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盖房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笔下文学【 】,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howmn5();</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top.js"></script></div>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文、革才过去没多久,两个领导真有些疑神疑鬼。
这是时代的产物,就像李默动不动喊着d与领导,不会有人觉得肉麻,反而认为李默是早熟懂事。
李默从家中将那包大江香烟拿出来,递了两支给两个领导,然后拿出火柴替他们点上。
“广平,不错嘛,还抽大江香烟。”袁队长说道。
“领导,我家没人抽烟,这不是感谢d与各位领导嘛,我家才能从河东搬过来,刻意买了一包烟,看到领导了,散一散。”李默一边解释,一边又散烟给村里的李大富、李大政、李大光、李义与李大友,他们都站在边上围观着。散烟,散一个人不散一个人,最是得罪人不过。
李默表现越是出色,两个领导越是犹豫,最后吕书记说道:“广平,你家这个儿子很是不错,一定要培养好……不过得注意一下影响。”
“是,是。”
两个领导走了。
李广平却有些发愣,注意一下影响,是什么意思,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吃苦李广平是不怕的,又刚尝到了甜头,让他放弃真舍不得。
其实这句话才是领导所说的话。
如果政策继续松动,这件事现在就揭过了。如果政策紧起来,我们说了什么?也可以正大光明来一个秋后算账。
但李默也不解释,否则弄不好父母也疑神疑鬼了。
他说道:“领导的意思简单,就是不要太过分,农活忙的时候就不要出去下钓子,耽搁了农活大家都不开心。不过农闲时,可以打一下擦边球。”
“好像是啊。”母亲说。
是个鬼!不过正好,省得父亲没昼没夜,结果家里条件还没有变好,身体就累垮了。
李默想了想,又说:“爸,买一刀肉,两瓶酒,两包烟,送给李大富,让他准许我家在前面秧田盖一间新房子。”
对村子的人的性格,父母现在还不大清楚,即便时间久了,他们也不会去分析那一个人的性格,但李默最清楚不过了。
李大富就是村子里的生产队长,说多坏那夸张了,现在农村人再坏能坏到哪儿?不过此人略有些小心眼,贪便宜。
村子太小了,多一户人家也会热闹一点,所以李大富才邀请父亲将家搬过来。去年李庄村的条件也确实比河港村好,李大富也确实是好心。
但李家好起来了,李大富就会有些不舒服了,说不定这次惊动大队,正是李大富告的密。
若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看,不是李大富,有许多人都有这种心态,农村还好一点,城市里更严重。
一点小礼物,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吹,李大富也就不会作声了。
现在这个破草棚就在李大富几户人家边上,有什么动静都能看得到,搬到前面,不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又会好得多。
确实也要盖房子,这个破草棚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前世到了明年,父亲就是这样盖起新房子的。
但不是什么砖墙瓦房,还是草房,不过成了三间草房,虽是草房子,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盖房子?”
“是盖房子。”李默说出自己的计划。
先请乡亲帮忙,担泥填秧田,然后夯土为墙,担上木梁、竹椽,铺上芦席,稻草,新房子就盖起来了。
花费不过是买一根梁木、一些竹料钉子芦席,还有请乡亲们帮忙,得买一些酒肉回来招待。说不定说服李大富打着生产队的名义,用互相帮助的口号,鼓动乡亲们过来帮助。
十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花费顶多一百来块钱,正好家中有这个钱。
前世父亲盖这间草房子,为了节约成本,那是自己一担泥一担泥硬挑起来的,几十块钱就搞掂了。
不过李默可不想父亲继续这么做,太过辛苦。
因此说了一个借口,乡亲们过来帮忙,减少了父亲的负担。不过反过来吃好了喝好了,大家也会很高兴。不然钱挣得多,陆续有人眼红暗中到大队,甚至到公社打小报告,那就不好了。
父亲有些舍不得,不过思来想去,最终点了点头。
大家下田干活了。
李默开始码字。
村子大有村子大的好处,热闹。不过也有其坏处,一到下雨天,人的脚印、牛粪猪粪混成一团,又脏又乱,而且村子大田地范围必然大,最远的田地能离家两三里。想一想到了收割之时,两亩地产量一千多斤,一担担地慢慢往回挑吧。
所以李义他们的父辈才将家从李潭村搬了下来。
村子小很冷清,不过干净安静。
要的就是安静,写什么东西没有人围观,如果放在大村子,时常有人过来串门或看热闹,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如何解释?
不过李默正苦逼着。
前世做过很长一段时间写手,如果有电脑,这本书只有几十万字,不用一个暑假,就能轻松码完了。可能情节有所改动,文笔也会略有些粗糙,但保证紧张刺激度不会比原著差多少。
但现在用手写嘛……
特别天黑后,屋子热得不能呆,又有蚊子,只好在白天写,尽管用行草写的,一天只能码出五六千字。就是这样,食指被笔压出一道深深的痕迹,隐隐作痛。
可电脑,暂时这几年是不要想了。
梁木竹料等材料就买回来了,现在也没有马路通到家门口,那还是到三十年后了,所以买卖重量大的东西,必须用船运回来。借用的是生产队的木船,运到后面大沟边上泊好,再请村子里的劳力抬回来。
这就得要招待人家了。
按照李默的意思,烟酒不能太好,但得有烟有酒。
菜也不能太好,只要有肉有鱼,再来几个蔬菜就行了。
招待得太差,乡亲们不开心。招待得太好,乡亲们还以为李广平钓甲挣了很多钱呢,一旦产生这个想法,在这段政策暧昧不清的时候,又会有不好的后果。
或者是民谚的那一句,升米恩,斗米仇。不给米肯定不好,但给了一斗米又不好。
听着儿子夸夸其谈地讲着这些大道理,李广平夫妇目瞪口呆。
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李广平的性格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对客人也十分大方,但弄不好,反而成了坏事情。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