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王‘传奇系列调查:暴富神话揭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华强塑胶宣告停产清算,塑料袋行业禁令政策对塑料袋生产制造行业的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影响,正在蔓延。位于内江的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内,那些被称为西南"破烂王"的隐形富豪们正面临经历雪灾之后的"第二冬"。
塑料袋行业感受寒风
这个春节依然一片喜庆,可塑料袋行业的老板们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广州市一德路,南方最大的塑料袋批发市场内,2月下旬的一天,陈巧玲向记者这样评价塑料袋生意:"赚得越来越少,就不再卖那个了"。
全国所有的塑胶制品厂有一半都在广东地区,随着最近的一纸禁令,陈巧玲所在行业的一批老板们在春节前后开始"转型",比如不再单纯地经营塑料袋。
14日,成都数位做塑料袋生意的老板碰头———他们中有人向广州提供原材料,有人直接做塑料袋加工,话题的核心是:继续做还是停下来?在此之前,成都塑料袋行业被洗牌说法笼罩。
两个月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简称超薄塑料袋)"。同时,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要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禁令之后是"门槛",2月10日,三项关于塑料袋的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公布,下月4日,征求意见将完成。意见稿在禁令基础上,不仅明确列出了厚度极限偏差,还规定了塑料购物袋的生产、运输、贮存。
"门槛大大抬高了",成都兴达塑料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梁成说:"行业内80%的企业都将受到影响。"
生产厂家是第一受影响的对象,鲜为人知的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小镇和那里的富豪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
牛棚子老板们遇更高要求
2月14日中午,内江牛棚子废旧物品市场,清冽的寒风挡不住刺鼻的怪味。
如果你不了解这里过去20年的故事,很难把它和"塑料袋风波"联系在一起,但临街的楼房门看那些堆起高高的废旧塑料袋、论坛、电话、塑料瓶会给你启示。
"这里的废旧塑料交易量约占全国废旧塑料回收、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负责管理市场的徐富金说,市场里的塑料回收大户主要向广东、浙江和安徽等地的厂家供应塑料。
外界对这里并不熟悉,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沿321国道四川内江椑木镇到隆昌双凤镇的十多公里路段两旁,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约40亿元左右的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圈内人称牛棚子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成为全国废旧物资主要集散地之一、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销售集散中心。过去20年里,这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富豪!
从成都将塑料袋的原材料运送到广州需要一周左右,可消息的传递通过一根电话线一秒钟就能实现。
"已经接到了电话,那边说估计不要货了",老李在市场做塑料回收多年,他首先将塑料分类收集,然后由广东商人买走。还有人告诉老李的同行,希望原材料的分类能够更细,以达到回收利用的标准。
牛棚子废旧物品市场的老板们刚刚被雪灾"冻了一下,冬天又来了!"最近的雪灾尽管影响了市场内的废旧物资运输,即便是去年塑料行业跌宕起伏,但牛棚子市场里的塑料回收生意却一直是牛市。
在牛棚子市场一间作坊里,做塑料回收的商人叹息,"要调整策略,现在做回收的越来越多,政策变动对只做塑料回收的生意影响很大。"
"多数人不知道这里,这个小镇上,从一无所有到身家千万的人至少有十几位!"徐富金认为,尽管身家不菲,但由于多数富豪做的初级回收,一旦中间厂商有风吹草动,这里的生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割肉还是转身?
国家发改委在解读上述禁令时指出,"有关部门要通过相关政策、标准、技术等办法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倡导消费者重提菜篮子,减少使用塑料袋。"
塑料行业分析师认为,利好大环境的禁令一方面抬高塑料袋行业门槛,同时也引导上游减少垃圾产生。
市场资深人士分析,牛棚子废旧物品市场的上游以上规模的"收荒匠"为主,下游则主要是塑料加工企业。知情人士透露,市场内一些老板目前收购塑料给一些做超薄塑料袋的厂家,"这些厂家在6月1日后如果不升级,就不能做超薄塑料袋,下游停产倒逼市场里的塑料回收。"
禁令大限将至,全国最大塑料包装袋生产商———华强塑胶停产的影响已经蔓延到四川,这家企业先前在四川采购塑料袋原材料,一些原料提供商已收到结算通知。
割肉还是转身?转身需要不菲的投入,"目前这里多数是几台机器,雇上几个人就能开工",但要做深加工,厂房设备的投入不小。
牛棚子市场内一批商人与华强塑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些身家千万的"破烂王"将如何走下去?
"破烂王"暴富神话揭秘
当你随手把一个塑料袋扔进垃圾桶,你是否会想到,你也许正向一群在这里发家且鲜为人知的千万富豪贡献利润?
这里是位于老成渝路上一个小镇,这里的垃圾堆积成山,可从垃圾堆走出了数十位千万富豪;数年之前,他们还是穷光蛋,甚至还点不起煤油灯!
这里是内江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也是西南最大的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一个小镇上的传奇和富豪们的故事过去数年一直被掩盖在成堆的垃圾之下,本报记者带你一起揭秘这里的财富生态。
小镇上的
千万富豪部落
从内江城里到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大约需要1个小时,如果你手里有一幅内江地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废旧物资市场就集中在从内江东兴区椑木镇到隆昌双凤镇的公路沿线(沿321国道近10公里的公路两旁)。
驱车前往,废旧物资市场的核心地带则集中在椑南乡境内,沿线农户的小院里成堆地摆放着垃圾,有些农户干脆在墙上刷一层白灰,上书红字:废品收购。
100万才算有点钱
根据椑南乡相关部门统计,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年交易额40亿元左右,截至去年8月,据不完全统计,市场里有经营业主300余户,经营场所600余亩,从业人员近万人。特别是废旧塑料交易量占全国废旧塑料回收、交易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大的市场成就了一批富豪。"熟悉市场的人士为记者列了一份名单,名单上的10多个人至少都是千万级富豪。"他们都很低调,肯定不会告诉你有多少钱!"该人士透露,在这个市场,几十万元身家根本不算什么,100万元才算有点钱。
在椑南乡去年上报给东兴区的一份材料中,对于这里的富豪的描述是:市场上身家超过百万的业主达50户以上,500万元以上的业主约10户,上千万元的业主约个统计很保守",参与统计的人士透露。
小茶馆里的低调富豪
废旧市场里的千万富豪们和他们的作坊式小厂一样,你根本无法从外表上看出区别。椑南乡镇上临路门面密集,"一般一个老板用一两个门面",负责管理市场的徐富金说:"临街的铺面做收购,铺面楼房后面通常有一块地或是大棚做简单的加工。"
"老板不在,你去对面的茶馆找吧!"记者在数家作坊式小厂内得到相似的答复,"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茶馆里打牌",在知情人士的帮助下,记者在茶馆里找到了5位做废品收购的老板,"这里做生意一般过了元宵节才大规模开始,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在内江城里有房子,过年都到城里去了!"
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甚至还弥漫着废旧塑料的怪味,这就记者在几家茶馆内看到的场景。
老板们并不太愿意与记者接触,对于身家更是讳莫如深,"你不能写,最多写我一年赚几万元,不能超过12万元,"一位被业内认为有千万身家的富豪说。
椑南乡牛棚子村村民刘昌海是当地公认的千万级富豪,20多年前就开始走街串巷,收破烂转手给外地老板。记者见到他时,他却根本不承认赚了钱。
一位姓卿的老板在牌桌上和记者聊起塑料回收生意时说:"没有多少钱,你看我们打的都是小牌。"不过,同桌的两位牌友透露,"随便有几百万身家!"据悉,卿老板在镇上做废旧物资生意已经有20年,是牛棚子市场里"最早致富的一批人之一"。
财富积累以后,牛棚子市场的一些老板开始转移投资:当初的收荒匠刘昌海不仅办起了椑南乡首家pvc管生产企业,还在内蒙古拥有一家分厂;牛棚子市场的"鞋底大王"胡仲辉早已进入物流市场;还有人在内江城里开起了超大茶楼……
"财富榜样"赖明水:从收破烂到办企业
发家故事1
赖明水如今的身份是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的老总,被行内公认为"破烂王"前辈的刘昌海建议记者,"一定要和赖明水聊聊",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如果没有赖明水,也许就没有牛棚子市场的今天!"
2月15日,几经周折,记者在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内见到了赖明水,和众多发家的"破烂王"一样,赖明水并太愿意谈及过去的岁月,"没啥好采访的,我们做得一般!"
据悉,赖明水和刘昌海曾是合作伙伴,上世纪80年代,他们开设的废品收购点成为如今这个硕大的牛棚子垃圾市场的前身,"当时是第一家,后来越来越多。"
后来,赖明水和刘昌海分家,各自自立门户,赖明水在牛棚子市场建了一个废久塑料的加工厂。刘昌海则在牛棚子市场办了一家pvc管生产企业。刘昌海向记者透露,赖明水做得比他更早,规模也更大。
刘昌海认为,"赖明水很有眼光,把厂子搬出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赖明水搬厂的故事其实是赖明水买下了东兴区的一个铁钉厂,然后改造成了现在的"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四川新明塑业有限公司在业内颇有名气,其产品包括各种塑料管、排水管等,销售遍及云南、广西、贵州、河南等地。

"一开始煤油灯都点不起来,就出来收破烂,后来做废旧塑料加工又办厂。"赖明水对自己的经过轻描淡写,不过关于赖明水的传奇,牛棚子市场内那些"破烂王"都能说出一二来。
牛棚子市场有人士向记者透露,赖明水才算牛棚子市场里走出来的大富豪,"身家估计可进内江前几名"。不过,赖明水向记者否认这一说法。
无论如何,从收破烂发迹到办企业发家,从初加工到深加工,赖明水为牛棚子市场里的"破烂王"树立了财富榜样!
"鞋底大王"胡仲辉:从100元到上千万
发家故事2
胡仲辉刚刚把车换成了凯美瑞,在牛棚子市场,他是有名的"鞋底大王"。20多岁开始混迹废旧市场,从一辆自行车开始,如今50岁的胡仲辉早已"功成名就"。
从3元到20元
1985年,胡仲辉以100多元的积蓄为本,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上山下乡收废品。之前,他先后在铁路上和玻璃厂上班,"一天能挣两三元钱!"
"好像听说这儿收破烂有搞头。"胡仲辉决定赌一把。"出人意料",推着自行车收皮毛羽绒,一天下来居然赚了20多元。胡仲辉兴奋不已,从此开始大张旗鼓地走上了收破烂之路。
1990年前后,牛棚子市场里零星的废品收购点逐渐增多,由于交通便利,牛棚子市场的名气开始逐渐向外传播。牛棚子市场附近的一些村民也加入"收荒匠"大军,收破烂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1993年前后,牛棚子市场主要集中的是内江周边的一些废品,就在那个阶段,胡仲辉开始往外地跑,组织外地的废旧物资往牛棚子市场里运———整车整车的废品向牛棚子市场里运,再运出去时,胡仲辉的腰包开始真正鼓了起来。
专做鞋底和旧书报
早先,只要能转手的废旧物资,胡仲辉都收,可同样的事情同行们也在做,"利润很薄!"于是在1995年前后,胡仲辉将重心放在了废旧金属收购上。最让胡仲辉兴奋的是,一次一个旧厂房里的机器整体转手,胡仲辉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接了下来,那一天就做那一单他就赚了8万元。
不过,并不是每次都会运气这么好。一次,胡仲辉组织了一批废旧金属线,刚装上车运出不久,有关部门就接到了举报电话,检查人员很快就在废旧金属线中发现了新的铝线,物资被罚没。类似事情接连出现,胡仲辉最终决定转做废旧鞋底和旧书报的收购转手生意。
在从东兴区进入椑南乡镇上的进口不远处,你可一看到临路上四家小楼前鞋底堆积如山,那里就是"鞋底大王"胡仲辉现在的产业之一。"每天进出货都是几十吨,收购现金要准备10多万元",胡仲辉透露,他做的鞋底生意大概需要100多万的资金才能正常周转,"现金交接,如果几天不出货,就有积压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牛棚子市场附近的商人或是胡仲辉的固定客户将各种各样的旧鞋收集到牛棚子市场,胡仲辉聘请的一大批工人将旧鞋进行处理,只留下废旧鞋底。在根据不同的材质进行分类后,胡仲辉将分类的旧鞋底卖到广东、安徽等地。
"材质不一样,价格差别很大,每吨从1000多元到4000多元不等。"胡仲辉透露,每吨鞋底大致算下来有几十元的毛利。"一年房租大概10万元,工人工资每个月发3万多元",胡仲辉表示,现在做这个生意并不怎么赚钱,前几年他买了一辆车,搞客运。不过,在附近的一些人看来,胡仲辉身家早已超过千万。
"破烂王"财技揭秘
垃圾堆里的财富三步曲
牛棚子市场里的千万富豪们,大多通过三步实现了财富梦想。
第一步:"收荒匠"岁月
从赖明水、刘昌海到胡仲辉等,一开始都是身体力行,走街串巷,从收鸭毛、头发、猪鬃等开始,简单处理后,转手卖给外地老板。成批的"收荒匠"不仅积累的财富,也积累了声誉。
第二步:专业化分工
内江周边一些城市,都有破烂集散地,但始终没有形成牛棚子这样的规模。这是因为牛棚子市场里的各个商户目前形成了"专业化"特色,即每家商户都集中收购一种废品,比如鞋底、旧轮胎等。按照官方统计,牛棚子市场经营种类包括塑料、金属、羽绒、毛发、书报纸等5大类400多个品种。"利润非常薄,主要是靠规模效应,量大才能赚钱。"负责管理市场的徐富金说。
第三步:分享规模效应
牛棚子市场"三线穿市"(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成渝铁路),便利的交通和积累的基础让牛棚子市场的规模积聚膨胀,牛棚子也形成了以废旧塑料交易为主的格局。
牛棚子市场的老板做废品回收的最大成本是废品收购和人工工资。据悉,牛棚子市场附近村庄不少农民在市场内打工,工人月薪一般在500元左右。
西南"破烂王"遭遇多重困局
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在成就一批富豪的同时,也带来环保、交通等诸多问题!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持续发展多年的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如今在内外因素的制约下,正在困局中徘徊。这个西南最大的废旧物资市场将走向何方?
环保之痛
你想象中的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到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实地看看,一定触目惊心。
在内江东兴区椑南乡境内的321国道沿线,倾倒的垃圾随处可见,"牛棚子村"的牌子就立在垃圾堆里。
"污染很严重",市场内一家塑业公司的总经理肖先生说:"这里成堆的废品在被分解以后,不能‘套现‘的废品则被焚烧或是抛弃在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周边。"
"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站吗?"负责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管理的椑南乡交通安全市场办主任徐富金说:"以前有一个垃圾处理站,但后来停了下来。"
垃圾处理站关停的原因是,由于垃圾焚烧产生的气味影响了附近的居民,在一批居民的呼声下,处理站成为摆设。
记者在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外的一座小山坡上找到了多个焚烧垃圾的土坑,没有完全烧掉的塑料和堆积的垃圾正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椑南乡交通安全市场办的一份报告披露:"废旧市场的废弃物多、污水横流,目前地下水已全部破坏,周围农田被污染。"报告甚至预测,牛棚子废旧市场因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在未来的若干年将有可能对群众的身体造成危害。
交通火灾伤痕
"三线穿市"(成渝高速、老成渝路、成渝铁路),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地处的交通位置便利,物流发达。商家来自全国各地,牛棚子市场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运输车辆近200辆。不过,"以路为市"的情况,却大大影响了老成渝路(即321国道)的通畅。
负责维护老成渝路牛棚子段的两位工人告诉记者,"堵得伤心,平常天天堵!"
去年8月,椑南乡有关部门向东兴区政府打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车流量本身很大,加之市场货运车辆多,业主又占道经营,因此牛棚子场镇每天几次堵车,加之没有交警疏散,一堵就是几个小时"。
此外,牛棚子市场还让往来者产生一个疑问:"这里发生火灾怎么办?"
徐富金告诉记者:"这个市场是省级重点防火场所,内江七大防火场所之一。市场内堆放的废旧塑料属易燃物品,一旦起火,很难扑灭。"
2002年就发生过"火烧连营"事件,大火整整烧了七天七夜。"业主大部分没配备防火器材。"那场大火至今让徐富金惊心。
据本报调查,2006年,牛棚子市场内至少发生了三次火灾。尽管牛棚子市场距离内江市区只有23公里,但牛棚子内的交通拥堵随时会影响消防车进入。
按照消防专家的设想,专业市场内的电气电路设计不仅要按防火要求布局,建筑物还要设置防雷设置、专用水道。
管理建设空白
述问题其实早已被市场管理者注意到,据介绍,该市场是自发形成的,加之没有专门的经营场地,形成了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格局,给市场的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
"虽然成立了市场办公室,可这个办公室也没有得到区编办认可,只是我们自己设立的,它的职能不明确和健全,没有上级政府赋予的法律和行政职权",徐富金指出,乡上一批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无权执法,缺乏强制手段,导致管理无序。
"该市场业主大部分没有办理合法的经营执照和许可证,市场管理费、环境污染费、消防费、卫生费等都没有来收取,甚至连税收都没有收取。市场的业主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无序。"
徐富金透露,"一直以来最大的努力方向是希望规划打造一个新的市场"。
内江环保局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东兴区的环保、商务等多个部门曾讨论牛棚子市场的再造,其中形成两套方案,其一是组建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其二是考虑到不好集中,计划重新设立两个市场,这两套方案都是"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据悉,在2003年,曾由东兴区牵头引资修建废旧市场,"由于多方面原因,市场未能建立起来。"徐富金告诉记者:"遗留问题和经费投入让我们头痛"。据介绍,向农民租的几十亩地荒芜,但每年需要向农民支付几万元土地租金,加上市场的管理所支付的经费,当地政府每年投入将近二十万元,影响了乡政府正常工作的运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市场夭折,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开发市场的投资者突然"出事",没能继续投入。据记者调查,这个市场建设计划搁浅,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地政策的调整,"以租代征"已不被允许,而按照设想,建设市场需要数百亩土地。
东兴区商务局一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将针对牛棚子市场的建设进行专题讨论,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据悉,相关部门曾多次进行相关研究、论证,至今未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