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渤海使百船通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乌士元想要去南京为大嵩嶙的婚礼操劳的时候,却偏偏有一件大事又把他和大嵩嶙分开。
这天朝会上,大内相大元义奏道:南京留守王爷大元兴有快马急报称,日本国光仁天皇禅位于太子,太子继位称桓武天皇,来渤海国通报新皇登位的日本国使节已经到达南海府。
文王道:日本国是我近邻,又是盟好之国。他新王登位,孤王应当遣使恭贺。众卿以为如何?
大内相大元义、左相大廷方、右相王新福都说应该遗使恭贺,并就国书内容及礼品规格各抒己见。
文王就说:国书和礼品可按成例,不必讨论,大家推荐使节人选吧!
大内相大元义奏道:臣以为义部卿张仙寿可当此任。
义部是负责教育和礼宾的部门,相当于大唐国的礼部。大元义举荐张仙寿担任使节,是和以往一样把访问日本国当做例行的外交礼仪。
义部员外郎乌士元对此次渤海国使节出访另有见解,就上前奏道:渤海国立国以来,派往日本国的使节已有九次,这些使节传递国书,推进联盟,功不可没。如今渤海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物产丰富,正是向海外扩大贸易的大好时机。臣去年出使新罗国时曾经听新罗国王储金敬信讲过,十五年前新罗国就已经有七百人的使团前往日本国,庞大的船队不仅传递国书和礼品,还大量载运货物进行贸易。金敬信向我出示过日本国大藏省提出的《买新罗物解》,那是日本国的官吏和贵族为了购买新罗国的物产而向官府提交的明细书。其中详细地罗列了物品的种类和价格,从食器等生活用品到毛毯、佛教用品、药物、香料以及玻璃制品,物品的种类相当繁多。臣以为基下此次遗使赴日本国,不应局限于恭贺新王登位这样单纯的外交使命,还应该是一次空前的商贸之旅。渤海国每年出产大量毛皮,人参和蜂蜜等品类繁多的特产,都是日本国视为珍稀的贵重之物。基下乘机派出一支千人百船使团,把渤海国的富余物产运往日本国,换回我国王廷和官民急需的东瀛特产,岂不是一举多得。
乌士元原本只是觉得三相的建议局限于外交活动太简单,想乘机鼓动文王扩大商贸活动。可是他这种不同凡响的发言立刻震撼朝堂,引起文王极大的关注,也引发百官纷纷的喝采。
文王兴奋地说道:乌爱卿真是眼光独到,谋略高深,胆气非凡。这次的赴日大使由义部卿张仙寿担任,专门负责外交事务。乌爱卿做副使,专门负责商贸事务。你说要派遣千人百船使团,孤王就依你这个主意。给你们一个月时间筹备大船和货物,八月初启程,赶在仲秋节之前到达日本国,这既是传达外交信息的好时机,也是交易货物的好季节,可保障此行大获成功。
张仙寿和乌士元领了文王圣教,分头做准备。
转眼到了八月,天高云淡,海风轻柔,渤海国的千人百船使团从南京南海府出发,在海面上形成黑压压一片,气象非凡,蔚为壮观,渔民见了纷纷避让,海盗见了惊慌逃窜。
这天来到日本国北海岸能登港外,船队结成连环,如同一个海岛突然现身在海上。能登村长听说港外来了一支大船队,担心是虾夷起事,赶紧乘快船出海来观察。看清那船上是渤海国旗号,又担心是渤海国大军来犯。他急忙调转船头往港内逃去,可是转念一想,不查明情况无法向上司报告,又冒着危险重新向船队靠拢。这时渤海国船队中划出一只小舢板,向村长的船划过来。
村长斗胆问道:渤海国船队是何来意?
舢板上的人问答道:请速去报告能登村的村长,我们是渤海国使节的船队,奉渤海国文王之命来恭贺桓武天皇登位。
村长转忧为喜道:原来如此!渤海国突然间来了这么多的船,可把我吓坏了,还以为是渤海国的海军杀过来了。我就是能登村的村长。请问你们的大使是谁?
舢板上的人回道:正使是义部二品正卿张仙寿,副使是三品员外郎乌士元。
村长道:能登地方已经修建了渤海客院,可以容纳三百人,请你家正使和副使带三百人先上岸休息。本村长立即向上司报告。
五天后,日本国外务省派来迎接渤海国使团的官员来到能登。他们见渤海国使团有千人之众,不禁叫苦连天。原来村长报告说渤海国来了一千人的大使团,层层传递到外务省,外务相根本不信,说渤海国历次使团都是人员少而精,这次充其量也就是一百人而已,一定是村长搞错了。来迎接渤海国使节的外务省官员只作好了接待一百人准备。现在面对一千人的庞大使团,还有百艘船上堆积如山的货物,不禁有些束手无策。
乌士元看出外务省的官员有畏难情绪,就主动来解围道:我家正使张大人带三十名随员携带国书和礼品先行进京,副使和其余人员可以分批进京。

外务省官员这才如释重负。
渤海国大使张仙寿来到日本国京城,觐见天皇,递交国书,呈交礼品,一切按惯例进行。这时桓武天皇登位已有半年多,新建的大政宫院落成,要在八月十五日仲秋佳节举行盛大庆典,邀请各国来使参加。张仙寿暂时无事,就抽出身来去和乌士元会合。
六天之后副大使乌士元押运二百辆满载货物的大车来到京城。这时的日本国京城正在掀起购物狂潮,传统的仲秋佳节剌激百姓消费,皇家举行大政宫院落成庆典又剌激官方消费。乌士元指挥部下在京城南门外把货物摆开,立即引来人山人海,京城知事府赶紧出动衙役维持秩序,一时间京城尽夸渤海货。
第二天,日本国大藏相东乡麻吕紧急约见渤海国大使张仙寿,说:你剩余的货物不要再上市交易,皇家全部买下。
张仙寿说:容本大使与副使商议再定。
乌士元脑筋转得快,爽快应道:既然是日本国皇家要把货物包下来,就请他大藏省把我们的一百艘大船装满日本国特产,以货易货,大家方便。
大藏相东乡麻吕满口答应,当即成交。
到了仲秋节,桓武天皇在大政宫院举行盛大夜宴,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向天皇致辞恭贺。各种和式乐器演奏着悠扬的旋律。张仙寿和乌士元被外务省礼仪官引入大政宫院正殿大厅。只见宫廷富丽堂皇,壁上和棚上的装饰是大唐来料,地上铺的毛毯是新罗来料,案上的饰品中有刚刚交到大藏省手中的渤海来料。最特别的是大政宫内设有百官座位,朝议时百官可以坐着和天皇对话,当然不是盘腿实坐,而是跪腿虚坐。
渤海国正副使节被外务省礼仪官引到座位上,就座之后,抬头四顾。这时乌士元惊喜地发现两个熟人,一个是大唐国的使节孙兴进,一个是新罗国的使节金日官,都是当年乌士元在大唐长安时的同科进士。三人不便高声招呼,只能互相拱手致意。
夜宴通霄达旦。午夜时分,一名日本艺员踏着悠扬的琴乐,演唱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把欢乐推向**。乌士元情不自禁地随着演员的节奏,轻轻地吟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本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此时吟来,更感觉到诗人对生活乐观向往的**。春风吹来又是一片绿色,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啊!乌士元正在唏嘘感叹,不料艺员接下来表演的节目更让他惊喜欲狂。那艺员唱的竟然是渤海国诗人杨泰师的《夜听捣衣诗》。
乌士元知道,渤海国归德将军杨泰师,是二十年前文王大钦茂派往日本国访问使团的副使。他是在长安学成归国的进士,钻研大唐诗歌颇有成就。他出访时在日本国留下两首佳作,今日竟被艺员在这样盛大的宴会上演唱,怎能不让他的同乡人感到自豪!乌士元聚精会神地倾听,很快就被那柔肠百转的诗情给陶醉了---
霜天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
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
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
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
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平不平!
遥怜体弱多香汗,预识更深劳玉腕。
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
虽忘容仪难可间,不知遥意怨无端。
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
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
忆忆兮,心已悬,重闻兮,不可穿。
欲将因梦随声去,只为愁多不得眼。
百梦思缕寸心注,千寻海水尺地停。
晨昏不霁烟霞雾,昼夜无环日月星。
霜岭仙炊杂树叶,苏门客啸向岩扃。
花林鸟人羽常引,薜荔人归迳不尽。
锦里将妆拾翠具,仙家欲葺采黄菌。
武陵县里疑迷源,明月峡中似听猿。
春秋暖冷同千岭,草木荣枯共一园。
古年奇好尽毫端,坐卧之间未厌看。
颍川水曲岩陵濑,不知湿叟钓潭竿。
乌士元听着唱着,好像看到杨泰师将军做为使节初到日本国,听到邻女捣衣之声,引起乡情感怀亲人的场景。杨将军想到妻子柔弱的身体和纤细的玉腕,想到她捣衣的彩杵之轻重,想到那青石砧是否放平,想到她赶制寒衣的情景。可是当杨将军刹那间回到现实中来时,身处异国他乡的情境又使自己陷入愁苦。这真是欲归不得、欲罢不能,心驰万里,无法入梦。
乌士元心中暗自评点道:这诗采用的是歌行体,语言鲜明流畅,感情质朴深沉,可与大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洋溢着诗仙李白《子夜吴歌》的韵味,不愧是渤海国诗坛魁首的传世之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