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说叙事性语言的归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叙事官方的解释是:以散文和诗的形式叙述一下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小说里的叙述,叙事能力是很重要的要素。强大的叙事能力,顺畅的叙述如同咒语,有着如此迷人的魅力,让一本书充满了色彩,把读者牢牢的吸引住。很多人舍得买这本书(比如我),就是因为这本书的记叙性的文字有着他独特的力量。有时候,记叙本身无关情节,无关一切,只有完美的记叙,真的,有的人的记叙能力实在太强大了。他让人不仅想学,而且想膜拜。
例子:柏杨《皇后之死》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本。他叙述当中的议论是很有特色的。这位历史学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人生阅历,认真的把一切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了,但还不仅如此,他在历史小说的写法上肯定有自己的改写。这是文体上的风格特色,有的人精通多种文体,写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写法,写通俗小说就得有国骂粗口,市井桥段,而每天翻译国外小说的,不自然就把。
历史小说就是这样,历史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真实。对过去的事儿,一千个人描写,一定会有若干的不同的版本。
1、《大唐风云录》又是一本好书。他的特点是记事的时候,心理学上的心理描写很有特色。一般记事都会有心理描写,这样才生动,因为凡是事儿都有人参加,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影响的。而这本特色的地方在于心理描写的真实、生动、细腻乃至完美。我承认我很多在前两年的两个小说里内容都借鉴和模仿了人家的内容或者风格。
2、《孙子大传》这本书(包括电视剧),里面的描述有个性。在于,他既有心理描写,又有议论,但最重要的,还是叙事本身的客观性。这就是叙事的情感,不包含情感的叙事,只是把情感蕴含在实在的事实之中,这才是最终极的叙事风格。
3、《庄子传》的记事风格自然洒脱。同样类型的还有个别日本文学家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三国传》等,这些文字让人看到的时候,就感觉有一阵清风徐徐而来,清新隽永,给人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美八成的功力在他的文字。之所以能有这么自然的文字,就是来源于作者的内在修养,还有一个在于想象力。他的想象力是风景画式的。关于这个,我要好好的想一下,学一下。但不是一天两天能修炼到他这种境界的。境界就在于修炼。同类:孙梨,海明威。似乎他们更喜欢用短句子,这只是表面,写到一定的境界,可以有意识的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性的词汇,有人就追求极度的精炼。
4、写小说主要还是要拼人物的形象,人的样子在他们的笔下越来越清楚,在精典的场景之下,人活了。2012年火了的一部电视剧《甄环传》及同名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就是依附于场景之下才把人物突显出来的。比如甄环就是三种形象,一是年轻时候的少女形象,梨花树、白雪天、皇宫这三种精典场景,一个美丽少女的样子就很清楚了,这在文学手法上应该是类比,西方叫做象征主义。其实现在我也明白了,啥“主义”不主义的,那是给外行看并且用来作为研究用词的,实际的象征功能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能力。大多小说都要往这边儿上靠。那么甄环这个形象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到了她封妃的时候。那时候达到了她人生的一个顶峰。第三个阶段是皇帝快死的那个场面。以权为标准似乎不太确切,但说明问题。皇帝说:我本来想摸一下你的秀发,却只有你的后冠。然后皇帝想象穿花批雪,寻找花下美女的场面。人之将死,其言最善。象征主义达到了顶点。
5、《万历十五年》、《剑桥倚天屠龙记》,这两本书用的是翻译语言。本来记叙性的中文的营养根源是来自古代汉语的,最明显的例子,当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这两本书,一本是白话了的文言文,例:“却说玄德越马过溪,似醉如迷。想此阔涧一跃而过,岂非天意!迤逦望南漳策马而行。日将沉西,正行之间,见一牧童跨于牛背之上,口吹短笛而来,玄德叹曰:吾不如也!……”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个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这些文字都是精准的语言,但和翻译语言的精准有区别,古代文的语言,是形象化到极点的精准,而翻译语言是抽象化到极点的精准。
翻译语言的特色例子:“自从宋代的平民从中古时期的贵族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之后,中华帝国的武术家阶层就称为了“江湖”(riverandlake)的独特社会领域的主宰。江湖来自于公元前3世纪的哲学家庄周的一个比喻,(对鱼来说)与其(在土坑里)用唾沫相互湿润,不如在江和湖里相互忘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毫无疑问,这是对于是自由的隐喻。我们必须明确,江和湖,是缺乏海洋文明的中国文化中和坚实的陆地以及"故土"相对立的概念。像鱼一样在江湖里生存者,必然首先是摆脱了对土地依附关系的自由人。”
(《剑桥倚天屠龙记》)如上句子,里有太多的抽象的概念性的词汇了,如“平民”、“中古时期”、“关系”、“贵族”、“依附”、“解放”、“阶层”、“领域”、“隐喻”、“文明”等。这些词汇一多,就显得像翻译文了,所以说写小说的关键还是拼词汇量的掌握。学无止境。

我现在的特点就是这两种语言相杂。不过缺点也在于此,“杂”的水平和分寸有待提高。
大多数人的语言里会有两种极端,要不就是古代文体的风格特色,更文一些,也显得有文化,是古代风韵;要不就是更西化一些,什么概念性的词汇都往上搬,是西方风格。还有人的词汇量根本就是不够用,但也能用现代汉语最常用的那几千个词汇把一件事件从头到尾描述出来,这是一般人的风格,其实小说怎么写都行,因为它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你显摆你有多少词汇量,而是这件事情你说的清楚不清楚,彻底不彻底。就在于此。先要明白你的本质是在做什么,然后你会要自我分析,自我归纳。然后再贴靠到相对的概念上,或古典或西化,这就行了。
从今天后,每隔一定的时间,要做一些有关“增长词汇量的练习”,词汇分形象化词汇和概念性词汇,成语,歇后语等,还有西方的各种学科的专业用语,重点的有心理学词语,哲学词语,政治词语,军事用语等。这项工作看似乎无边际,不过也好办,细分析《剑桥倚天屠龙记》就好,逐字句的寻找,大概把这些词的意思过一过,不明白的可以查百度。对我而言成语应该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古代诗歌、古文的名句,也有很多收藏了。
6、《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可能不算严格意义的一类小说书,可能要算得上历史著作。它的特点就在于用小说写作手法,把历史史实的进展层层的铺展开,不断的设置悬念,用来设置悬念的核心材料是基于读者对个人命运前程的关注。像评书里的“做扣子”一样,“欲知此人的生死如何,下回再表。”想要弄出这么一句来,就要使前面的故事起伏跌宕,把读者的兴趣像抖绳子一样抖起来,然后突然悬空。凡是事件都有个起、承、转、合。人们总会对不可以预测的结果表示兴趣。之所以会有悬念,是因为已经把这件事儿的难度说得尽量清楚了,并强调,“这种事儿一般人肯定无法做到”;然后再说,这个人的能力是在普通人的水准之下的,如果真的做成这件事无疑是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居然做到了。听书的人一定想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才做到的呢?悬念的奥妙就在于此。到了这里,说书的人把醒木一拍:“下回分解。”
人们的好奇心,在足够时间的酝酿下,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如果当时告诉读者,这人走了什么捷径,看到了什么窍门,读者立刻就会觉得这件事儿原本没有什么稀奇的,谁也都能做到。但如果不告诉你迷底,多数读者都不能猜透答案,他们会越来越焦急,或许这个时候,就是他们为你的小说买单的时候。所以说写小说就是一个和阅读的人较量智慧的过程。
悬疑、推理小说更是有它本门的特殊手法。这类小说往往还要增加一些迷惑读者的细节,配角的作用就在于此,往往这类小说里总是会有一个能力不怎么样,但是自信心特别强的配角,要不就是一个刁蛮的小公主,要不就是一个不可一视的少爷。这类配角代表的往往正是看书的读者,替他们直接说出了心里想的答案,而作者是靠配角碰壁的最终情节否定他们,也否定了读者的结论,从而把悬念推向了一个高峰。
7、《卑鄙的圣人曹操》这套书。它写的多长啊!但是每一本都不让人厌烦。作者的叙事水平不敢说多高超,手法也无非寻常一般,但他娓娓道来,四平八稳,每个细节打磨的精细准确。这才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一套书就在于此。他在历史考证上是任何一本书不能比的。每个配角的性格他能拿捏的那么准确,这已经难得,而且以此展开了一幅宏伟的三国画卷。三国的书在市面上何其的丰富,但他就偏偏以一个详细、准确而卖了大价钱。这还不够人深思吗?固然别人已经写过同类的,但在能随手查得到的资料里,把这些资料整理、分类、总结、归纳,然后完善成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文学!@
历史文最多的内容是:政治,军事,还有古代经济。多被提到的只是政治军事,经济较少提及,因为文学的需要。
穿越文里有一类“种田文”,就是用慢火调整古代世界的方案,这其实是本质上的改变历史。至于三国类的文,多利用其骨架,发展开其各自重点,从而取得其成功。
9、有关经典名著的叙述能力。《三国演义》的叙述叫白话文言,这种语言奠定了以后大多数历史小说的基本风格。《红楼梦》的叙述能力高不可攀,但也不是无法学习,它在细节描述上的精度值得人注意:什么样的建筑(建筑材料、工艺、风格等)、什么样的用品器具(制造工艺、水准、特色),人物的情绪上的变化就像风过水面一样,虽快而有痕迹。如此应该要思考思考。可以学。但不必过分模仿,免得火候不到把握不好失去重点。而《水浒》《西游》都是以情节取胜的小说。它的语言虽然也有特色,但我先暂时不去过分强调。
10、语言和内容的关系。内容是小说的核心,是小说的实质。而语言是小说的面子,是小说的“神”,是小说的“形”,所以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