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外国金典(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软”致胜
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对微型电脑不屑一顾的IBM终于在苹果公司推出风靡一时的微型个人电脑后如梦初醒,并决心尽快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可是,因多年来忽视了对微型电脑的研究,一时来不及研制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两项核心技术,于是,IBM决定暂时先向技术领先的小公司购买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应急。此时,敏锐的微软公司立刻意识到,IBM微型电脑有可能轻易击败苹果电脑,成为真正人手一台的个人电脑,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可能出现。
在市场开拓初期,技术水平一时的高低有时并不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并凭借核心竞争力建立市场标准。合作初期,微软向IBM开出了极有诱惑力的合作条件,即微软完全配合IBM和英特尔的硬件标准和规格,特别设计PC-DOS操作系统,每台电脑收费不到50美元。双方一拍即合,结果IBM成为替微软开拓市场的“分销商”。比尔·盖茨是学法律出身,对复杂的商业合同法知之甚详,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微软不但幸运地保留了PC-DOS的独占权,而且可以授权其他硬件厂商使用将PC-DOS略为修改而成的MS-DOS。毫无疑问,比尔·盖茨在这场交易中使微软在双边合作中占据了免费搭售、灵活自主、左右逢源的优越地位,为微软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事实果然不出微软预料,1981年,蓝色巨人IBM正式推出个人电脑。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依靠自己的电脑巨人的威名和营销网络,IBM个人电脑一推出便畅销全世界,全球的电脑厂家也纷纷争先恐后地为IBM个人电脑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这便使与应用软件紧密相关的微软DOS成为了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使更多的人再次认识了微软。而与DOS系统最具竞争实力的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因与DOS标准不兼容,并且在开拓市场的时期由于技术保护,而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失去了占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大好时机,成了微软的手下败将。
在比尔·盖茨看来,计算机真正的摇钱树在软件中。因此微软公司还将其软件系统应用到所有的行业和公司。1997、1998年内,基于各种互联网的进取性业务,微软公司的软件扩张到汽车零售业、报业、旅游服务业,甚至银行业等等。其实,这不仅是微软产品的渗透,更是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
视窗天下
如果说以“软”致胜使微软公司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那么之后的视窗更使得微软如虎添翼。
1995年,微软推出真正强大而完整的32位图形化操作系统——视窗95版和视窗NT版。新产品充分支持英特尔奔腾微处理器以及网络和多媒体厂商的硬件功能,使用户得以享受多媒体、资源管理器、高速运算、集成网络、免费互联网络浏览器等多项功能。这些举措直接扰乱了已经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地位的企业应用软件的竞争者。一时间,微软的竞争优势增加好几倍,Sun公司、甲骨文公司、美商网威甚至IBM公司都把微软公司视为最大的对手。视窗95操作系统是微软的转折点,也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微软引导世界潮流的一个里程碑。
创新是企业谋求生存的灵魂,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像电脑软件这类的产品,如果不能够迅速的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因为微软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努力,才能够有这样迅速的发展。自1995年以来,微软的产品革新率就一直保持在71%以上,在2000年产品的更新率达到了73%。微软的自主创新、自我淘汰机制占尽先机,获得了滚滚而来的利润,大大提升了微软的品牌价值。当全球电脑用户不断升级换代时,微软不仅击败了IBM,还一跃成为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旗舰公司。这也体现了微软公司的知识管理即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性。
创建行业标准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地进行经营活动的各种能力体系。其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今,国际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展开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微软一直把知识管理当作最有利的武器,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还创建了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模型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性。在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大量的竞争者(包括从起点的设备制造商至应用开发商到用户)被吸入行业标准持有人的“引力场”。进入这个系统的人越多,这个系统的价值就越高,于是,行业标准持有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行业标准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利润引擎,微软公司把其采用的基础产品模型过渡到行业标准模型,这便是广为人知的“微软的战略”或“微软方法”。

微软是知识经济中比较典型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很具有典型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在几年之后就会成为行业中其他企业普遍具有的能力,尽管知识的不可分割性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但是其他企业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能够具有这种能力。就像微软当时颇具竞争力的视窗95,现在已经失去竞争力了,此时,这种核心竞争力就逐渐成为一般性的能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微软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Windows98、2000系列,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关链接:波特的竞争优势
“如果有人把管理理论改变为令人尊敬的学院派原则,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波特”,这是《经济学人》对迈克尔·波特的评价。
波特的研究,尤其是《竞争战略》以及《竞争优势》,提供的是理论基础,而不是理论框架;可以说,他建立的是一套有关战略的基本概念,而不是定位战略本身完整的结构,在这些概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波特的竞争分析模型、通用战略的设定。
波特的竞争分析模型指出了影响组织环境的5种竞争力量,即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波特还认为蕴涵着三类成功战略思想,这三种思想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
这项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确实使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企业一旦赢得了这样的优势,其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
(2)差异化战略
这项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如果差异化战略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3)专一化战略
这项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这些优势也能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市场,也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所以,波特认为,企业必须做出一种根本性战略决策,向三种通用战略靠拢。一旦公司处于徘徊不定的状况,摆脱这种不良状态往往要花费时间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而采用三种战略也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们要求的条件是不一致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