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帝都天城 【第180章】 天公地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0章天公地道
“难以权衡利害?”无敌听卫鞅如此言辞,当即有些火了。别人或许不知卫鞅本意何在,但无敌却是心知肚明这厮就是要杀人立威,虽说杀人立威也算可以接受,但卫鞅却是以私斗叛国这样的罪名一气要杀六百多人,便叫无敌有些难以接受了,当即无敌沉声道:“本公难以权衡利害?好,若是你卫鞅胆敢立下军令状,杀此六百五十一人后秦国将再无私斗,我便让你杀!”
无敌话语一出,卫鞅当即色变,这个军令状别说卫鞅,任谁都是不敢立的。当然,卫鞅也心知肚明,今日杀了这六百五十人后,秦国的私斗或可遏制一时,但也不能说日后绝无再发可能,只是对于变法而言,确实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杀人立威。
见卫鞅勃然色变,无敌也知道这话有些重了,当即便缓和道:“以杀止杀,以血立威,或可有一时之功效,却不是长治久安之策。治民有如治水,只可疏导,岂可强行堵截?法治之本,先生曾言本意正是使民知其何所可为,何所不可为之,不是以善法制善,恶法治恶之道。”
无敌此说,卫鞅听了也是首肯,确实法治的本意是将善恶刑罚标准订出,让人知道什么事情干了不犯法,什么事情犯法不能干,而不是以法将善良的人和坏人区别开来分别对待。毫无疑问,这些私斗的民众并非是无意识的去跟人拼杀、打斗,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保护天性所驱使。在一个数百年来家法、族规在绝大多数时间占主导地位的国度,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受到责备,甚至还是为族人争夺利益的英雄行为。^^ ^^可你卫鞅一上来便不明不白地给人家挂上一个叛国的罪名,叫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终生在土里抛食的老民如何理解?
无敌知道这些道理卫鞅肯定也懂,只不过他身为战国之人。目光必然有着一定地界限,只得措辞开导道:“秦,自穆公以来。皆以仁政为施政之纲领。仁政者,实为人治,国以仁政待民,民必以仁义而效国。人治有其弊,亦有其利。秦自穆公距今已逾四百载,几代昏君误国、几代奸佞乱政,征战连年、烽烟不息,却也未曾国破,实乃仁政之功。而今秦要强国。必然变法,本公自然明白从人治向法治迈进,是这时代的大势所趋,可所谓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法治固然可聚国力。凝民力,确需循序渐进,渐开百姓民智,潜移默化,徐徐图之。你上手就要杀六百多人,所用的刑律却是百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新法。何以服众?”
法治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伤人,也会伤到自己。要严格执法,前提必须是让百姓全民懂法,百姓若不懂法,那么一旦犯法,便会以不懂法自居,这个时候你的法便可能受到质疑,甚至会被人挂上苛法、恶法的名义。况且。自打无敌那日在宗山上给卫鞅定下了新秦法的基调之后卫鞅便在修订律法,至今都还没有拿出一套完整的大秦律法出来进行核定,因此无敌当然知道卫鞅打得算盘就是想用杀人立威方式对这套由他编撰的大秦新律进行推行,实是想要搞出一招:“未见其法,先惧其威!”
这一招,在原本地时空里拿来唬唬二哥嬴渠梁或许管用,可对无敌来说不就等于是班门弄斧么?
无敌话中之意,卫鞅怎会听不明白:“君上之意是?”
见卫鞅果然开窍,当即无敌点破题意道:“私斗伤人,罪无可恕。===杀是定然要杀。却不可以新法杀之!”
“不以新法刑杀?”卫鞅听的一怔。旋即聪明过人的他便知其意,当即失声道:“君上。如此良机……”
“先生差矣!”无敌也不当他说完,起身笑道:“天下之事,岂可尽算?便如世人亦常言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门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地人吗?”
无敌用这句话做结束语,并不是说卫鞅“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做”,而是语带双关的告诉他孔丘明知仁政人治不符合当时的天下大势,却还是要坚持推行,这说明仁政仁道,果是有其可取之处地。而卫鞅你也知道强行用杀人立威这个手段推行新法,必然会激起民众对新法的反弹,何必非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
十六这日一大早,整个河西之地的百姓民众便汇集到了郑县,此时在郑县城外一片收割了作物的农田上,一早便有人搭建起了一座三丈高地高台。===而在高台的下方,却是整整齐齐排列着六百余个距地二尺的木桩,这便是将要对河西私斗的人犯行以极刑的大刑场和断头台。
高台上,无敌一脸肃然的端坐在主位,用冷峻的目光注视着台下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民众,今日对于无敌来说,既是一场有可能名扬千古的历史大戏,也是为大秦变法拉开大幕重要一步。
秦国要变法,只能是在先有地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另起炉灶或可一步登天,却不适用于老秦。因此,无敌的变法纲要核心就是“渐变”和“诱变”:渐变者,便是渐渐以新思路、新想法、新例子和新气象,使得秦国百姓渐渐理解变法所带来的社会转变,不但要理解,还要从这个社会转变中学到经验、获得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诱导百姓去适应这种转变。以至于从这种转变中获得好处的百姓会自发的去拥护这种转变继续的发展下去。
商鞅变法固然抢秦,但商鞅最后落得的下场却无疑阐明了两个在历史上所有变法失败地例子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变法不够彻底。法治始终难逃被人治凌驾其上地命运。比如商鞅,当鼎力支持他进行变法地嬴渠梁一死,他便立时落了个名败身裂的下场。“名败”是因为给他定地罪名是莫须有的谋反和通敌罪名,“身裂”则是他被自己制定的车裂之刑五马分尸。
二是变法只变其法,不变其政。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甚至包括后世各个封建朝代的变法,大多存在着一个相同的现象,那便是一人变法,人死政亡。究其原因,用后世的话说便是新法新政没有培养出足够多的既得利益阶层来保证变法地延续性。一旦主持变法的核心人物亡故,那么这次变法所推行的措施、取得地成绩,便有可能在几十年或几代人后烟消云散。

因此无敌的变法,绝对不能步此后尘,而无敌也深切的明白,想要让秦国逐步强盛。真真靠得住的既得利益阶层不是老世族,更不是军队,而是秦国地老民百姓。所以,无敌曾对卫鞅说:“本公身为秦人,也曾访遍秦国。知秦国情民心,秦人明事理。秦人也担得轻重,要想变法成功,让老秦百姓支持变法,首先要做的并不是以杀戮血腥使其惧于法令严苛而不犯法,而是要广开民智,让百姓知道这法律究竟是如何惩戒坏人,保护好人。知道何事做了会被治罪,何事违法不可做,只有这样当百姓渐渐熟知法律之后。用法律来震慑奸恶的目的才能逐步实现,若百姓不知偷盗是罪、不知**是恶,你便是杀再多的人也是无济于事。若民众都能判断是非,知礼仪而弃恶行,国家必然会强盛。”
也在无敌的思索间,日头渐渐升起,大刑时刻悄然而至。
正午,午时初刻。
六百余名被无敌核定地死刑犯从郑县徒步而出,在军士的押解下一步步进入大刑场,身为特使和典官的卫鞅面无血色的冷然宣读了对一干人犯一一问名宣其罪状。===判决斩首。只听卫鞅判决一下。行刑的侩子手便将人犯踢跪在地,将他们的头颅按在了二尺高的木桩上。也在这时。围观的数万民众当中暴起一阵撕心裂肺的嚎哭声与喊冤声,更有咒骂卫鞅不得好死地呼声不绝于耳,无敌伸掌猛拍面前长案,竟是“砰”的一声将木案拍得粉碎。
当即,无敌不顾手掌剧痛,并且暗骂白氏巧匠做的道具竟然如此扎手之余,豁然起身上前,伸手一举,看护整个刑场的秦军士兵齐齐原地踏步,跺脚齐呼道:“噤声!噤声!噤声!”
军士连呼三声后,整个刑场上立时安静下来,无敌扬声喝道:“特使卫鞅,所颁斩首法令皆由本公核定,可是有人觉得判罚不公?”
一名立于前排的人犯老者当即咆哮道:“不公!”
“你是何人?”无敌走前两步,站在高台边缘居高临下喝问道:“如何不公?”
人犯老者当即朗声喝道:“老夫西乞,郑县本是秦东,不属河西,不应清丈!”
西乞说完,围观群众当即齐声附和起来,当即无敌举手示意,待群众安静下来,无敌朗声问道:“好,本公且问你,既然郑县本属秦东,为何自老公父三年起,栎阳派出之官吏皆不得入郑县县城,而你郑县西乞氏族民亦未向栎阳缴纳一钱赋税。”
西乞闻言也不惊慌,强词道:“我西乞氏为老秦世族,族民赋税皆有公族缴纳!”
“好!”无敌闻言一笑,算他有理,却是道:“郑县分属不清,本可由公族上呈本公商议,清丈之事乃是本公派遣特使所行,不服清丈亦可与特使理论,你西乞为何要煽动郑县西乞族人与戎狄老民聚众私斗,且亲自带队,一夜击杀戎狄老民中我大秦卸甲功卒二十七人?特使举证,证据确凿,你又有何辩驳?”
西乞遭此逼问,也知自己毫不占理,当即无赖道:“河西之地本就是我老秦故土,凭甚要分给这些戎狄贱民?”
“呔!住口!”无敌暴喝一声,怒容立现,一脸虬髯更是根根竖起,威势骇人。只听无敌怒声喝道:“西乞,本公率军抵御六国之时,你在何处?栎阳被围之时,你在何处?函谷关下血战三日,其时你又在何处?若不是你口中的戎狄贱民为我大秦流血奋战,我大秦何以能够收回河西之地!今日,本公再次公告天下,日后我大秦只有秦人,再无老世族与戎狄老民之分,谁敢再以世族戎狄之分寻衅滋事,全族以叛国罪论处。特使,宣令!”
卫鞅上前一步喝道:“国君令:叛国者罪,一人叛国,全家斩首。一族叛国,全族斩首!”
旋即,无敌再次喝道:“杀人者偿命,伤人及盗者罪,为我大秦仁政之纲。今日,你等六百五十一人,为一己之私,私斗杀人,偿命天公地道,还有何人不服?”
无敌此言一出,早已被授意秦军立时喊出:“杀人偿命,天公地道!”
旋即所有人犯都是面如死灰,而西乞更是愧的几乎无地自容,原本今日他还想着以郑县分属不清,清丈土地激起民变来孤注一掷,哪知国君根本就不接这茬,而是将他蓄意杀人的事情坐实,以杀人偿命的公义将他的借口全部堵死。
无敌虎目一扫,自然见到六百余人都是满面惭愧,当即朗声道:“你等之中有我老秦良善百姓,也有卫国征战地卸甲老卒。今日,本公亲来,只为送你等一程,本公寄语诸位,望诸位黄泉路上互勉之:私斗杀人者耻,为国杀敌者荣。”
无敌说完,秦军兵卒自然齐呼三遍,而后接过一爵秦酒泼洒于地,这便背过身去。
西乞见此心知求活无望,也是幡然悔悟,不由痛声高呼道:“君上!老夫知错,西乞氏地族人们,切切记住,为国杀敌者荣,私斗杀人者耻哇!”言毕西乞双目一瞠,钢牙猛挫,竟是生生咬舌自尽。
卫鞅面色如铁,冷声喝道:“人犯六百五十一人皆验明正身,行刑!”,也是齐齐转身而走。
待远离郑县之后,其中一名老者却是停下脚步,向郑县方向遥望道:“此公,果真贤良之君也!”
另一人却是道:“大师兄,一次刑杀六百余人,如此暴政实乃亘古未闻,何来贤良可言?”
“苦获,尔何来暴政之说?”老者不悦斥道:“我墨家所行天道,与秦公所言杀人者偿命,伤人及盗者罪有何区别?”
苦获面色一禀,还想强词:“可是,一次刑杀六百余人,有干天和呀!”
“苦获呀苦获,你可知何为天和?”老者苦笑叹道:“杀人偿命,天公地道!恶人不除,良善不宁,以杀止杀,便是天道!”
第九卷全卷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