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毒(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来的时候,杨三昆问为什么不报告政府医生说: “这个事情太大,知道的人越少就越好。再说,一个退伍的老军医,想报告也是没有路子的。就这么直接地报告给当地政府,万一走漏了消息,就可能提前引发战争。就目前的情况,可能国家也没有办法,何必让他们去担惊受怕呢?再说,从那信里知道,应该到目前为止,只有我才能治,我何不搞清楚了再说呢?到时候他们自以为是的来进攻,我再偷偷的把解药交给国家,大量生产,不就刚好解决了问题吗?何必弄得那么大,引起别人的注意。”
杨三昆觉得很有道理。又问老医生为什么那么肯定日本一定会用这种毒药来对付中国呢?老军医说日本国土很小,一直以来都觊觎着中国的地大物博,要侵略也只有中国是理想的战争对象。所以一定是对付中国的,我们必须防着点。听他这么说,杨三昆也就没再问为什么了。
接下来的几天,老医生都对着那个瓶子做试验,那种气体越来越淡,老医生也越来越急。到最后他干脆用他自己配置的一种新药水把它整个地浸泡起来了。他借用杨三昆的手机给他以前的一个部队的医生打了个电话,说得很含糊,只是说让他秘密地带个什么仪器来一下。他说为了保密,所以不去公用电话亭打,他自己又没有手机。杨三昆说没有什么,很理解他。杨三昆问他要请的人是谁,他笑了笑说,是他以前在部队的上司,一位对化学毒有很深研究的军医。后来就一直在军医院工作到退休,退休后还向组织申请了一个提取各种毒气的仪器,说是为了继续研究的需要。(读啦网网友发布)考虑到他的政治人格和对国家的贡献,组织就批准了。他是离这里不远的一个小山里的人,多年来一直在山里面做着他自己的研究。
“我去过他那里,很像个样子。”老医生好像很羡慕地说。
两天后的一个上午,果然来了一个老头子。很平常的打扮,一个很普通的编织袋扛在肩膀上,看样子那就是他的宝贝仪器,外人看不出任何的特别。他虽然上了年纪,可是身体健朗,走起路来也坚实有力。一进门,两个老人就抱成了一团,说着一些别后的话。然后就一起进了别人都不可以进的一个设在小诊所后面的秘密的配药室里,老医生把那几个瓶子放在了那里面。连杨三昆也不可以进。
此时杨三昆决定这个寒假什么地方也不去了,就在这个医生这里帮帮忙,顺便也学点医学常识。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扫扫地,帮病人拿拿药什么的,要不就是医生在旁边说,他写些小的病历。医生看他聪明,能干,就愿意留下了他。老医生没有子女,从部队转业回来,因为身上有化学毒,怕影响后代,就一直没有结婚,所以,脾气有时候有点古怪。杨三昆由于在大木那里学到了一些炒菜的方法,所以在这里他也就包了炒菜和煮饭的事情了。这样一来,老医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那几个毒瓶子了。至于那个秘密的密室,杨三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医生说过那是他配药的地方,有毒,平常人接近不得,所以不让他进去。他也就乐得不进去,因为他打小不喜欢闻药的味道,在这里由于地方很小,药品也不多,味道不是那么浓,所以还可以凑合。到了配药房,那肯定是药味冲天的,不进去也罢,杨三昆想。这一天来了好多的病人,杨三昆都推说老医生出去了,这是老医生交代好的。

直到下午的时候,两位老人才出来,很是高兴的样子,看来已经将那几个毒瓶子搞定了。杨三昆端出早就备好的饭菜和一些米酒,这是老医生的最爱。于是,三个人就一起吃了不知道是算中午的还是算晚上的一顿饭。饭后,他们就又进去了。老医生交代把门关上,贴上告示,说他休息半个月,杨三昆照着做了。
那个带仪器来的老军医一直没有走,所以,这个平时只有一个人的诊所一下子变成了三个人。杨三昆平时除了买菜做饭外,没有什么事情做,就翻出一些医书来看。老医生是西医,所以关于中国古代的医书除了一本《本草纲目》外,就没有见到别的了。对西医方面的书,他是一点也看不懂的,所以就看看《本草纲目》。凭着扎实的古文基础,对这本古医书,他还是能认得大部分字的。可是对其中的什么药有什么特性,怎么配药等,已经一钱两钱之类的计量单位到底代表着多少的事情就看不明白了。两个老医生每天除了吃饭出来一下,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的影子。就这么半个月,实在是无聊得紧的杨三昆硬是把一本《本草纲目》生生地背了下来。
半个月后,来求医的人不少,所以杨三昆也就忙起来了。两个老医生虽然每天都会在配药室里呆上几个小时,可也没有耽误了看病。一上来就是两个人同时上阵,因为又快,又准,所以聚了一个上午的病人也就三几下看完了。由于杨三昆死背了医书,虽然没有理解,但好像也进步了许多,拿起药来也比以前熟练多了。对一些轻微的小毛病或者是一些症状比较明显的病人,还能在旁边说几点关于饮食调理方面的东西。这引起了两位医生的注意,老医生惊讶地看着杨三昆,不知道他的医学知识怎么突然就多了起来,而那位带仪器来的医生则看着老医生,想这老头怎么收了个这么厉害的徒弟,他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过了半个月就进步这么快,还能说到点子上了。终于忍不住,老医生就问杨三昆怎么回事,杨三昆就如实的回答了。这更让两位老人惊叹。
最后,老医生说,你不能在我这里这么浪费了,我得推荐你到我的好朋友--本地最有名的中医那里去几天。老军医问是哪个,他认识不。老医生说: “那医生是医学世家出身,从懂事开始就学医,直到现在八十多岁啊,除了出去采药和交流外,基本上在家里研究他最爱的中医。所以没有当过兵,算是本地的一位奇才了。只因为他出去的机会少,又不重名声,所以知道他的人很少。而他的弟子们却个个都有专家的称号,其实那些家伙连他的皮毛都没有学到,全是一些功利心非常重又很笨的家伙。不像杨三昆,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愿意和我这个老头子呆在一起,而且又聪明,记性又好,真是一个难得的医学人才。虽然他在大的是法律,可是用寒假的时间医学也是有好处的。”
“恩,正是,正是,我也想去拜访一下那位老中医,或许中西医能结合也说不定呢,能不能引荐一下?”老军医不断点着头说。杨三昆不置可否,他正有一些医书上的东西不懂,想找个人问问。老医生说,那就下午去拜访他,大家都说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