定有一天大仁秀会成为我的阶下囚。
张才智拉着女儿张玉婷,张玉婷抱着小王子,乘着王宫混乱之际潜入避水避火的王宫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逃出了上京城。
靖**大元帅大仁秀拒绝接受国王印绶,更不肯接受简王的尸体。他向大宏森和大廷功传令道:给你们三天时间,做好三件事。一,命左右猛贲卫全体将士徒手出城,在城西二十里安营待命。二,妥善安葬你们的简王大明忠。三,查封府库钱粮,清理王宫内苑。三天后,你二位王爷及文武百官再来听候本帅发落。
南军都督大延真提醒道:不可放走祸国殃民的罪魁张才智。
大仁秀道:不论官民人等,凡能生擒张才智者,赏金百两。
大宏森和大廷功回到城中,立刻分头行动。大廷功去清点和查封宫廷财物。大宏森带着家丁去抓捕张才智,却到处找不到他的踪影。问他府中管家,管家说他没有回府。再问宫中内侍,内侍说好像和张贵妃一起潜入地道了。大宏森带着家丁沿着地道搜捕,追到地道出口,才知道这出口是在上京城外。张才智和张贵妃母子早已不知去向。
三天后,大廷功和大宏森再次出城,向大仁秀献上府库钱粮清单和百官印符,向大仁秀禀道:大元帅所交办的三件事均已完成。今日百官都在东门下恭迎大元帅进城主政。
大仁秀命令道:怀远府都督朱正章暂管府库钱粮,安边府都督李奎章暂管百官印符。大廷功回去召集大氏亲王会议,举荐新国王。大宏森回去筹备新国王登基大典。本帅在此等待新国王的诏命。
大廷功和大宏森不知所措,一齐跪在大仁秀面前禀道:大元帅英雄盖世,如日中天,百官愿同心拥戴大元帅登基称王。
朱正章和李奎章也是上前禀道:大元帅起兵讨贼,顺天应人,百官归服,万众瞩目,自当登基主政,以慰民心。
大仁秀道:本帅起兵讨贼,意在清除败类,重振大氏王权,绝非谋一己私利。新国王只能由亲王会议举荐,百官只能服从王室安排,岂能由臣属来决定新国王人选。你等不必再说,速去办事。
众人领命退下。大仁秀再向王柄权说道:本帅有一事想请柄权兄代劳。

王柄权只盼大仁秀把他视为自家人,现在见大仁秀和他兄弟相称,大为感动,爽快应道:大元帅吩咐就是了。
大仁秀道:拜托柄权兄到安远府走一遭,把本帅的妻儿子女和家奴接到上京来。
王柄权是全心全意拥戴大仁秀的,也是挖空心思要在大仁秀的新政权中谋取相国职位的,自然要千方百计要向大仁秀表示忠诚。现在见大仁秀把这样重大的事交给他来办,比封他做大内相都高兴,恨不能把心掏出来献给大仁秀,当即领命上路。
王柄权走后,大仁秀密召两位结义兄弟来吩咐道:你二人立即接管左右猛贲卫的兵权,遣散左右猛贲卫的老兵,从靖**中挑选二万精锐,重新组建禁卫军,做好进城的准备。再把南方靖**的二万人马和北方靖**的三万人马混合编队,改编成十营,以北军将领为主,以南军将领为副,进驻十兵卫的营盘。
次日,大宏森和大廷功携带着亲王们的劝进表和百官的效忠表,第三次来到靖**中军大营,敦请靖**大元帅大仁秀亲王进城登基主政。
大廷功禀道:城中老少王亲国戚共二十三人,一致拥戴大元帅入主王宫。有二十三人联署的劝进表为证。国不可一日无主,请大元帅及早进城。
大宏森禀道:臣也带来了百官联署的效忠表。新王登基大典已经筹备就绪,只等大元帅择定吉日登基主政。
大仁秀看了看二十三位亲王联署的劝进表和百官的效忠表,开心地说道:高王开国时,三兄弟并肩打天下。如今大祚荣和大祚新的两支嫡系后继无人,这国王之位已非大野勃后裔莫属。虽然是兵临城下,你们不得不拥戴我,我还是要替百姓感谢你们的劝进和效忠。国家安宁,百姓才能安乐。王室团结,政权才能牢固。你二位是前朝重臣,务必率先垂范,维护王廷,做百官的楷模。
大宏森和大廷功跪拜道:臣等谨遵新国王教诲。
大仁秀道:大宏森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大廷功是王族中的首领,你们都是文王一朝留下来的老臣,就请你们二位来主持新王登基大典。
大宏森和大廷功应道:臣愿披肝沥胆,报效新主。
公元八百一十九年三月十九日,五十六岁的大仁秀乘一匹火红战马进城。他左边是新任左猛贲卫大将军朱培英,右边是新任右猛贲卫大将军李伯庸。军师乌海光和朱正章李奎章等靖**将领紧随其后,新组建的左右猛贲卫二万精锐骑兵前后簇拥。大宏森和大廷功带着文武百官在东门外夹道跪迎。城中百姓拥满街巷,欢声雷动。王宫门前红毡铺地,老少太监跪在阶下,低头触地,不敢仰视。朱培英和李伯庸带着亲兵卫队在宫门内外布哨。宫中鼓乐高奏。大仁秀龙行虎步走进王宫,昂然直奔大政殿,在王位上就座。
大宏森宣布新王登基大典开始。礼炮轰鸣,百鸟放飞。大宏森率领亲王队伍进殿跪拜新王和王妃。乌海光率领文武百官进殿跪拜呼贺。然后亲王们靠左边列队肃立,百官们靠右边列队肃立。大宏森再次来到御案前,请新国王颁布登基诏书。
大仁秀庄严宣告:孤王即日起登上渤海国王位,称渤海国宣王,启年号为建兴。册封田雅新为贵妃,册立长子大德新为副王。敕封大宏森为太尉大司马,大廷功为太尉大司空,乌海光为大内相,王柄权为左相,大延真为右相,朱正章为左军大元帅,统辖各左路兵卫,李奎章为右路军大元帅,统辖各右路兵卫。其余文武百官全部重新履行原职。
百官欢呼谢恩,一个新的王朝就此拉开帷幕。
次日早朝,宣王又颁下一道出人意料的诏书,将定王大言义、僖王大元瑜、简王大明忠这三位少年国王斥为大氏逆子,废除这三王所立一切章法,称自己是文王大钦茂的直接承袭者,恢复康王大嵩璘以前的政治。
宣王登基,上京面貌焕然一新。三省行文各府州县,左右大元帅向各兵卫和前哨营发布军令,通报新王登基消息。各地官员纷纷上表称贺,各营大将军纷纷上表听令。渤海国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此开始。
王柄权到安远府去接大仁秀的家属进京。等他回到上京时,大仁秀已经登基称王,南路军的人马已经被改编。王柄权知道这是大势所趋,也只好接受。所幸自己被封为左相,从此可以权倾朝野,也就心安理得了。可是他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就到上书来向宣王面奏。
王柄权奏道:基下称王,人心归附,万众欢腾,可喜可贺。只是张才智不落不明,让臣忧虑。
大仁秀道:此贼不除,必是祸患。你可派人秘密查访,务必将他捉拿归案。
大仁秀是上年八月初从安远府起兵,仅仅半年多时间就扫荡了简王大明忠的没落政权,到今年二月就顺利登上王位,把一百年前正觉和尚的神秘预言变成了现实。宣王中年得志,十分得意,就把父亲临别时的嘱托丢到脑后,追谥曾祖父大野勃为渤海国威王,祖父大荣华为渤海国静王,尊父亲大忠和为渤海国智王,重新布置太庙,将威王大野勃的灵位与高王大祚荣并列,将静王大荣华的灵位与武王大武艺并列,又派人到伯力城为智王大忠和建造王宫。不料宣王这一连串举动,惹恼了父亲大忠和,生出了一连串意外的麻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