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南下游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暑假的时候,他去了沿海的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读啦网网友发布)那是一个全民创业在全国出了名的城市,也是中国目前为止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有外国人说看中国的速度,只要来这里就能知道它的心脏跳动的速度有多快,和力量有都大。
其实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三步走战略,在我国沿海形成了一条丝巾一样的经济大发展带,而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称得上是这条丝巾上的一颗耀眼的钻石或者是明珠。
带着游历和调查的目的,杨三昆乘着火车一路南下。窗外的风景由全是绿水青山变得有些房屋;过一段时间,土房变成了混泥土结构的了;车向前进的速度也带动了房屋的由低到高,由稀少到密集;到最后由民房变成工厂了,等车子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没有再看到一块完整的绿地和一条清澈的流水。满眼给人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蓬勃和由此而产生的刺鼻的好像从臭水沟里所散发出来的味道。
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跨越,不仅是一个身体位置的转移,还是一次心灵和视觉的一次强烈撞击和融合。
来接他的是大木,一年不见,昔日文弱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结实的工人,现在在工厂里他是骨干了坐在有空调的公交车上,杨三昆想到了大学里的观光车。这里人不少,可大家全讲普通话,不像是内地的城市,你讲本地的方言就能幸免被宰的命运。在车上,有穿着有很明显特征工作服的工人,也有像大木一样穿着休闲服装的隐性工人,有老人,不过很少,大部分是能够工作的年轻人,与内地不同的是没有见到小学生摸样的孩子和中学生摸样的少男少女。杨三昆问为什么,大木告诉他这个时候他们全在工厂里。
杨三昆心里有太多的对比,是因为眼前的世界和自己以前见到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他想,就是一个国家还如此不一样,那整个世界呢,是不是更不一样呢?要是有机会到国外去,或者是到每个国家去旅游一下该多好!
这个想法是比较超前的,因为在目前的中国,除了外交家可以这么做以外,其他人只能想一想。
人口的大量流动,除了带来万分之一的战争外,只能带来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个城市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它从一个被公认了的蛮荒之地,一下子变成了全国有名的文明城市,又一个沿海的贫困小村变成了商业的大都市。

转了两趟车,终于到达了住的地方---一个让杨三昆感觉很不舒服的铁皮屋子。它像将军庙那么小,也就几个平米的样子。很矮,进去还得低着头。没有窗户,所以还没进去,从门里冲出来的热气就能让人觉得有点闷。打开门后,大木让他在外面等一下,他自己也站在门口等了一下,看样子是习惯和经验的作用。
杨三昆随便看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它是建在一栋高建筑的外墙底下的,所以有一面墙是那高建筑的外墙。三面是铁的,上面是油墨砖,黑色的。它的前面是一条刚好可以过一辆人踩的三轮车的小路,路的对面也是一栋高层建筑,只不过它的正面是对着铁皮屋子的。下面被模板分割成了好多的小单间,分别租给了不同的外地打工者。路的出口就是他们刚才走过的,一条拥挤的小商业街,不过人来人往的,让它看上去生意很火。而后来大木告诉他,这里的繁荣不足十里街的十分之一。事实上等他看过那条打工者认为最繁华的十里街后,觉得它不只是它的十倍,而是更多。
大概是房间里面的热气全部出来了,铁皮屋子里的温度和外面保持在同等水平后,他们才进去。这个时候正是上午的十点多,太阳才刚升到半天。可温度却直奔到了三十几度了。从空调车出来感觉挺舒服,现在就有点受不了了。大木开了一个小小的风扇,也是这个摆满了生活用具和各种家具的小房间的唯一的一个可以给人带来凉快的东西。
对着门口摆放的是一个小小的煤气罐和一个煤气灶。杨三昆说这样放着很危险,大木说没有办法,放外面不安全,又没别的地方放。自己不做饭,长年了了的也没那么多的钱在饭店里吃饭,工厂煮饭不是迟就是早,而且经常丢。甚至有时候是生的,很不方便。挨着高建筑外墙的是一张床,铁架子,可以折叠的。上面是几块木板和一些纸板,只是这么热了上面连个草席也没有,还是冬天的那些被褥,黑油油的,这显然是在屋子里做饭的结果。床的右手边放着一个桶,旁边是一个上了锁的水龙头。铁皮上不知道用什么东西钻了两个小孔,一根铁丝从他们之间穿过,绕回来,绑在了一截木棍上。木棍上挂着菜刀,砧板,和一个筷子筒。床的左手边是个大的编制袋子,估计里面放了衣服和一些需要放起来的东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