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集:星系星云行星系恒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就在用,但文里文外也都没有写出来过的大小设定——
星系>星云>行星系>恒星>行星(星球)>太空岩
星系是由亿万行星系构成,银河系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星系,坟场星系是宇宙271个宇宙文明建造的人造战场星系,银河系是第272个加盟文明。
银河系人类在外自称,银河系文明、银河文明、银河系人类、银河人,对银河系以外的“外星人”称为“河外文明”。河外文明包括到不止271,但截至银河人为止,宇宙站出来对抗抹杀者的只有272个文明。其它,有高等文明不想打仗,有的文明则是没跨过光速门槛,就跟过去的银河文明一样,还不够格参与跟抹杀者的战争。
行星系跟星云,这边定义为宇宙物质界基本天体系统单位。太阳系、桃花坞行星系,都是行星系。
恒星、行星就不用多说了,白玲玲本体类星体,是恒星规模的存在。
太空岩是列秋生造的名称,就是个合成词,“漂浮在太空中的岩石”,远小于行星的卫月,最接近的概念有“陨石”、“流星”,但它们并没有往地球上掉,又不是地面上的普通石头,实在没有个精准的叫法,只能自造个名字了
太阳系海王星柯伊伯带,直径都小于3000公里的天体,一般就叫天体、小天体、陨石带、行星碎片,写在书里都没那味儿,所以在我这里,就统一称呼为“太空岩”了,宇宙探险的时候,可以采集太空岩,补充飞船物质。
星域是行政管辖单位。星域之间的交通港口,叫星港,行星轨道上的港口叫空港。白莫邪没文化,一直认为所有的太空港口都是空港……其实也是之前忘记了设定,概念混淆了的原因,列秋也是老古董地球人,不记得未来世界的名词解释了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关于星云的定义,使用现代天文解释,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是很低的,若拿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有些地方是真空的。可是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常常方圆达几十光年。所以,一般星云比太阳要重得多。

之前有提过暗物质不是反物质。

复制粘贴wiki————
1。在宇宙学中,暗物质(英语:darkmatter),是指无法透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也就是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透过重力产生的效应得知,而且已经发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最早提出证据并推断暗物质存在的是荷兰科学家扬·奥尔特,在1932年他根据银河系恒星的运动提出银河系里面应该有更多的质量的想法。1933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的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研究后发座星系团时,使用维里定理推断出其内部有看不见的物质。但当时并未称为暗物质,而是称为被丢失了的质量。
2。冷暗物质(英语:colddarkmatter,简称cdm)是大爆炸理论在改善的过程中加入的新材料,这种物质在宇宙中不能用电磁辐射来观测,因此是暗的;同时这种微粒的移动是缓慢的,因此是冷的。在2006年,多数的宇宙学家热衷于描述冷暗物质如何在早期宇宙仍是平滑的初始状态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所示),如何形成如同我们今日所见的星系和星系团的结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在冷暗物质的理论中,结构依层级增长,在连续和逐级增长的过程中,少量的物质先塌缩和合并在一起,逐渐形成越来越巨大的结构。在流行在80年代的热暗物质的事例中,结构不依层级增长(由下而上),而是以断裂的方式发展(由上而下),最巨大的超星系团先形成像船舱甲板似的,像薄煎饼的层状结构,然后断裂形成,像星系-我们的银河系-这样的小碎片。热暗物质预测的与观察到的大尺度结构大相径庭,而冷暗物质的事例却总能与观测的现象契合。
有两个重要的矛盾出现在冷暗物质理论的预测和观测的事例之间:星系和星系团在空间中的出现和形成,为冷暗物质的拼图制造了潜在的危机。
星系晕尖点问题:冷暗物质预言星晕的自转曲线比观测到的曲线更为锐化。
消失的卫星星系问题:冷暗物质预测有为数众多的小矮星系,质量约千倍于银河系,但观测上没有见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