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善为士[1]者不武[2];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3];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4],古之极[5]。
注释
[1]士:武士,将帅。
[2]不武:不崇尚武力。
[3]不与:不争,不正面冲突。
[4]配天:符合天道,符合自然之道。
[5]极:标准,准则。
译文
善于为将帅者不崇尚武力。
善于战斗者不轻易被人激怒。
善于胜敌者不与敌人正面争斗。
善于用人者对人谦下。
这就是不争之德,
这就是借用他人的力量,
这就是符合天道,是古代德的准则。
解读心得
1.本章进一步说明不争无为的道理。不争则无往而不胜,无为则无所不为,自己不出力,自然有人代为出力。这是符合天道的,也是高深的智慧。
2.真正能战斗的,不是盛气凌人、勇猛激进、怒气冲天的人,相反,是柔弱的,平和的,不与人正面冲突的,也不必自己出力的人。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明的战术就是心理战术,就是以德为术。心中守道,静观时机,故能待机而动;心中有道,故能得道多助,不必自己出力,从而战无不胜。
3.善于用人者,不是以强权制人、管人,而是充分尊重人、信任人、包容人,谦下待人,一视同仁,使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上不费力,下不逆反。这样上下和谐,团队的战斗力无限。
4.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聪明人善于借力,拿来,为我所用。所谓集思广益,众志成城,集众之力,铸成不倒长城。
前人校注
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德与天合,自生民以来无以加也。
--司马光
善以道战者,禁邪于胸心,绝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
--河上公
善战者不怒,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
--王弼
古之善为士者,不尚武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苟德所不能化,不得已而用兵御之,则从容和豫,何怒之有?怒则无谋矣。

--范应元
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未远以德,不与敌争,而敌自服也。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下也。
--河上公
谦下者,人心悦服而愿为之用也。
--范应元
不武者,静极不动也。善为道之士,至清而不动。善战者,听天机之自然,不假造作,无系于心,无关于情,无动于念,听天机之自转,无毫发之染,故不怒善胜敌者。强则多败,柔则克之。
--纯阳真人
善治士卒者,慈以爱人,不先犯物,故不为刚武。善于战斗者,唱而后应,不好凌敌,故不至威怒。善于胜敌者,不以利动,因势而取,故不为先举。所谓天道自然,其间无巧。
--陆希声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即不争之德。
--邓琦三
学业人有志于谦德,则必尊而光,况圣人无我之至乎?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陈瓘不争免纠纷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陈瓘的人,被任命为科举主考官。
王安石的女婿蔡卞早就对陈瓘不满,想借此陷害陈瓘,进而禁绝史学。他找出陈瓘的过失借题发挥说:"这次的主考官是陈瓘,他定会全部选取史学学士,而罢黜精通经学的学士,因为他们抵制王安石所倡立的学说,还会破坏朝廷现有体制。"蔡卞打定主意后,就只等陈瓘选取学士。
其实,陈瓘早就察觉到蔡卞的阴谋,所以他录取的前五名都是推崇王安石学说的学士,以及研究经学的博士,但从五名以后,他录取的都是研究史学的书生,这让蔡卞找不到诋毁的借口。
事后,陈瓘说:"当初我是刻意忍让,因为我深知退让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否则史学早就被废止。"正因为陈瓘有"不争之德",所以免去了一场纠纷。不逞一时之快,不逞一时之勇,这正是陈瓘的智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