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逼良为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主,贾妙小姐你们二人金枝玉叶,实在是不宜到前线十分危险的地方,你们还是回去吧!”
“杨公子你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身为大宋公主更应该以身作则。”
“对,我身为国舅的女儿也要以身作则。”
“不行,你们必须回去。你们不回,我派人送你们回去。”
“谁敢送我们回去,回到临安我们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杨林软硬兼施,硬是没把赵雅晴和贾妙劝回去,只好派几个御林军回临安请示皇上,让皇上派人把二人接回去。
在湍急的长江上逆水行舟速度的确非常的慢,现代轮船一般两天时间就可以从杭州到达武汉,可是在没有任可机械动能的南宋时期速度何止慢了十倍,再加上逆水而行船只前进全靠人力,水手们也有累的时候。所以船队行驶了二十多天,也才到达江州附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公子,这首词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凭添万千感慨。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是你刚才所作吗?”
经过几天的航行,杨林已经明白急是急不来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心情也放松了下来。派回临安的御林军也还没有回音,杨林本想把派人把他们送回去,但经常在公司被女人给小鞋穿的他不想做这个丑人,所以就暂时让她们留下,也趁这段时间教贾妙和赵雅晴弹弹以解一路上的寂寞。刚才他把十面埋伏这首曲子的所有段落都教会贾妙,听贾妙弹了一遍,站在船头的杨林看着滚滚长江,很自然了吟起了三国演义开头的那一首词。
听到赵雅晴问自己这道词是不是他所作后,杨林当即否认道:“不是,我是从一本书上看来的。”可是赵雅晴和贾妙那肯信,追问杨林是从什么书上看来的,三国演义是明朝才出现的,而写这首词的人也是明代人。杨林当然不知道应该怎么答,这几天他已经明白答的越多,二人问的也越多。
正当杨林不知怎么答时,突然有斥候来报:“报告大人,在江州附近江面上发现大量民船。”
杨林当即说道:“速去查问发生了什么,尽快回报。”
“是,大人。”
不一会,斥候来报道:“报告大人,江州附近江面上的民船全部是渔船,因官府收纳税银,渔民不纳,官府拘捕了一些渔民,渔民不服和官府争执了起来。”
“哦,带我去看看。”杨林本来负责带兵增援鄂州,这种民间的事本来不应该管的,可是江州是现在的九江,他印象中好像鄂州之战中好像发生了一点关于九江的事,所以一听说渔民和官府争执了起来,就说我去看看。
“我也去。”身穿男装的赵雅晴说道,她去,贾妙和他的侍女小芸也跟了上来。
“发生了什么事?”杨林带着几个御林军和赵雅晴,贾妙,小芸坐着一艘斥候船来到了渔船中间,众多的渔船把每两艘官船围在了中间,渔民和衙役们分作两别站在两艘船上,船上有明显争斗的痕迹。

一听到杨林的声音,船上的渔民纷纷转过身对杨林跪道:“状元公,求你为草民做主阿!”这么多人一起向杨林下跪,杨林那种过这种阵势,而且还有许多年纪比较大的人这对于现代人的他来说怎么都接受不起,连忙跳上船把渔民一一扶了起来,“大叔,大婶快快请起,大家快快请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状元公,求你为草民做主阿!”第一个被杨林扶起来的渔民拉着杨林哭道。
“大叔,发生了什么事。”杨林扶着连忙这个渔民问道。
“大人,草民实在没有钱交税银,求大人叫这些官差不要抓我的女儿阿!”渔民哭着对杨林说道。
“没钱交税就要抓人家女儿,还有没有王法了,你们。”听了渔民哭诉,杨林还没有反应,赵雅晴就对一帮来衙役吼道,而杨林则奇怪道:“大叔,难道你们打鱼所赚来的钱,连税银都不够交吗?”
“一个月收六次税银,差不多每隔五天就收一次,状元公,草民就算每天打再多的鱼也不够,这些衙役收不到税银就要拉人,草民的一个儿子已经被拉进了大牢,等待小民去赎回,现在又要抓小民的女儿,说要把她卖到怡红院抵税银,状元公,你要为草民做主阿!”渔民说着再一次哭泣起来,声音比刚才还要大几分。
“还有这样的事情,来人拿,把他们给部给我拿下。”禁军一直都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现在皇帝给了杨林调兵令,这些禁军自然只听杨林一个人的,杨林一声令下,几十个围在渔船周围的禁军一起跳上了渔船,直接把船上的衙役按倒。
“大人,饶命阿,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求大人放过我们吧。”几十名手持大刀的禁军一起把衙役们按倒,衙役们那见过这阵势,立刻求饶了起来。
“杨大人,皇上只是命你增援鄂州,民政的事,你最好还是不要理。”这时临安禁军的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陈大方派给杨林的狗头军师朱胜也开声说道,杨林知道自己对军事这方面不是很懂,所以想从禁军中找一两个将来出名的人来帮他,可是整个禁军中没一个后来成名的将领,还好他知道,现在镇守鄂州张胜以及将来支援鄂州的高达,吕文德等都是不错的将才,所以他打算先用着这个陈大方派给杨林的狗头军师,等到了鄂州,再把禁军交给张胜,高达等,多了五万军队,鄂州之战应该比历史上好打的多。
“乱收税银,逼良为娼,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威胁到我大宋立国之根本,此事我非管不可。”就算对南宋税收一窍不通的杨林也知道就算古代赋税再高也不可能高到一个月收六次税银,杨林没有理朱胜,直接来收税的衙役喝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