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再说正平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很少说正儿八经的事,所以说之前我得假惺惺的谦虚,并不是我人品问题,是谦虚这个词本身就是假惺惺的。玩笑。
三国人物好记,原因是有二点,重名少,第二是大多单字名。如果偶有雷同还有他们的字可以区别。一般来说,小说三国演义里在称自己用名,称呼别人用字。所以曹操一般和人打招呼的时候,不会用:“操,怎样怎样的说法”,这样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粗。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里一般都是这样一个规则。比如诸葛亮会常说,亮将如何如何,刘备则是,备感动的扔孩子之类,但是刘备喊诸葛亮就是叫孔明,曹操叫刘备也是玄德这样子。所以这次准备讨论下祢衡,那么如果我们在他那个时代,就叫他一声,正平兄吧。
祢衡的史料比较少,演义里第二十三回里说到了曹操招贤这个事情,引发了孔融推荐祢衡的故事。三国演义的框架历史基础是三国志,但是三国志里正文里只有吴书提到。但是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他的故事出处主要是哪里呢。祢衡的故事的历史史料是有的,在后汉书里的文苑列传里。比较精干的介绍了祢衡,这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祢衡这个人物的形象定位基础。先说说,周泽雄在三国论文里是怎么评价祢衡的。标题很名显题目是《两张臭嘴》,一个是祢衡,一个是他的忘年交孔融。所以孔融推荐祢衡是很合理也很必然,难兄难弟。孔融自己本身就很放荡,最后死在自己的嘴上。酒喝多了胡说八道。都说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圣人一生的理想是恢复周礼,所以老先生最初的研究是礼学的,大概就是没按规格的车不做,没按品级的肉不吃,就这么个搞行为规范的专家。那么他的后人孔融,是怎么样的呢,不但没有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违反中央的禁酒令,喝酒不怕,就怕说胡话。被人抓住尾巴了,斩之。打个岔,同志们啊,喝酒的时候要当心啊,千万要注意场合啊,酒话乱说很危险地。毛本三国演义里,的这一节的批语一直是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一会说祢衡骂的好,一会说祢衡骂的爽。最后还要给个结论,是曹操害死了一个大好青年。毛批在三国演义诸家的批注里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一个劲的叫好,无非是说老罗他写的好。但这个人究竟如何呢?
后汉书是怎么评论祢衡的?既然史料出自这里,那么史料的记载是最有力的评价。后汉书文苑传第十七下里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般人,不是指他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会记录在史书的哦,般是个地名。这是后汉书给祢衡的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史书的写法有一个特点,往往对被列传的人,第一句就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好那么把这几个字再分析下。正平兄是有才的,善于辩论。辩论的水平在当时的所谓的名流名士之间是一种技能,如果不能辩论,那就不好如流的。类似大家熟识的一个故事,舌战群儒,大概就是这样的。我们有文化的人坐下来要探讨要辩论。尚气刚傲,这个明显是对他的品行的或者说做人态度的肯定。那么最后一句,好矫时慢物则是他的缺点。人都有缺点。牛逼哄哄的曹植也有缺点,叱诧风云的曹操也一样,是人都有。
再看看事迹。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又问:“荀文若、赵稚长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从这一段大家可以看到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祢衡把曹操手下的能人爱将统统数落一番是一个艺术加工。老罗在这里给我们更丰富了一些。这里有一个人要提及一下,司马伯达。司马家最牛的是司马懿。司马家弟兄八个都很牛,号称八达。这个伯达是老大,叫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大哥。这个陈长文是陈群,演义里骂曹操,把曹操的头疼病都骂好了的人,他官做到了镇军大将军,司空,司马朗是司徒。都是中央高干。可以说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那么祢衡藐视这些人。很明显有种自恋自大的感觉。至于很关键的一句“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怎么样去理解,你要硬是说成大儿子小儿子。我也没办法。那么有一种说法,就是儿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的用法。凡比自己小的都可以称儿,司空见惯的一个用法就是自谦说自己是个小老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代男儿的意思,意识说当今只有这两个人我才看得起。如果按前一种说法,是不是因为祢衡觉得和孔融关系很近,所以戏称他是大儿。我的看法是这个儿字,一定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儿子的意思。大家可参阅柳亚子老先生的一句话:“大儿斯大林,小儿”参考理解,不掐脖子。

再看看曹操对孔融举荐祢衡后的态度。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这个恣是什么情况。说文对恣的解释就很简单,纵也。按今天的意思就是,没规矩,很放纵。那么后面祢衡脱衣服敲鼓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赤裸裸的行为艺术。当时我估计,祢衡琢磨着,选秀么,就得脱啊,一脱就成名了啊。果然跌翻了大家的眼镜。但是他的架子鼓打的的确是技艺精湛,大家看的直流口水。那么祢衡到了刘表的地方又如何呢,的确是老老实实做事了。而且刘表很满意。是这样记载的: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表大悦,益重之。就是大家讨论写奏章,大家一起冥思苦想的想不到好句子,这个时候祢衡来了,看了一会,直接把他们之前写的东西扔到了地上,还狠狠的踩了几脚在转一下,把刘表吓了一跳。祢衡冷笑之后,重新要了纸笔,一会就写成了,刘表高兴的跳起来了,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里的老太师抱拍华安的感觉一样,差点抱头痛哭的感觉。所以之后刘表非常的器重祢衡了。但是好景不长,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刘表终于叹了一口气:老子哎,你走吧,我吃不消你了,你再继续在我这干,我非给你搞成中风不可。在校生都知道,离开学校的道路有两条,一是毕业,二是开除。其实还有一条阴暗的小路,一般人不会在意,就是——劝退。
最后我们的正平兄就走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一个悦耳的声音响起“江夏站到了,请下车。”
大家都知道正平兄弟是和江厦的黄祖喝酒划拳的时候被黄祖杀了的。这是演义里对这个故事的剧情安排。人报黄祖斩了祢衡。表问其故,对曰:“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毛夹批:此事不用实叙,只在使者口中虚写,省笔。为什么要省笔呢,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刘表问了,但是回答的太简单。后汉书确记载的是另一个说法: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B258。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古这段话表达的几个问题。第一,是场合,不是小包间对饮,是大包间,有很多宾客在场。第二,祢衡这张嘴不讨喜,臱,大概是无语吧。其实就是黄祖在生闷气呢。就劝他多喝酒少说话,谁知道祢衡大袖子一甩:个老东西云云,还在喋喋不休。老黄也憋不住了,终于发飙砍人了。第三,落井下石。主簿是个官职,说主簿这个人很恨祢衡,如果这个人劝一下,哪怕是留半刻,祢衡也死不了,但是他逮到机会了,主子说斩,他上去就是一刀,砍了。朋友们啊,什么叫群众关系,体现出来了啊。关键时刻你被仇人撞上了,别饮酒了,饮恨去吧。第四,黄祖的反省。这个反省不见得是真,或许是做给大家看的。或许回家偷偷跟老婆报喜呢,那个乌鸦嘴,终于闭嘴了。至于三国演义的最后的盖棺定论不无道理:却说曹操知祢衡受害,笑曰:“腐儒舌剑,反自杀矣!”大概也是老罗借了曹操的嘴表明了态度吧。
正平兄的一生,总体来看,是属于有好日子不会过,有班不好好上,有事不坚持认真做。妄评时事,最重要的是不给领导留面子,这么几个缺点,但是这几个缺点就是他的死穴,你有天大的本事,被人点了死穴,即便是鹰爪铁布衫也会被人破之。有人说他是愤青,这个我也勉强同意。我的猜测是祢衡的心中一直是有一中愤愤不平的感觉。在人情味稍微厚一点的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相比较来看也有很多人是怀才傲慢的,比如庞统、张松都牛皮哄哄的。当然,这些人最后都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个人看祢衡,你要说没两下子肯定不对,你有说有两下子,但也不见得能达到一个多深的高度。因为高人不会犯他那样的低级错误,拿着工资抽老板,这种事说不大过去。另外一个方面,祢衡的心里价位一直没摆正。其实从整体来看,他是一路在跌价,最后到被摘牌了他还以为自己是潜力股,严重的错位思想。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现在人对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的要求其实是一样的,当时的制度造成了传统思想,破坏游戏规则的结果就是OUT。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