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上海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晚上小男孩和蛤蟆眼睡一个房间,张磊睡客厅,我自己睡一个房间。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想把他叫到屋里来又怕他觉得我是在勾引他,不叫吧又觉得让别人睡客厅过意不去,我要睡客厅他不让,再说他们晚上要上洗手间,出出进进的也不方便。不知道几点才睡的,第二天一睁眼已经十一点了,昨天实在太困了,没好好休息,所以今天怎么也睡不醒。起来给那个人才热线的女人打了个电话,她让我下午去她们公司面试。
这个女人和电话里我所感觉到的一样,比较有亲合力,大概有三十五岁左右,有点胖,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上海人,但我觉得她一点也不排外,只是有点不会讲话,像我一样。她说:“你的网站是你做的吗?”
我本应该把话讲得好听点,我应该说:“看您说的,这当然是我自己做的。”不过我说出来就成这样了:“我的网站不是我自己做的,还能是谁做的?”我妈经常说我:“同样一句话,别人就能讲得像唱歌一样好听,怎么从你嘴里讲出来就变味了?”其实我也不是故意的,也从没在意过这些,只是条件反射,她既然怀疑不是我做的,我为何不能反驳?何况它本来就是我做的。
她说:“不好意思,我只是随便问问,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确实不错。网站上的照片是不是你?不点不像。”
我说:“您过奖了,可能本人比照片丑吧。”
她说:“不是,比照片上瘦了点。”
说得我找不出什么话对她了,挺尴尬的,还好想到工资待遇方面,问她,她说:“这样吧,你要是方便的话就把我们的网站首页改版一下,只做个效果图就行了。让我们领导看看,只有我喜欢也不行,得他们也喜欢。”
我说:“那行吧,我明天下午发给你。”
她把她的邮箱写给我,从她们那出来,张磊问我面试完了没。时间还早,看看车牌,离上海体育馆还蛮近,给张磊发了个短信,告诉他我去体育馆玩会,一会再回去。我从漕溪北路下的车,对面就是传说中可以容纳八万人的体育馆,它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大!好有气魄。心想:要是以后在这附近上班该多好,天天可以看到它。我围着它转了一圈,不过我仍不知道东南西北。四点多,张磊发短信让我回去,他怕我晚上迷路了。我恋恋不舍离开这里,不过我仍想着这个方。
回到家,他们都还没吃饭,张磊让他们也一起出去吃饭。我要掏钱,张磊不让,昨天也一样。我要是在这住上一个月,估计他就破产了,平时一个人吃饭,现在要为四个人买单。吃过饭蛤蟆眼和小男孩回家了,我让他带我在附近转转。其实这没什么好转的,没有大的商场,也没有比较热闹的方,最热闹的就是对面的菜市场,不过旁边有个稍微大点的超市。每走到一个方,我就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希望可以找到和其它城市不一样的方。下午我从体育场回来的时候没有坐铁,我不想原路返回,再说铁看不到什么风景,比较急的时候才去坐铁。我是从体育馆坐车到火车站,又从火车站坐车到浦东的。还没到火车站的时候,我就下车了,下来才知道还没到,所以要步行走到火车站。那条街大概快要拆迁了,房子都是比较矮的瓦房。最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把衣服晾在大街,什么女人内衣啊,男人的内裤啊,啥玩意都在大街上晾。就在马路边上,两棵树上栓一根绳,衣服搭在绳子上面,一辆车过去,衣服上一层灰,真不知道晾在那起什么作用?
上海的另一道风景:几乎每家每户的窗户外面都弄一个向外延伸的铁架子,晾衣服的时候,在铁架子上放几根竹竿,有些人直接把衣服晾在竹竿上,用夹子夹住,这样风吹也吹不走。有些人还弄个晾衣架,用夹子把衣服和晾衣架固定在一起,然后再挂在竹竿上。不知道是上海人的衣服太多了,还是别的原因,那么大个阳台难道晾不下几件刚洗的衣服?为何都把它们晾在窗户外面?我很是奇怪,我曾问过一个上海人,他说:“阳台内的阳光小,阳台外的阳光大。”我无语。张磊说这是上海的一大亮点,据说《蝶中蝶Ⅲ》在上海拍摄的时候就把这个拍进去了,中国没有通过,后来把一些片段删掉了,不过在网上还是可以看到删改前的那些片段。

中午出去的时候,张磊让我上到公交车上注意一下上海人怎么抢座位的,他说:上海人抢坐位真是一流,尤其是那些中年妇女。看到有个人下车,人家刚一站起来,还没离开坐位,她们就已经坐下去了。还有,上海人小气是出了名的,若是上到车上,一看是空调车,马上下车。其实空调车和不是空调车,只相差五毛钱,但是五毛钱,她们也会看在眼里。”当然他说的只是某些人,并不通指所有的上海人。来上海之前,有一个在上海出生并长大的人给我几条忠告:第一,不要和上海中年妇女讲话,说她们排斥看不起外人;第二,不要给上海人(老一点的上海人)让座,让了他们也不会说声谢谢,认为外人就应该为上海人让座。第三,不要和上海女人谈恋爱,她们太现实,看中的只是你腰包里的钱。第四,别指望上海人同情可怜你,他们只会落井下石。
没事的时候,在天涯论坛上搜索“上海人”,搜到一个贴子,我觉得很精彩,摘抄下来供大家欣赏,他这样回复道:“上海人的狭隘是众所周知的,但在这里我想为他们平反。上海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待人平和,热情周到,比如说大学教授,比如说大学生,比如说有着良好工作的职业人士;但是另外一些小市民的冷漠与自私却往往令人忍无可忍,比如说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比如说公车上的售票员,下巴始终呈45度上扬,张口闭口的不耐烦,似乎他就是上海最大公司的老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不屑于和你多说一个字。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往往有着最“高贵”的谈吐气质,他们无功于上海的飞速发展,无缘于上海的繁华。他们生活在最简陋拥挤的旧房子里,却拿吃饭的钱来买化妆品,期望能维持在人前的尊严;他们生活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却时刻以高挑的眉毛和冷漠的目光给世人一个“不屈”的面孔——我们是上海人。省籍是他们最后的尊严了,唯有冷淡你,无论你是不是上海人,才能显示我的不平凡。”我觉得这段话很精辟,他一针见血指出上海人与“上海人”的区别,又尖锐把上海一些小市民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对哪的人都没什么偏见,任何人说的都只不过是很小一部分人,或者是几个别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还是激动得拍手叫绝。以前头上长家的家伙告诉过我,他说上海女人宁愿不穿好衣服,不吃好东西也一定买好的化妆品,看来上海女人爱美是出了名的。
回到家张磊占着机器上网,我给他抢机器,说要发简历。找了几个公司,他说:“让我看看你都找了什么公司?”他一看我找的都是些理位置不好的,他说:“闪开,我来替你找,一看这些公司理位置就不行。要找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这些中心的方,那的房租贵,能在那站住脚的公司一定比交区的实力大。”本来我在网上找了几家公司,准备明天打电话,他不让打,说那些公司不好。这个我倒没注意,我只看到有招聘网页设计的就发。就算这些公司有址,我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我还奇怪,简历发了两三天了,怎么没一家公司打电话给我?再说,我又不是刚刚毕业,一点工作经验没有,就算大公司看不上,小公司应该也会有吧,怎么的就没一家公司看上我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张磊让我检查一下简历,打开一看,终于真面大白,原来我电话号码写错了,少写了一位数,怪不得呢。马上把它改正过来,果然第二天好几家公司打电话给我,一中午接了五六个电话。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